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宋齡娥(小慈禧)是否能被選進清宮。有人說,清代旗人的戶籍製度和選秀女製度比較複雜嚴密;慈禧若是漢家女,即使到了滿人惠征家,也不可能以滿人身份被選進宮中。
總之,“慈禧本是長治漢家女”是否真實,所提供的這些證據隻是勾畫大致的輪廓,還不太完整和精確,甚至留有空白和薄弱之處,有很多的疑點,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慈禧策動辛酉政變之謎
清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崩於熱河行宮,遺命以六歲的皇長子載淳即位,並派怡親王載垣等八人,“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不滿肅順等人的跋扈專擅,與顧命大臣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矛盾。與恭親王奕訢攜手發動了“辛酉政變”,於是“顧命”體製變為“垂簾”體製。那麼,究竟誰是這次政變的主謀,是慈禧嗎?還是另有其人?
清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崩於熱河行宮,遺命以六歲的皇長子載淳即位,並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禦前大臣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待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鄒杜翰、太卜寺少卿焦佑藻總共八人,“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清朝家法中的“顧命”製度。慈安太後和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後不甘大權旁落和扼喉之憂的處境,不滿肅順等人的跋扈專擅,與顧命大臣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矛盾。
八月初一日,文宗異母弟恭親王奕訢至熱河值殷奠叩謁梓宮,慈安、慈禧以敘家常為名召見,密商合力對付肅順。九月三十日,兩太後召見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賈楨和軍機大臣文祥等,控訴顧命大臣,正試提出垂簾聽政,恭親王遂奉旨派親兵突然抓捕了載垣和端華。同時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宣奉旨前往途中拿問肅順,押解來京。十月初一日,上諭授恭親王為“議政王”,並掌管軍機處,以後又受命為內務府大臣,並賞食雙俸,以示優禮。戶部左侍郎文祥、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鴻臚寺少卿曹毓英在軍機大臣上見習行走。十月初六日,上諭賜令載垣、端華自盡,斬決肅順,其餘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被解任。黨援形跡最密者吏部尚書陳孚恩流放新疆,資財被查抄;蹤跡最密者黃宗漢被革職,永不敘用;外間有煩言者侍郎劉昆、成琦、太卜寺少卿德克律太、候補京堂富績也被革職。
十月二十六日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遵旨會議皇太後親理大政事宜,並且將皇太後的權力用垂簾章程固定下來。使得兩宮太後實際上代行皇帝的全部權力。十一月初一日在養心殿舉行垂簾聽政大典,於是“顧命”體製變為“垂簾”體製,兩宮太後臨朝稱製於上,恭親王總攬全局於下。從鹹豐皇帝去世到實現垂簾聽政,共經過103天,是為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
對於辛酉政變,一種觀點認為,辛酉政變並非偶然事件,它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它起因於文宗與恭親王的兄弟失和,而這又導致肅順得寵及恭親王被摒棄於顧命大臣行列之外,兩宮太後與顧命大臣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引起圍繞“顧命”體製和“垂簾”體製之爭,以禦史董元醇條奏垂簾聽政一事為導火索,終於釀成事變。事變標誌著統治階級最高層互相之間的公開傾軋和鬥爭的白熱化。同時,慈禧太後是“辛酉政變”的最大受益者,這一政變的成功使她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並據此一舉奪得國家最高權力,並從此實際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因此,學術界通常把“辛酉政變”看作是慈禧在鹹豐帝死後主謀或與奕訢合謀策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