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淩普又是何人呢?據說當年年幼失母的太子胤礽需要一位嬤嬤,由她負責將小太子帶養、撫育、教導,直到長大成人。說不清胤礽的嬤嬤是何姓氏,隻知她是淩普的妻子。淩普是滿語譯音記字,也寫作靈普,他是“嬤嬤爹”,漢語隻好叫“乳公”(實與乳母無關,乳母隻管喂奶一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四十七年(1708),當時作為內務府總管的淩普(一寫靈普)先後派人從曹、李兩織造府取了八萬五千餘兩銀子。從這可以明白兩代嬤嬤家族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聯的。
雍正四十多歲才謀得皇位,他深知曹家是太子一“黨”,皇家一切內幕機密他們都了如指掌,怕泄露了自己的“天機”,所以必須找個借口“治”他們——“你們這些人混賬貫(原文如此,應作‘慣’)”,這是雍正親手“批示”曹頫的話!看看這句,就可以“參悟”了吧?
以上草草敘明了雍正何以嫉恨曹家,但“曲終”還有“餘音”:到乾隆登位後,胤礽之子名弘皙,聯合了皇室中對雍正奪位、殘害骨肉懷有“世仇者”,竟組成了“影子政府”,並要乘乾隆在塞外秋獵時刺殺之,為乾隆察覺,鐵腕製服了這場史家罕及的大政變。而雪芹一家的再次抄家,徹底淪亡,正是又被弘皙大案株連的慘痛結局。
看來,對於曹雪芹家族衰敗的原因,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有待紅學、曹學專家們進一步的努力。
蒲鬆齡族別
對於蒲鬆齡的生平、家世及其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但其屬於哪一民族卻引發了頗多的爭議,至今尚未有定論。
蒲鬆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室名聊齋,淄川蒲家莊人。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誌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對於蒲鬆齡的生平、家世及其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但有關其所屬民族卻引發了學術界的爭議。蒙古、女真、回族、漢人,多說並存,至今尚無定論。
據蒲鬆齡所修《蒲氏族譜敘》中言:他們蒲家是般陽土著。遠祖中一個名叫魯渾,一個名叫居仁,二人均為元代的總管,後來家族敗落。現今的蒲家,興自洪武年間。界定蒲鬆齡民族隻有此一途,即:斷定蒲魯渾、蒲居仁的來曆,而現存各類典籍中均無元末般陽路總管蒲魯渾、蒲居仁的記載。《元史》中最後一個般陽路總管為李定,查《元史·地方誌》亦無蒲魯渾、蒲居仁字樣。至此,問題好像已經無法進展下去。
但是《族譜敘》中有兩點可以證明蒲鬆齡肯定不是漢族:一、在元代當般陽路總管的蒲鬆齡遠祖蒲魯渾,他的名字不像漢人的名字。二、路大荒《蒲柳泉先生年譜》中說:相傳元朝將傾覆之際,蒲家曾將遺孤更名易姓寄養於外家楊氏處,明代洪武年間,又複蒲姓。在《族譜敘》中亦提及元廷將“傾覆”、追殺族人、不得已變姓“楊”姓,寄於外親家。若蒲魯渾實為漢人,何以被大明政權追殺?據此已經可以斷定蒲魯渾絕非漢人,或準確地說蒲魯渾是非漢人血統的漢人。所以說“非漢人”是因為還不能界定他的族別歸屬,回族人、女真人、甚而蒙古人均有可能。
蒲鬆齡持蒙古說之人引用《蒙古族簡史》中的敘述:“蒙古族文學家蒲鬆齡,把采自民間的鬼怪故事編寫成《聊齋誌異》,借以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生動有趣”。但有人在考證了元代官製後發現,在元代擔任路口總管的人均為色目人、女真人(元時各路第一長官稱達魯花赤,總管為副職,且各路總管均為色目人、女真人等),蒙古人不任該職,故提出蒲鬆齡不是蒙古人。
三十年代在山東淄川經營醫療所的日本醫生平井雅尾,與中國學者路大荒合作,搜集了蒲鬆齡的資料,並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印了出來,日本學者前野直彬根據這些文獻,認為蒲鬆齡祖上是色目人,即回族人。
推定蒲鬆齡是回族人或說是回族人的後裔。有如下幾條理由:
一、宋代,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來中國的日益增多。他們的名字前多冠有“蒲”字。“蒲”即阿拉伯語的漢譯,意為“尊者”、“父親”。
二、元代,回族人中一些人仍用阿拉伯名,但總的趨勢是逐漸改用漢姓漢名。一般是取父名中的第一個字為姓,蒲鬆齡的祖上蒲魯渾當係阿拉伯人名的漢譯,《古蘭經》第一百一十一章中有此名。而另一祖上蒲居仁則是漢名,取其父第一個字“蒲”為姓,居仁則取自《孟子》中的“居仁由義”。
三、根據《八閩通誌》卷二十七記載,蒲居仁於元泰定年間任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此官主持鹽鐵酒醋專賣及管理市舶司,而當時市舶司的官吏多為回族人。
四、據福建《蒲氏族譜》雲:“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