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古生前很有知人之明,任黃門侍郎時,他向玄宗舉薦了呂太一、齊浣、柳澤等人;主持吏部選事時,他又提拔過袁暉、陳希烈等人。這些人後來在朝廷多居清要之職,當時的輿論對此也多有讚譽。
杜暹“不學無術”為什麼卻能當上宰相
杜暹(?~740),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玄宗開元時宰相。杜暹自幼喪母,由繼母撫養長大,長大後對繼母很是孝順。艱難的生活條件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很強的自立能力,成年後發誓不靠親友贈送施舍度日。這成為他一生力行的座右銘,對他為官處事產生了很大影響。
古代名畫不久,杜暹以明經科及第,被補為婺州(今浙江金華)參軍。在期滿離任時,同僚特贈送他一萬多張貴重的紙張,杜暹隻從中取了一小部分,以示接受饋贈之誼。當時同僚們都非常敬佩地讚歎說:“過去聽說清官離任時隻收象征性的一錢,杜暹此舉和那些清官有什麼區別呢?”此後,杜暹又曆任鄭縣(今陝西華縣)尉、大理評事,都以廉潔奉公為時人所重。
開元四年(716),杜暹遷為監察禦史,前往安西(今新疆庫車)邊地巡覆屯田事務。當時,安西副都護郭虔瑾與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鎮守使劉遐慶等爭權不休,朝廷於是詔令杜暹兼負責調查此事。杜暹奉命入西突厥突騎施部查明事情真相,而突厥見朝廷派使節前來,就拿出重金作為見麵禮贈送於他。杜暹堅決推讓,同行的僚屬勸說道:“公遠使外域,不可辜負當地人的情誼。”杜暹不得已接受下來,待到夜深人靜時再命人悄悄將贈金埋於帳下。等到突厥人發現時,杜暹一行人已經走遠了。
杜暹從安西返京後,仍於朝中任職。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安西都護張孝嵩任滿遷職時,將當地人民希望杜暹到安西任職這個情況上報朝廷後,玄宗順應民意,遂下令由杜暹兼任安西副都護。杜暹在安西任職數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為政清儉,不辭辛勞,且善撫士卒,因而在當地很有聲望。
開元十四年(726),杜暹被召回朝任中書門下平章事,當了宰相。為相期間,他以廉潔著稱,被稱為“廉相”。後因與另一位宰相李元紘議事不和而被罷相,出為荊州(今湖北江陵)大都督府長史。此後,又曆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太原尹等職。開元二十八年(740),杜暹因病去世,追贈尚書右丞相。
杜暹學識不是很高,但卻能以清勤儉約自任。他為官潔身自好,清廉正直,深得後世讚譽,人們評價他的“遠財劾奸”、“清風肅然”,實在是非常恰當。
韓休是什麼人
韓休(672~739),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韓休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就有文才之名,以製舉及第,授為縣丞。後來他又參加賢良方正科考試。當時尚為太子的玄宗親自過問考試成績,結果韓休以對策被列為優等,擢任左補闕。不久又升任禮部侍郎,因當時平衡內外官的需要,他被外放為虢州(今河南靈寶)刺史。
虢州地處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之間,距長安和洛陽都算近州。皇帝來往居住兩京之間,都要向近州征調護駕軍隊所需的糧草供給,虢州首當其衝,因此當地人民負擔很重。身為刺史的韓休請求把本州應交納的草料給其他州分攤一部分,宰相張說認為他這樣做隻是為了取悅當地百姓,為自己博取好名聲,便將此請求駁回。為了切實減輕百姓負擔,韓休準備再次向朝廷奏請,州衙的官吏們懇切地對他說:“若再次申請,恐怕會得罪宰相,對您不利,請三思而後行。”韓休回答說:“我作為州長官,既然知道百姓疾苦,而不能解救,還算什麼父母官?若因此而得罪了宰相,受到處罰,我也心甘情願。”在他的堅持下,朝廷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不久,韓休以政績突出而調入中央任工部侍郎,後來又遷為尚書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