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說法認為,石達開的出走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挽救革命。堅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不同意上述認為石達開另立“太平天國”的觀點,而是主張“太平天國”與石達開毫無關係。其理由主要有三條:第一,石達開在無為州和皖南青陽縣所貼告示都未署“太平天國”。在安徽省有關方誌中均無“太平天國”的記載。石達開另立“太平天國”說隻是孤證,實難令人信服。第二,石達開出走後,雖對太平天國的官製禮文進行更改,但始終應用“太平天國”國號,遵守太平天國的正朔。始終自稱洪秀全親封的“翼王”、“本主將”,其部屬一貫呼其為“翼殿”、“翼府”、“五千歲”、“殿長”等等。另外從石達開本人及其部將遺存的文物、文告、文書來看,也說明石達開雖然分裂出走,但所承擔的反清曆史使命與洪秀全一直是一致的。直至晚年,石達開一如既往擁護太平天國革命宗旨,信賴尊敬洪秀全,毫無私自立國,與太平天國分庭抗禮的意思。第三,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對石達開的態度以及太平天國官書中對石達開的評價都沒有變。天王不忘石達開的開國立功。天王、幼天王在後期所頒的詔旨中,仍對石達開親切地稱呼為“達胞”、“達叔”。可以說,石達開出走主要是出於,“吾當遠征報國,待異日功成歸林,以表愚忠耳”。也就是,石達開的出走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挽救革命。
上述觀點各執一詞,那麼石達開出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要想解開這一曆史之謎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石達開大渡河畔遺物
翼王石達開可謂是太平天國將領中一位“英武天縱”的優秀將領,後因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內訌,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義,成為曆史悲劇。然而,石達開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讓人至今未解的眾多的謎。
翼王石達開(1831—1863),可謂太平天國將領中一位“英武天縱”的優秀將領。滿清無道,腐敗滋生;禍國殃民,百弊橫行。洪秀全金田起義乃“替天行道”,上合天意,下符民心。石達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投到洪秀全的麾下並為“天國大業”立下汗馬功勞。後因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內訌,遭內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後轉戰廣西、湖南、雲南等省,並於1863年5月進入四川境地的紫打地(今石棉縣安順場),打算在四川自立一國。但因由於河水陡漲等原因,石達開部被清軍部隊及民團、彝兵等圍困於此,苦戰月餘而不得突圍,最後全軍覆沒。石達開被俘,於1863年6月25在成都科甲巷被淩遲處死,時年三十三歲。
石達開英勇就義,在臨死前侃侃而談,毫無怯懦,“英傑之氣溢於眉間”。石棉的百姓懷念他,至今當地人仍傳說當年在成都赴死者不是石達開,而是石達開的替身馬某。那石達開哪裏去了呢?老百姓說上當地的大洪山修道去了。在石棉縣的大洪山上曾建有一座百姓自發修建的祖師廟,據當地百姓相傳,廟中那位耳闊口方的“祖師”頗有當年石達開的風範。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有與石達開有關的實物在安順場被發現。1980年5月,一個當地農民在當年劉湘挖掘的窖藏附近的鬆林小河裏拾得一個九兩重的銀錠;2000年8月,人們又在安順場的一戶農民家中發現了一把太平軍的軍刀……
(一)翼王遺詩之謎
翼王石達開不僅是太平天國將領中一位“英武天縱”的優秀將領,他的詩歌及文采也是頗為令人稱道的。其中,他的一首七律詩不僅廣為傳誦,而且成為了一個難解之謎。
1953年,作家鄂華隨中科院近現代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前往石棉安順場收集紅軍長征的史料。一夜,鄂華和同伴小趙返回時迷了路,投宿一小廟,疑為祖師廟。當他們在搬動廟裏的石槽作枕頭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柄鐵傘,傘柄中一卷棉紙竟書有八句外界傳為石達開所作的一首七律詩:
革命慷慨在中原,不為仇雌不為恩。
隻為蒼天方憒憒,欲憑赤手拯元元。
十年攬髻悲贏馬,萬眾梯山似病猿。
我誌未酬人猶苦,東南到處有蹄痕。
借此,鄂華創作了長篇小說《翼王傘》。鄂華在小說的序言部分稱,這首詩的棉紙他曾保存在近現代史研究所的檔案室裏,可惜被“紅衛兵”在文革中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