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追蹤大清社會名流(4)(3 / 3)

以此為據,似乎蒲鬆齡應是回族人的後裔無疑。

其次,蒲鬆齡在《聊齋誌異·自序》中說,當初他出生時,他父親夢見一位僧人向他托夢。他還稱自己一生的遭際與僧人相似,像這樣全家信佛重僧,與回族的身份大不相稱。

第三,蒲鬆齡故鄉山東淄川有很多回族,在實地調查中,這些蒲姓人家從未稱自己祖上為回族,這點很值得注意。

因而有人說蒲鬆齡既不是漢族,也不是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而是女真族人。這是因為“蒲魯渾”是金時女真人習用的名字,比如女真人名蒲魯渾的在《金史》中有幾處。

在《金史》列傳第十五中,脫脫中蒲魯渾,或作蒲盧渾的名字出現多達六處,在列傳第二十中亦出現蒲魯渾字樣,此外列傳第三十三有如下記載:蒲察通,本名蒲魯渾,中都路胡土愛割蠻猛安人也。關於蒲察通,在金的曆史上倒真有其人。據《皇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富(富察氏)又作“傅察”,“富爾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舊姓“蒲察”,以部為氏,乃遼代女真舊部,勢力強大。金朝時期,為女真黑號之姓第二姓,世代與皇室姻親。該族世居沙濟(遼寧省新賓)、界凡、葉赫、蜚優城、額宜湖(待考)、紮庫塔、長白山、訥殷等地。所冠漢字姓富、傅、禮、石、譚、馬、沙、付、慶、寧、李等。蒲姓在金朝著名人物有:金肅宗靖宣皇後、睿宗欽慈皇後,蘭陵郡王、東京留守、太祖駙馬蒲察石家奴,平章政事蒲察通,參知政事兼左副元帥蒲察官奴。在清朝著名人物則有:太祖繼妃,乾隆孝賢純皇後,乾隆哲憫皇貴妃,乾隆太妃,同治淑慎皇貴妃,孝賢純皇後之父總管李榮保、傅恒、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都為一時炙手可熱的人物;“龍翰福先生”傅敏家族,大學士阿蘭泰家族,都極有名望。此外,舊巴爾虎、錫伯族亦有此姓。應為女真後裔。

但是,此蒲察通即蒲魯渾,是蒲鬆齡遠祖蒲魯渾嘛?《金史》中的蒲魯渾確曾到過淄博,比如《金史》中記載:“阿裏、蒲盧渾泛海至昌國縣,執宋明州守趙伯諤,伯諤言”。宋主奔溫州,將自溫州趨福州矣。“遂行海追三百餘裏,不及,阿裏、蒲盧渾乃還”。“昌國縣”即今淄博市張店區,漢初稱昌國。《蒲姓族譜敘》中蒲魯渾為元時般陽路總管,元金兩朝,相差甚遠,可見此蒲魯渾怕是非彼蒲魯渾。

顯然,關於蒲鬆齡滿族說仍然沒有定論。對此,蒲鬆齡紀念館的研究人員認為,不能因為蒲魯渾像個蒙古族的漢譯名,就推斷蒲鬆齡是蒙古族;也不能因為蒲居仁在福建任過都轉運使,而任該職的多為回族就斷定蒲鬆齡是回族。更不能因為在《金史》中出現過蒲魯渾的名字而斷定蒲鬆齡為滿族人。它們認為,斷定蒲鬆齡的民族應當以《蒲氏世譜》為主要依據,通過對《蒲氏世譜》的仔細研究和考訂,認為蒲鬆齡並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族。由於資料的缺乏,各種主張都存在不足之處。要揭開蒲鬆齡族屬之謎,看來還有待時日。

洪秀全的死因

同治二年(1863)冬,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的提議,固守天京。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七日,正值天京在清軍圍攻下岌岌可危之際,大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突然死於城內天王府,享年五十一歲。是自殺,還病逝,還是……

洪秀全(1814—1864),是太平天國的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次考科舉不中,於是,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寫了《原道救世歌》來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

道光三十年(1851)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率眾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鹹豐三年(1853)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又分兵西征、北伐。鹹豐六年(1856),因為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洪秀全發布密詔令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昌輝誅殺楊秀清之後,繼續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於眾怨,隻好殺韋,讓翼王石達開主政。

第二年,石達開因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不得不重用年輕的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良將,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渡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突圍的提議,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值天京在清軍圍攻下岌岌可危之際,大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突然死於城內天王府,享年五十一歲。洪秀全的去世,對太平天國運動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那麼,洪秀全究竟是如何死的呢?是自殺,還病逝,還是……史學界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