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選中光緒(1 / 1)

慈禧垂簾聽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為了權力,慈禧煞費苦心

同冶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載淳病逝,年僅19歲。同治皇帝的後妃沒有給他生下皇子。誰來即位成了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也是清王朝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後阿魯特氏已身懷六甲,不久就要生產。但慈禧太後借口國不可一日無君,急於馬上選定新皇人選。她還認為同治帝青壯年患惡疾而死,不論皇後所生是男是女,身體均不會太健康,已不適合立為君主,應另選其他皇族宗室子弟。

按清代立嗣規定,同治帝是“載”字輩;他死之後,應在下輩即“溥”字輩中選拔繼承人。

但如果依照這個規矩的話。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後,沒有理由輔佐幼帝、垂簾聽政了,權力應轉交阿魯特氏。這是慈禧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她采取堅決的態度,力主立“載”字輩宗室子弟為新皇帝。

兒子當皇帝,父親痛哭流涕

在同治帝去世前夕,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後於養心殿西暖閣,召見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貝勒載治、載激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二十八位王公大臣。

慈禧對眾大臣說:“皇上已經沒有指望,因此立新皇帝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你們想一想宗室中誰適合承繼大統?”眾王公大臣知道慈禧肯定已經有了最佳人選,同他們商議無非是走過場而已,若說錯了,惹得她生氣,以後日子好過不了,因此誰也不敢說話。隻有文祥覺得自己是三朝元老,又不是宗室中人,有說話的責任,又無偏袒的嫌疑,因此他奏稱當立“溥”字輩的宗室子弟為太子。

“溥”字輩近支也有很多人,其中以奕緯的孫子溥倫當立。奕聽罷,當場表示反對。慈禧抓住機會,立即表態:“溥”字輩中無人合適,而醇親王的次子載湉現已四歲,又是皇上的至親,因此他應當繼承大統;隨後懿旨傳出,頒布天下。眾王公大臣聽後,都驚呆了,無言以對。醇親王奕譞更是如雷轟頂,大驚失色,隨即痛哭失聲,昏倒在地。恭親王奕覺得這場麵實在不像話,大聲嗬斥奕譞,但奕譞根本聽不進去。奕見他昏倒之後,命人馬上將他抬出去。在場的其他人一言不發,此事就這樣定了下來。載湉在同治帝病逝的當夜被迎進皇宮,這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皇後隨先帝而去

同治皇後阿魯特氏腹中的嬰兒即位無望,自己當太後執政的幻想也化為烏有。慈禧跟阿魯特氏的關係原本就不好,光緒即位後,阿魯特氏充其量隻是一個皇嫂,政治上無依無靠。慈禧還利用其特權,對她百般排擠和打擊。阿魯特氏對自己的前程感到絕望,同時,為了抗議慈禧的折磨,竟吞金自殺。後雖經搶救不死,但她心如死灰,毫無生念,又絕食數日,終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二月二十絕命西歸。這時,距同治皇帝之死僅五十多天。

慈禧與大臣的對抗

阿魯特皇後的死震驚了朝廷上下,反應強烈。有一些大臣不畏慈禧淫威,直言上書。禦史潘敬儼給慈禧上一奏章,說皇後無論是因悲傷過度而死或者是自殺,都表明她的氣節,值得大力表彰:“不作任何表示,不能安慰亡靈;不加封號,不足以安定人心”。慈禧知道他在借題發揮,惱羞成怒,斥之為狂言亂語,目無君主,將他罷免趕走。內閣學士廣安在阿魯特氏未死之前,就要求慈禧在鐵券上寫明待皇後生下皇子即讓他繼承大統,因此慈禧把他叫來大加訓斥了一番。

但這件事並沒有因為阿魯特氏的死就平息了下去。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三月,吏部主事吳可讀參加了同治帝棺槨安葬儀式之後,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他想就此事再上書一封,希望引起慈禧的重視。但他知道自己官卑言微,一書進宮無異於石沉大海,音訊全無,於是他選擇了“屍諫”。

返京途中,他在薊州三義廟裏題了一首絕命詩,然後服毒自殺。當吏部官員聞訊來收屍時,發現了他臨終前寫的一份奏折。全文1650多字。文中談到光緒皇帝即位的背景;清代曆朝皇位傳繼的規定,希望兩宮皇太後不要破壞祖宗及朝廷的法規,力改前麵的錯誤,以安同冶皇帝在天之靈,杜絕朝野種種流言。

吳可讀的屍諫弄得慈禧非常難堪,但又不便發怒。讀罷遺奏,她隻是輕描淡寫地說:“這個人未免有點饒舌。這件事諭旨裏已經寫得很清楚了,要他來說些什麼閑話?”慈安太後說:“一個小小的主事,敢發這般議論,而且以死表明自己的忠心,總算難得”。慈禧下旨不準臣下再議論此事,令將吳可讀的奏折抄錄一份存檔,將屍身好好安葬。

從此,再沒有人為光緒皇帝即位的事挑起風波,慈禧垂簾聽政把持大權的目的終於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