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大清的風俗與傳說(4)(2 / 3)

黃毓祺一案使得兩人的複明之誌並未因此而受挫。兩人常常作詩暗托複明之誌。她所居住的紅豆山莊,成為與海上抗清複明力量聯絡的秘密據點。清康熙三年(1664)五月,錢謙益逝世,柳如是失去依傍。不久,柳如是自縊身亡,年僅四十七歲。

一代名妓,一生曆盡滄桑,為了追求人的尊嚴,一生苦苦追求,最終還是難逃封建社會的羅網。

香消玉殞的陳圓圓

“衝冠一怒為紅顏”,清人吳梅村的《圓圓曲》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陳圓圓的傳奇經曆。吳三桂降清後,陳圓圓隨其征戰南北,吳三桂被封平西王,後起兵反清失敗,陳圓圓的下落就成一個不解之謎。

“衝冠一怒為紅顏”,清人吳梅村的《圓圓曲》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奇女子陳圓圓的傳奇經曆。作為明末清初名將吳三桂愛妾的陳圓圓,原籍蘇州。蔡東藩著《清史演義》對其有這樣的記載:圓圓姑娘,姓陳名沅,字畹芬,能詩能畫,能善彈琴,因遭亂流落,為玉峰歌伎,豔幟高張,纏頭價重。一日,陳沅豔名被崇禎寵妃父親田畹所聞,便千金購豔,充入下陳,遂改名圓圓。吳三桂入京師時,曾與她有一麵之緣,彼此企慕。後來,吳三桂便劫娶了她。而清代詩人吳偉業的《圓圓曲》中也有記載:“家本蘇姑浣花裏,圓圓小字嬌羅綺。相見初識田畹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裏箜篌伎,等權將軍油壁車”。1644年李自成占領北京,其部將劉宗敏霸占陳圓圓,三桂之父吳襄一家數十口被殺,吳三桂一怒之下,打開山海關大門,幾十萬清軍長驅直入,推翻了僅建立一個月的李自成大順朝。吳三桂降清後,陳圓圓隨其征戰南北,吳三桂被封平西王,後因反清兵敗,陳圓圓的下落就成一個不解之謎。

曆史記載的一種說法認為陳圓圓在山海關之戰後,就一直跟隨吳三桂,當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時,陳圓圓得專房之寵。當清兵攻破昆明城時,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服毒自殺。而吳世璠妻與陳圓圓均是自縊而死,或說其絕食而死。孫旭的《平吳錄》就說吳三桂叛亂失敗時“桂妻張氏失死,陳沅及偽後郭氏俱自縊,一雲陳沅不食死”。《平滇始末》也說:“陳娘娘(圓圓)、印太太及偽後郭氏,俱自縊”。至於死後有說陳圓圓葬於蘇州,有說埋在上海,而更多的人卻傾向於“陳圓圓魂歸雲南昆明”,但是持這幾種說法者均拿不出可靠的證據,甚至僅僅隻是一種臆測,從而使得陳氏歸宿成為史學界一個難解之謎。

近年來,對於兵敗後陳圓圓歸宿有了新的解釋,這主要是源於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的一個驚人的發現——陳圓圓的墓就在馬家寨吳氏群墓之中。

在馬家寨獅子山下,有數百座排列整齊有序的墳墓,據專家考證,這就是吳三桂後代們的墓地,其中的始祖墓即為陳圓圓之墓。而墓碑上的日期說明此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上麵的碑文卻令人費解:“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立,孝孫男吳仕龍、吳仕傑,曾孫吳大經、吳大純,孝玄孫吳朝達、吳朝選……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既然是陳圓圓墓,為何不寫吳門陳氏,卻寫吳門聶氏?原來,這裏隱藏著一段曆史疑案。吳三桂死後,清王朝下旨,滅吳三桂九族,陳圓圓便攜吳氏家眷子孫潛逃。在軍師馬寶掩護下,溯沅水,沿支流龍鼇河而上,在思州龍鼇裏鼇山寺隱避下來。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陳圓圓的兒子吳啟華才下山在一片原始森林的獅子山下定居。陳圓圓千辛萬苦脫險,故墓寫吳門聶氏主要是為了避風險和防人盜葬,而取“聶”字也隱藏很深的含義,是經過反複推敲的。據說,陳圓圓原名邢沅沅,六歲喪母後便寄養於姨爹陳家,改名陳沅沅。“陳”、“邢”皆有耳旁,雙耳即為“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