起居舍人彭龜年連續三次上書,欲求與宋帝麵談,均未獲許。待趙惇上朝聽政時,彭龜年於列班之內,伏地叩頭不止,鮮血染紅階石。趙悖詢問原由,彭龜年遂上奏說:如今再沒有比探望壽皇聖帝更重要的事情了!同知樞密院事餘端禮亦誠懇地表示:自己額頭叩於陛下台階上,是何等忠誠懇切。臣下已做到這一步,難道還不夠嗎?但趙悖雖表示明白臣下之意,卻仍不赴重華宮。一時間,群臣接二連三地為此事上書,而趙悖仍無轉變之意,臣僚遂又紛紛請求辭官罷職,竟多達500餘人。趙悖既不從群臣之請,又拒絕辭官之求。群臣無計可施,遂謀他議。起居郎兼中書舍人陳傅良建議自親王及宰執中擇一人充重華宮使,代趙惇向趙眘問候、探視。禦史台、諫院亦上奏表章,以離間陛下與壽皇聖帝之罪,彈劾內侍官員。此議亦不獲準。
五月,趙膏病情加劇。陳傅良以宋帝不去重華宮探問而呈交告敕,出臨安城待罪。左丞相留正等進宮勸諫,趙悖拂衣而起。留正忙拉住其衣襟,哭泣著好言相勸。羅點亦以壽皇聖帝危在旦夕,如今日不見,恐後悔莫及相勸。趙悖聽得極不耐煩,起身而去。群臣又尾隨其後,待趙悖入福寧殿寢宮,內侍宦官竟將殿門關閉,群臣被阻於殿門之外。眾人實出無奈,悲泣著離開內宮。
次日,趙悖召羅點入宮。羅點引三國時,辛毗扯曹丕衣襟之典,以喻眾人之意。彭龜年見勸諫趙悖無效,便改而請隸讓嘉王趙擴赴重華宮,向壽皇聖帝慰問、請安。趙悖應允,令趙擴前往探視。臥於病榻的趙眘見孫子前來問候,不禁感慨萬分。
六月,68歲的趙昚病逝,遣諡孝宗。其子趙悖不肯出來主持喪禮,留正等人隻好率文武百官前往重華宮發喪。將行喪禮之儀時,仍不見趙悖到來,留正遂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商議,派少傅吳踞請趙脊之母、壽聖皇太後暫且垂簾,主持喪葬之事,方使趙眘喪禮得以進行。
七月,留王以趙悖患病,禮當冊立皇太子,協助治理朝政,而後再請趙悖退位,太子即可以親政。趙汝愚卻主張請求太皇太後降旨,令趙悖退位,由太子直接繼位。留正以皇太子尚未冊立,令他即位,恐日後會有人因此發難,認為此議不妥。他遂率宰執入宮上奏,以為皇子、嘉王趙擴已具備仁義忠孝之德,當盡早冊立為太子,以安定人心。趙悖毫不理睬群臣的上奏。六天後,留正等人再次請求此事。趙悖竟下書稱“曆事歲久,念欲退閑”。留正得書,驚恐跌倒,隨即托病不辭而別。
留正突然出宮而去,朝廷上下頓時人心惶惶。恰於此時,趙悖又突然於上朝之時,倒仆於地。趙汝愚唯恐宋廷因此而生變故,遂決意令趙悖退位內禪。乃令工部尚書趙彥逾聯合殿帥郭杲,又與左選郎官葉適、左司郎中商議,請太皇太後降旨內禪。隨即遣知閥門事韓侂胄設法告訴太皇太後。韓侂胄通過內侍省宦官,終得太皇太後應允。此時已近日暮,趙汝愚即部署內禪,急令郭杲等將領連夜派兵守衛南北宮城。
次日,群臣入重華宮祭奠孝宗,太皇太後垂簾聽政。趙汝愚率群臣向太皇太後請立嘉王趙擴為太子,且言趙悖有禦筆“曆事歲久,念欲退閑”。太皇太後隨即應允,趙汝愚自袖中取出已草擬好的太後諭旨,以“皇帝有疾,至今未能執表,曾有禦筆,欲自退閑”。而冊立嘉王趙擴為帝。尊趙悖為太上皇帝,李氏為太上皇後。太皇太後以為諭旨甚妥,令趙汝愚依諭旨向朝廷內外宣布:皇子趙擴繼皇帝位。
嘉王隨即於壽皇聖帝帷帳中即位稱帝,是為寧宗。
注釋
①《宋史》卷三六《理宗記》。
②③④⑤《宋史》卷三六《光宗紀》。
⑥《宋史》卷二四三《後妃傳下》。
⑦⑧《宋史》卷二四三《光宗慈懿李皇後》。
⑨⑩《宋史》卷二四三《後妃傳下》。
《宋史》卷三六《光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