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曆來存有爭議。在長篇小說《曾國藩》裏,這首詩又成了石達開與曾國藩在長沙激戰時,翼王的即興之作。已故的文史專家鄭逸梅則認為:這是民國初期一個文人的偽托之作。是真,是假?至今無解!
(二)翼王劍,你在哪裏
洪楊內訌,石達開被懷疑和限製,負氣出走,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此事總令後人扼腕浩歎。但在石棉,百姓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很早便在城邊石兒山上建起“翼王亭”以資紀念,並留下了諸多神奇而有趣的口頭資料,這其中口頭故事之一當屬翼王劍的傳說。
據傳說當年翼王攜其宰輔曾仕和、黃再忠、韋普城及幼子石定忠在被押赴涼橋清軍大營時,途中遺失了隨身佩劍。以後這柄寶劍“陰差陽錯”竟被安順場士紳賴林學獲得,這柄寶劍長二尺四寸,可卷舒,寒氣逼人,削鐵如泥。六寸長的劍柄著金株,沉香木的劍鞘飾著紫金庵銅,方圓數十裏的人們紛紛前來觀劍。賴林學考查諸多史籍,方知此劍名叫“雄精如意”,乃翼王心愛的佩劍之一。賴林學將其視為傳家之寶,後來交到他的兒子賴進學的手裏。民國13年(1924),賴進學因戰亂舉家遷往雅安避難,又不慎將寶劍遺失。從此,此劍杳如黃鶴。
民國初年,一位名叫張二的先生在《重修越西縣誌西路調查草案》之四中寫有一首《雄精如意歌》,這是關於這柄寶劍至今惟一可見的文字資料,歌雲:
勒鞋入關明統絕,皇皇華胄無遺孑。
同胞被壓百餘年,七世鹹豐火益烈。
草澤英雄石達開,金田起義造天德。
如意隨軍祝如意,寶劍臂左助殺賊。
一呼響應天下分,長江據險畫南北。
七王爭鬥勢支離,誤走山街來紫地。
禿鷹桀犬八麵圍,子規春暮楚歌淚。
寶劍如意尋主人,遁跡福門賴氏寄。
埋隱光芒那計年,不聞理亂與休戚。
寶劍忽忽生翼飛,展翅邊關殺敵去。
我作長歌如意聽,行藏聚散須明析。
莫因好友吐長虹,便欲登朝奸佞擊。
寄語主人善什藏,免惹聖明山仙取。
然而,張二先生的美意終成空望,翼王劍最終弄丟了。翼王劍,如今你到底在哪裏?
(三)翼王信之謎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遭太平天國內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後,進軍四川,結果在大渡河畔被清軍與地方土司緊緊圍困,成為釜中之魚。石達開率領軍隊左衝右突,未能血戰脫險。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石達開命軍師曹偉人給清軍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竊思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舍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請求清軍赦免他的部下。他把信寫成後,用箭射入駐守在大渡河對岸的清朝四川重慶鎮總兵唐友耕的軍營中。關於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說是重慶鎮總兵唐友耕,有人說是四川總督駱秉章。正因為這兩種說法各有憑據,成為一大疑案。
1908年,唐友耕的兒子唐鴻學為其父所編《唐公年譜》印刷出版。年譜中附錄了石達開的信,介紹說這封信是石達開寫給唐友耕的,也就是說石達開是向唐友耕乞降的。
關於石達開寫信給唐友耕的事,《紀石達開被擒就死事》一文記載特別詳細。文中說,石達開在“四月二十三日,以書射達北岸唐友耕營”,“唐得書,不敢奏亦不敢報。石軍不得複”。根據這種說法,唐友耕收到石達開的信後,隱匿不報,也沒有回複石達開。
1935年,四川瀘定西沙河壩農民高某在紫打地偶然發現了石達開的函稿三通。其中一通在《農報》發表,標題《致四川總督駱秉章書》,收信人是駱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1937年,蕭一山在寫《冀王石達開致清重慶鎮總兵唐友耕真柬偽書跋》時,認為《農報》發表的《致四川總督駱秉章書》是錯誤的。他說,他在成都黃某家中曾親見致唐友耕“真柬偽書”一通,是用翼王所遺之柬帖轉抄的。蕭一山認為《唐公年譜》附錄的石達開信函是可靠的,該信的確是石達開寫給唐友耕的。因此唐友耕為收信人的說法流傳較廣。
然而,羅爾綱對石達開寫信給唐友耕的事十分懷疑,他認為信應該是寫給駱秉章的。因為石達開信中寫的“肩蜀巨任”隻能是針對四川總督駱秉章,而不可能是對隻管重慶一鎮綠營的唐友耕的。
總之,石達開到底將信寫給了誰仍然隻是推測,還有很多的疑點,仍然是一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