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逝世,其子皇太極即位。曹振彥至遲在天聰四年(1630)夏,已歸屬於駙馬總鎮佟養性所管,為其麾下之“教官”。佟養性死後,曹振彥歸屬於多爾袞。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病故,其子六歲的福臨即位,由皇太極之弟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曹錫遠、曹振彥父子即“從龍入關”了。曹振彥的長子曹璽亦曾隨王師征山右有功,清世祖福臨特將他拔入內廷任二等侍衛,管鑾儀事,升內務府工部郎中。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寧織造。
《上元縣誌·曹璽傳》中說:“曹璽,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後。著籍襄平”。至遲在曹璽之父曹振彥時已著籍襄平了。雍正《山西通誌·職官》“吉州知州”條下載:“曹振彥,奉天遼陽人,貢士,順治七年任”。同書“大同府知府”條下載:“曹振彥,遼東遼陽人,貢士,順治九年任”。乾隆《浙江通誌·職官》“都轉運鹽使司鹽運使”條下載:“曹振彥,遼東遼陽人,順治十三年任”。嘉慶《欽定重修兩浙鹽法誌》“國朝兩浙都轉運鹽使鹽法道”條下載:“曹振彥,奉天遼陽生員,順治十三年任”。康熙間曹寅在親自編定、付刻的《楝亭詩鈔》中,也明確地自署為“千山曹寅子清撰”,此外,他還自稱“長白曹子清”、“三韓曹子清”等。千山是遼陽的代稱,明《遼陽誌》載“千山去襄平六十裏”,“南抱遼陽”,是為確證。而長白、三韓或指遼東地區,或指其滿洲包衣籍的身份。
但是近來,由“著籍襄平”演變出曹雪芹祖籍“鐵嶺”的說法。據鐵嶺市曹雪芹研究會副會長高東昌介紹,曹雪芹先祖曹端廣於明朝永樂年間定居鐵嶺地區,世居鐵嶺城南的腰堡一帶。後金天命三年(1618),滿洲正白旗攻陷鐵嶺城南諸堡,擄雪芹太高祖曹世選(也作“錫遠”)、高祖曹振彥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氏遷至鐵嶺白旗寨,複遷至李千戶,雪芹曾祖曹璽即生於此。
順治、康熙以來的《豐潤曹氏族譜》中有三處記載“卜居於遼東鐵嶺衛”;太高祖曹世選《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世居沈陽地方”。據考證,“沈陽地方”在元、明、清三代皆包括鐵嶺全境或南部地區。高祖曹振彥清代地方誌書載為“遼東人”或“遼陽人”,乃泛指治所遼陽的古代遼東郡或遼陽省。另據康熙時期《盛京通誌》考定,襄平為鐵嶺。清代鐵嶺籍文人多以鐵嶺乃襄平古郡為榮,而將名字署於作品中。比如《尚史》作者自署“襄平李鍇”,指頭畫家高其佩自署“鐵嶺高其佩”,間或自署“襄平高其佩”,皆是佐證。
此外曹雪芹祖父曹寅被同門、同僚稱為“三韓曹使君子清”,《五慶堂譜》亦稱曹寅是“三韓”人。乾隆在《三韓訂謬》中明確指出,三韓方位“在今奉天東北”,奉天即今天的沈陽市。《奉天通誌》卷二載鐵嶺西南之大凡河村《重修永寧庵碑序》曰:“不料戊午,三韓竟沉”。農曆戊午為1618年,正是滿洲正白旗攻陷鐵嶺城南諸堡擄曹氏為“包衣”之時。又載《範河城重修永寧庵碑記》曰:“三韓範水之隈”。二者皆已證明,三韓故址在今鐵嶺市範河一帶。
由以上可知:自曹錫遠、曹振彥歸順後金之後,已“著籍襄平”是沒有什麼疑問的,關鍵在於襄平是現在的遼陽還是鐵蛉,這有待專家們進行進一步的考證。
曹雪芹家族的敗落
曹雪芹家族的敗落原因,紅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為什麼於雍正五六年之際被抄呢”,是因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擊”,曹家的敗落是“橫罹逆褐”。一種是“經濟原因”,主要認為是在江寧織造任上“虧空”引起抄家而敗落。
魯迅先生是第一個深刻思索《紅樓夢》的成因及曹雪芹身世之大學者,當20世紀20年代之初,胡適、俞平伯認為曹家的敗落不過是“坐吃山空”的“自然趨勢”時,他卻說不然,並明白指出:“不知何因,似遭巨變”。那麼到底曹家遭遇了什麼打擊,以至於一蹶不振呢?曹雪芹家族的敗落原因,紅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政治原因”,如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中所提:“好端端的曹家為什麼於雍正五六年之際被抄呢”,是因為雍正皇帝的“政治打擊”,曹家的敗落是“橫罹逆褐”。一種是“經濟原因”,主要認為是在江寧織造任上“虧空”引起抄家而敗落。
持“經濟原因”說的將曹家衰敗的曆史加以研究,他們梳理了這樣一張衰敗的因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