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追蹤大清社會名流(3)(2 / 3)

吳達的奏本和李呈祥的上疏激起了軒然大波。在舉朝滿臣的強烈要求下,吳達的上本被付諸廷議。盡管吳達再三解釋,也逃不了被貶的命運。李呈祥的奏疏更是觸犯滿臣的眾怒,連順治也認為:“李呈祥此疏大不合理”。

皇帝的本意隻是借漢官的支持從而擺脫議政會的掣肘,使自己獨攬大權,絕不可能將政權拱手交回漢人手裏。為了自己和皇族的利益他可以暫時與漢官聯盟,但當滿漢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他的立場不得不偏於滿方。在這樣的事件中,順治突然意識到漢官思想深處對當前政權的敵對,就自然而然對他們的忠誠起了懷疑,倚靠他們恢複舊製的熱忱也日漸消退。

四月,明朝降將、總兵任珍因私殺家屬而被革職,又口出怨言而被奴婢告發,終被逮捕。刑部的滿族官員議決要將他處死和抄家,以陳名夏為首的27名漢臣卻認為任珍罪不該殺,又不敢明說,隻是拖延搪塞。在滿官的參奏之下,順治帝不得已曾將陳名夏定為死罪,後改為降官職二級,罷去吏部尚書之職,並嚴厲警告他要痛改前非。

次年,陳名夏的死敵寧完我成為滿洲議政大臣,這一次滿洲貴族對陳名夏展開了致命的打擊。三月一日,寧完我上章彈劾陳名夏,說他懷奸結黨,奸亂日甚,黨局日成,是“南黨”“黨首”,對國家危害甚大。還羅列了他的八大罪狀,如屢次違法亂紀,蒙寬恕而陽奉陰違,還倡言“留發複衣冠,天下即太平”;升擢官吏不公、包庇罪臣;私抹票擬公簿,甚至更改書稿;與科道官勾結成黨;利用職權圖謀私利;縱容兒子陳掖臣在南京淩暴鄉鄰,侵占官田,收受賄賂。

對陳名夏的彈劾,也有警告皇帝之意。順治無奈,隻有將他交給大臣們審理,並被定為斬刑。順治後又允其留全屍,於同年三月絞死。陳名夏一死,順治皇帝及清初漢官的改製之夢也就徹底破滅了。終順治一朝,皇帝始終生活在議政王大臣會議勢力的籠罩之下。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的祖籍問題也一直是紅學家們的爭論焦點,1953年,紅學家周汝昌提出了“曹雪芹祖籍在豐潤”的說法,並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成為紅學領域的主流學說,近年來則又出現了曹雪芹祖籍“鐵嶺說”,但馮其庸先生堅定認為:“雪芹祖籍遼陽,家傳所載,宗譜所記,文獻可考,碑石可證,雖萬世而不移也”。

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紅樓夢》享譽海內外。曹雪芹的祖籍問題也一直是紅學家們的爭論焦點,談曹雪芹的祖籍必然要談到他的家世,弄清他的家世也就明白了他的祖籍。曹雪芹的曾祖父是曹璽。康熙二十三年(1684)未刊稿《江寧府誌》卷十七《宦跡》中有《曹璽傳》,其中說:曹璽,字完璧,宋樞密武惠王裔也。及王父寶宦沈陽,遂家焉。“王父”是祖父的別稱。曹璽的祖父名寶,字世選,或作錫遠。曹璽於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寧織造,二十三(1685)年卒於任所。康熙帝特晉升曹璽長子曹寅為內務府慎刑司郎中,命其協理江寧織造事務。康熙六十年(1721)刊《上元縣誌》卷十六《曹璽傳》中雲:“曹璽,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樞密武惠王彬後。著籍襄平。大父世選,令沈陽有聲”。“大父”亦祖父之別稱。曹寅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病故後,康熙令曹寅惟一的兒子曹顒補放織造郎中,繼任江寧織造。曹顒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底病故以後。內務府於五十四年(1715)正月將曹寅之弟曹荃之子曹頫給曹寅之妻李氏為嗣,並補放曹顒江寧織造之缺,亦給主事職銜。曹頫是曹荃第四子,曹雪芹之父。他出任江寧織造時,曹雪芹尚未誕生。雍正五年(1728)十二月,雍正下令對曹叛革職、抄家。

由上引兩篇《曹璽傳》可知:曹璽、曹寅、曹荃、曹頫、曹雪芹都是宋樞密武惠王曹彬的後裔。《宋史·曹彬傳》中說:“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顯然,曹雪芹的祖籍若追溯到北宋時而又比較可靠者,應該是“真定靈壽人”,即今之河北省靈壽縣人。靈壽與豐潤雖都在今河北省,但兩地相距有七八百裏之遙,靈壽在北京西南方四百裏開外,豐潤在北京以東三百裏開外,因此曹彬、曹雪芹都不能說是豐潤人,此外豐潤說的持議者們也拿不出曹雪芹是豐潤人的任何一條確證。

根據《五慶堂重修曹氏宗譜》中所載,曹氏始祖曹良臣為一世。二世為曹俊。十一世有曹璽、曹爾正。十二世有曹寅、曹荃、曹宜。十三世有曹顒、曹頫、曹頎。十四世僅有曹天佑一人,曹頫之子曹霑(即雪芹)及其弟棠村均不在譜中。

曹雪芹像曹士琦於順治十八年(1661)在《遼東曹氏宗譜敘言》中說二世曹俊原是明朝的一名軍官,克複遼東後,先後被調至金州、沈陽繼續做軍官。由康熙二十三年未刊稿本《江寧府誌》、康熙六十年刊《上元縣誌》可知曹俊的七代孫曹寶(世選、錫遠)曾“宦沈陽”、“令沈陽”,即曾在沈陽做官。其子曹振彥可能也是明朝駐沈陽的一個軍官。據史料,大約在後金天命六年即明代天啟元年三月十三日、二十一日(1621年5月4日、12日),沈陽、遼陽相繼被努爾哈赤率大金(後金)軍攻陷,曹錫遠、曹振彥一家被俘歸順,成了“包衣”(滿語:家奴)。他們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沈陽“播遷”至遼陽的,於是“著籍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