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圓圓死葬獅子山,馬家寨吳氏曆代守口如瓶,為讓後人不忘祖宗又不輕易暴露真情,吳民采取了秘傳之策,每代傳一至二人,至今已傳到第十二代,秘傳內容為授予高郵吳氏家史,告知陳圓圓之墓等實情。由於馬家寨吳氏的高度警覺,這些事一隱三百餘年,世人難尋蛛絲馬跡,從1983年起,第十一、十二代秘傳人吳永鵬、吳能江才吐露了隱情。
當年,為確保安全,陳圓圓於天安寺削發為尼,改名寂靜,字玉庵。馬寶則出家鼇山寺當和尚,壽終後兩個歸葬馬家寨旁獅山下。馬家寨是經吳啟華(吳三桂之子)、吳仕傑(吳三桂之孫)開辟的,後來繁衍成為擁有231戶共963人的大寨。有人要問,這個寨子雖名馬家寨,卻無一戶姓馬,全姓吳,這是為什麼?其實這也是有奧秘的。一是掩人耳目,保護吳三桂子孫,二是紀念恩人馬寶,而這就是陳圓圓的高明所在。
當年陳圓圓為何選擇馬家寨作為避難之所,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馬家寨位於古思州,坐落於一丘陵盆地內。陳圓圓與馬寶對思州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利條件有五:一是對思州印象深,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帶兵北上,思州知府前往迎接,殺豬宰羊犒勞其官兵,是吳三桂的支持者(思州地方誌有記載);二是思州寺廟多,便於藏身;三是思州乃古苗夷之地,可避是非,安全保險;四是這裏交通疏暢,信息快,行動方便;五是自然環境幽雅,有利於吳三桂子孫繁衍。
根據以上實地考察,陳圓圓晚年皈依思州天庵寺,死葬思州馬家寨獅子山的傳說是比較可信的。但是關於馬家寨陳圓圓歸宿地的疑點仍然還很多。
疑點之一,從曆史披露的資料看,封建王朝駐屯軍有其相應的活動範圍,管理的事務也紛繁複雜,清政府思州治地駐屯軍負責相應周邊的防務,其勢力很強大,它既是清政府戍守古思州的軍隊,為清政府在此建立基業的重要保證,又是清政府向外沿擴展勢力的有生力量。現岑鞏軍屯這個地方與馬家寨兩地相距不足五華裏,再結合封建王朝對“亂臣逆子”的待遇是“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上分析,如果馬家寨居民是吳三桂後裔,無論如何隱瞞也逃不出軍屯清軍的耳目而遭無情追殺,能在同一地方上兩個村寨相安無事,馬家寨居民是吳三桂之後說難以取信。
疑點之二,關於馬寶的情況。據蔣良騏著《東華錄》中記載,馬寶在康熙二十年曾帶兵活躍在遵義府、瀘州、敘州,因受吳世瑤密詔,撤兵援救昆明,都統希福、提督桑峩乘勝追擊,於當年七月在烏木山將馬寶所部殲滅殆盡。馬寶隻身逃跑,終未擺脫追捕,被迫投降,解送京師。不久後,“馬寶伏誅”。從記載來看,馬寶被清軍俘虜,沒有隱跡山林,更不可能在鼇山寺當和尚。
疑點之三,史料空白。從《清史稿》上看,對吳三桂葬地、陳圓圓魂歸何處未作交待,再從現今出版的有關姓氏追根求源中《吳姓》一書看,對吳三桂的介紹隻局限於其父、他本人及在衡陽建大周稱帝和其孫即洪化皇帝吳世璠自殺等情節,吳氏家族也理不順該支係族人經那場變故後到底有何變遷,是否被斬盡殺絕、是否有子孫後代流傳下來。此外清初的筆記小說、稗史雜編都隻談陳圓圓隨吳三桂到昆明後,兩人的關係發生裂痕,最後離開王府,在歸化寺出家。而馬家寨的傳說在史料中卻沒有隻言片語。
由此,一代奇女香消玉殞,魂落何方還有待近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