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大唐曆史全麵解讀(12)(1 / 2)

王忠嗣(705~749),本名訓,唐玄宗賜名忠嗣,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後遷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玄宗時名將。父親王海賓,為開元年間的名將,戰死於疆場。當時,王忠嗣年僅九歲,玄宗除賜其名外,又授予朝散大夫、尚輦奉禦,收養於宮中。小時候,他常與忠王李亨(即唐肅宗)一起交遊。長大成人後,他雄健剛毅,沉靜寡言,頗有軍事謀略。玄宗與其談論軍事,他對答如流,甚有見解,玄宗感歎道:“你將來必為良將。”後來,王忠嗣先後擔任過河西節度使蕭嵩,河東副元帥、信安王李褘的兵馬使,以作戰勇敢而知名。玄宗大悅,升任他為左威衛將軍、代北都督,晉封清源縣男。

古代名畫當時,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欲攻取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門源),有人建議王忠嗣可擔此任,於是王忠嗣奉命赴河西,果然不負眾望,一舉攻克該城,並多次擊退吐蕃軍的反撲。事後,王忠嗣以功勳卓著,被授予左金吾衛將軍,領河東節度副使,兼大同軍使。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河東節度使,加雲麾將軍。次年,為朔方節度使。

天寶元年(742),王忠嗣兼靈州(今寧夏靈武)都督,奉命北伐,與奚族怒皆部戰於桑乾河,三戰三捷,震動漠北。當時突厥內部相互攻伐不已,忠嗣巧妙利用各部矛盾,屢有斬獲。從此,唐北部邊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安定局麵,突厥部眾無力入寇。天寶四載,忠嗣以功又兼任河東節度采訪使。

王忠嗣年少時以勇敢自負,但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後,卻專以持重安邊為己任。他常對人說:“國家太平之時,為將者應該安撫士眾,注意訓練,不可勞師動眾以為自己邀功求名。”因此,他平日裏注意居安思危,養軍蓄銳。軍中士氣旺盛,日夜思戰,他卻不輕易出兵,而是先派間諜出去偵察敵情。等到充分掌握對方情況後,再抓緊有利時機出擊,故而每戰必勝。王忠嗣還在從朔方(今寧夏靈武)到雲中(今山西大同)的數千裏邊陲之地,沿要衝設置城堡,拓地各數百裏。當時人們一致認為,自張仁宜以後四十多年來,王忠嗣是最好的安邊之將。

天寶五載正月,王忠嗣擢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兼主持朔方、河東節度職事。像他這樣,佩四鎮節鉞,控勁兵重鎮,轄地萬裏的情況,自有唐以來都不曾有過。能夠肩負如此重任,完全是他治軍有方,戰功卓著的結果。在此期間,王忠嗣曾領兵於青海(今青海青海湖)、積石(今青海東的積石山)大敗吐蕃之眾。又於墨離(今甘肅安西)擊潰吐穀渾,滅亡其國後凱旋。

魏知古為什麼能名重一時

魏知古(647~715),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魏知古為人正直,早年以才學知名。進士及第後,累授著作郎,參與撰修國史工作。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曆任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衛尉少卿,兼檢校相王(即唐睿宗)府司馬等職。神龍初年(705),魏知古以才德晉升為吏部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仍監修國史。睿宗時,又以曾為相王府僚屬的緣故,官拜黃門侍郎。

景雲二年(711),魏知古任右散騎常侍。當時睿宗為當了道士的金仙、玉真兩位公主修建道觀。雖逢盛夏時節,工程仍在繼續。知古見狀,立刻上疏勸諫睿宗,請求暫停修建工程,使百姓得以休息。睿宗以其言語頗為切直,對他很是賞識。不久,魏知古就以本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後又遷為戶部尚書、侍中等職。他雖身在相位,但仍能時時進諫,對時政得失多有匡正。玄宗即位後,魏知古累封為梁國公。當時太平公主專擅朝政,與其黨羽宰相竇懷貞秘密策劃宮廷政變。在此關鍵時刻,得知確切消息的魏知古立刻向玄宗密報。玄宗在誅滅太平公主集團後,對魏知古特別恩寵,並親下敕書讚譽他說:“知古為相,多所匡諫。竭忠侍君,奸臣有謀,預奏其事,忠誠誌節,良有可嘉。”魏知古後來又主持過吏部選事,深為稱職。

開元初年,魏知古改任黃門監,不久又提升為紫微令(即中書令),深受玄宗信重。當時同為宰相的姚崇對魏知古頗為忌憚,於是暗地裏向玄宗進言,不可過分信重功臣。玄宗出於鞏固皇權的考慮,終於罷去了魏知古的相權,降其為工部尚書。魏知古於開元三年(715)病逝,享年六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