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天命十年(1625),本布泰雖然隻有十三歲,但已出落得像一個大姑娘了,嬌媚動人,令人憐愛。就在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長吳克善的護送下,長途跋涉到了後金都城盛京,與後金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婚,當時皇太極三十四歲。蘇麻喇姑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孝莊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後的孝莊到達入住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此時的蘇麻喇姑在孝莊的指導下學習滿語、滿文以及宮廷生活中必備的名種禮儀等知識,逐步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與辦事能力,以她過人的聰穎,受到主人的欣賞與信賴。皇太極執政時,她在孝莊後的推薦下,參加了“國初衣冠飾樣”的製定,作為一名侍女,居然可以參與清開國時期這樣一樁重要的工作,可見其頗受器重,因而逐漸引起朝野上下的關注。由於其出色的表現,她還奉孝莊皇太後之命,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滿文老師。嘉慶年間,昭梿在他的《嘯亭雜錄》中記道:“仁皇帝幼時,賴其(指蘇麻喇姑)訓迪,手教國書”。孩提時代的康熙,對於這位祖母派來的,可以說是代表祖母教自己念書的“侍女”自然十分尊敬。在記載中,他尊稱蘇麻喇姑為“額涅”(滿語,即額娘、母親之意),表明了他對蘇麻喇姑的尊敬。終康熙一朝,也隻有康熙的乳母瓜爾佳氏,才能與蘇麻喇姑共享這一殊榮。蘇麻喇姑比康熙年長三十七八歲,康熙尚在童年時,她已四十歲左右了,顯然不可能產生戀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莊病逝。這給蘇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擊,使她陷入了孤獨、寂寞之中。她轉而更加虔誠地篤信喇嘛教,《嘯亭雜錄》說她“性好佛法,暮年持素”,她“願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一點心意”(譯自滿文檔案)。
孝莊去世後,康熙對蘇麻喇姑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了排解她的悲傷和孤獨,康熙皇帝決定把庶妃萬琉哈氏(後來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裪交由蘇麻喇姑撫養。胤裪當時隻有二歲,按清宮慣例,隻有嬪以上內庭主位才有資格撫養皇子。讓蘇麻嗽姑撫養皇子,表明康熙帝對蘇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視。蘇麻喇姑對於康熙帝的這一安排,當然感激非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為了報答浩蕩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來,將其後隨後幾年的全部的精力傾注到了胤裪身上。
蘇麻喇姑是位能幹的女性,且閱曆豐富,在她的言傳身教下,胤裪成年後很有辦事才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胤裪被任命為鑲黃旗滿洲都統,他是康熙諸子中擔任八旗都統職位的第一個。他處事不偏不倚,善於同大多數皇子搞好關係。玄燁晚年時,諸皇子拉幫結夥,在成年的皇子中,沒有參與的極少,胤裪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後,他不僅沒有遭到打擊、排擠,相反還被封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裪晉封為和碩履親王,授為議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1763),胤裪以七十九歲高齡壽終正寢。胤裪能榮列藩封,參與政務,並高壽而終,與蘇麻喇姑的精心培養、指點教誨有直接的關係,因此他對蘇麻喇姑的感情也明顯比其他皇子深。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二十七日,蘇麻喇姑終於病倒在床,不思飲食。兩天後,病情更加嚴重。禦醫診斷為痢疾,如不救治,將危及生命。皇子們一麵抓緊向在外的康熙奏報蘇麻喇姑病情,一麵令內務府總管開始準備後事。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蘇麻喇姑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終年九十多歲。
對於蘇麻喇姑的逝世,皇宮裏的人都很悲痛。出殯那一天,除留皇五子、皇十子照顧皇太後,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餘成年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蘇麻喇姑靈樞停入殯宮後,皇子們都各自回府了,惟獨皇十二子胤裪卻提出要求說:“姑媽自幼將我養育,我並未能報答即如此矣,我願住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按照慣例,為像蘇麻喇姑這樣仆人身份的人辦喪事,沒有皇子供飯、三七誦經的先例。康熙念及胤裪的感情,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請”。
康熙得知噩耗,非常悲痛。指示“朕在十五日才能回到京城。所以,遺體再存放七天,等朕到家後再來定奪”。這表明他不僅想再看一眼蘇麻喇姑的遺容,還要就死者後事的等級與規格親自作出最後的決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與蘇麻喇姑之間的眷眷深情。
為了回報蘇麻喇姑對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康熙皇帝決定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仆出身的蘇麻喇姑,可以說是曠典殊榮。蘇麻喇姑生前與孝莊文皇後朝夕相伴60多年,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死後當然也應該讓她倆長依相伴。當時,孝莊的梓宮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暫安奉殿內,康熙皇帝決定將蘇麻喇姑的靈柩也停放於此。蘇麻喇姑的靈柩是於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暫安奉殿的,與其主人孝莊皇太後得以在泉壤相伴。
蘇麻喇姑從一位出身貧寒的陪嫁侍女,曆經清初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個朝代,最後成為舉朝敬重之人。縱觀曆史,她是清代絕無僅有的一位特殊“侍女”,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