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光庭去世,經中書令蕭嵩的推薦,韓休官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他個性剛直,不趨炎附勢,在原則問題上能始終堅持正確的意見,因此深得大家的讚譽。有一次,萬年(治今陝西西安)縣尉李美玉犯罪,玄宗特令將其流放嶺南。韓休上奏說:“美玉官位卑下,所犯之罪並不大。而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倚恃皇恩,貪贓枉法,大修府第,車服鮮麗,僭擬無度,應先流放程伯獻,再處置李美玉不遲。”玄宗剛開始不答應,他又堅持自己的意見,說:“李美玉罪小尚不能容忍,程伯獻罪大,豈能不過問?陛下若不處置程伯獻,臣就不敢奉詔。”玄宗以其剛直,最後答應了他的要求。
韓休為相期間,忠直敢諫,對朝政得失多所匡正,連玄宗也懼他三分。玄宗每在後宮宴飲作樂或於禁苑打獵,若有超越限度、奢靡過度之處,即顧問左右說:“韓休知道嗎?”經常是話音剛落,韓休諍諫的奏章就到了。宰相宋璟曾讚譽他說:“沒想到韓休竟能夠如此,真是仁者之勇啊。”
開元二十一年夏,韓休以匡正之功加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又轉為工部尚書,罷知政事。二十四年,他被遷為太子少師。二十七年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追贈揚州大都督。
李林甫是怎樣爬上宰相之位的
李林甫(?~752),小名哥奴,擅長音律。出身於唐王朝宗族,不過到他時已是疏支遠屬,政治上已沒有太多的特權,但是憑著這點關係,他還是擔任了負責皇帝保衛工作的“千牛直長”。而後他努力鑽營,結交權勢之人,在仕途上得以不斷升遷。
在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上,李林甫走出的最關鍵的一步是他結交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武惠妃是楊貴妃出現以前最受玄宗寵愛的妃子,她生下壽王李瑁和盛王李琦兩個兒子。她很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所以努力在大臣中尋找支持者。李林甫了解這一點後,想方設法通過太監向武惠妃表示了自己願為效力的意願。這樣,武惠妃就對李林甫另眼看待了。她注意把皇帝的一舉一動派人告訴李林甫,李林甫因此總能預先了解皇帝的想法,在玄宗詢問政事時,總能“奏對稱旨”,迎合聖心。開元二十一年(733)宰相裴光庭去世,另一位宰相蕭嵩向玄宗推薦韓休來補空缺,詔書還沒有下達,李林甫從宮中就得到了這個消息,他見縫插針,搶先在公開場合向玄宗建議用韓休為相。韓休當上宰相以後,自然對李林甫頗為感激,他不明底細,反而對蕭嵩有意見。後來韓休又反過來推薦李林甫有相才,在武惠妃的暗中幫助下,李林甫很快就如願地當上了宰相。
新上任的李林甫因資曆淺,在宰相這個集體中地位較低,但他豈肯屈居人後。於是他想方設法地搞倒其他幾位宰相。他陽奉陰違,在皇帝與宰相們議事時,一旦張九齡、裴耀卿對皇帝的想法提出反對意見時,李林甫就默不作聲,表現得無欲無求,而背地裏卻對皇帝阿諛奉承,堅決支持皇帝的想法。日漸驕矜的皇帝逐漸聽不進去諫言了,他反而懷疑張九齡、裴耀卿他們聯合起來欺負自己,卻越來越欣賞李林甫的“忠貞”,於是皇帝罷免了張、裴的相職。李林甫終於如願以償地成了首席宰相,可以大權獨攬了,而且一幹就是十六年。
楊國忠是如何專權誤國的
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掌權十六年的李林甫去世。李林甫最後的頭銜是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書、晉國公,除了執掌最高決策和行政大權,具體負責的隻有吏部銓選。楊國忠除了上述權力外還直接執掌財政以及部分地方軍政大權。經過李林甫到楊國忠,宰相權力已經是非常集中了,到了除了玄宗和楊國忠,誰也不能做出決定的地步。隻要這兩個人不動,朝政實際上就會陷於癱瘓。
古代名畫如果楊國忠很有才幹,哪怕有李林甫的那點才幹,情況或許會好一些。可怕的是他本人無才,他自己就說過:“我出身寒家,因貴妃的關係才有今日,很難知道將來歸宿如何,大概不會有好名聲,不如當前快樂一時。”因此他所關心的是他的官運永存,生活上奢侈腐化,他對自己在政治鬥爭中的屢屢勝利而沾沾自喜。他一人身兼數十職,事務繁重,即使每天每件公文上他隻署一個字,他一天也做不完,他就把這些事情推給親信去做,以至於政治混亂,綱紀敗壞,賄賂公行。楊國忠繼任期間,所受中央和地方大臣的賄賂,積累起來絲織品達三千萬匹,相當於國家一年半的庸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