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唐曆史全麵解讀(13)(2 / 2)

經濟上他大肆聚斂,使國家財政收入大為增加,而且向玄宗隻報喜不報憂。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的玄宗,日漸驕矜,楊國忠不但不勸諫,反而助長了玄宗的這種傾向,盡一切所能為皇帝提供揮霍的資本。他自己也與楊氏姐妹爭相比富,田宅萬頃,樓宇之盛,兩都莫與之比,時人駭歎。

在軍事上,他不能正確處理與番將的關係。安祿山和哥舒翰本來關係就不好,他又火上澆油,挑撥離間。麵對著安祿山逐漸膨脹起來的勢力,楊國忠也不能有效地加以限製。安祿山發動叛亂,就是以“誅楊國忠,清君側”為名的。範陽起兵後,盡管太原和東受降城關於安祿山反叛的奏報很快就送到了華清宮,但玄宗由於沒有收到河北州縣的報告,就以為是“惡祿山者詐為之”。直到七天後,玄宗才得到確切情報。此危急時刻楊國忠竟還安慰說:“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玄宗因此也不以為然。而後因楊國忠害怕哥舒翰手握重兵對自己不利,上疏玄宗誣奏哥舒翰擁兵關內,拒不出戰,貽誤戰機。玄宗便詔令哥舒翰出關迎敵,結果丟掉潼關。此關鍵時刻,楊國忠竟對百官說:“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不相信,今天如此,可不是我的過錯。此時楊國忠仍隻顧保護自己的權力,又缺乏應變能力,做了四十五年皇帝的玄宗,此刻真正地成為“孤家寡人”了。

安祿山的生平情況如何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本無姓,原名軋犖山,母為突厥人,安祿山少孤,後因其母嫁與粟特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所以有人稱安祿山為“雜胡”。他懂諸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熟悉邊地情況,又善逢迎,手段狡詐,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升任平盧(今遼寧朝陽)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後來,他利用行賄和偽裝恭順,取得玄宗和楊貴妃的信任。天寶元年(742),升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範陽(今北京西南)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天寶十載,又兼河東(今山西太原)節度使。他身兼三鎮節度使,私下培植胡將,蓄養戰馬,籠絡漢族失意文人,擁有精兵十五萬,號稱二十萬。他深知唐朝統治者的腐敗,禁軍虛弱,全國軍事布局內輕外重,以討權臣楊國忠為名,與史思明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在範陽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舉兵南下,攻下重鎮洛陽。因一路燒殺搶掠,河北人民紛紛抵抗。於洛陽稱大燕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後舉兵西進,破潼關,下長安,大肆殺戮。從此唐半壁江山陷於戰亂之中。至德二載(757)正月,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郭子儀為什麼被稱為再造唐室的功臣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武舉出身。郭子儀曆事玄、肅、代、德四朝,在平定國內藩鎮叛亂和消除吐蕃等邊患方麵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年,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

在河東道北部,郭子儀率領朔方軍旗開得勝,迅速收複靜邊軍、雲中和馬邑。隨後,他又增援李光弼,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進軍河北中部,獲得節節勝利。尤其是嘉山一戰,打得敵人落花流水,軍心動搖。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皇帝西逃,平叛戰果付之東流。七月太子在靈武即位,郭子儀與李光弼共赴靈武,重整旗鼓。至德二載(757)郭子儀跟從廣平王李俶率軍十五萬,自鳳翔出發,進攻長安。廣平王不懂軍事,郭子儀肩負重任。唐軍與叛軍決戰於京西香積寺北,叛軍大潰,收複長安。而後郭子儀一鼓作氣,連下陝州、洛陽、河東、河西等地皆平,平叛鬥爭取得重大勝利。郭子儀以戰功加官司徒,封代國公。他凱旋班師,肅宗在灞上隆重迎接,慰勞道:“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而後郭子儀繼續南征北戰,不但掃平叛軍餘孽,挾製跋扈藩鎮,而且多次打敗吐蕃的進犯,七十高齡的他還上演了單騎退回紇的絕佳一幕。他總能力挽狂瀾,救唐室於危難之中,所以他無愧於“再造唐室”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