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落日帝國的權利爭鬥(3)(1 / 2)

科舉考試的這一傳統製度隨著元朝政權的建立被打破。元世祖忽必烈在提倡“文治”和“漢化”時,也曾有實行科舉製度的打算,但由於各方麵原因,包括蒙古和色目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及忽必烈本人對此的顧慮,始終未得以實施。在曆經7朝皇帝、共70餘年之後,到了元仁宗時,才開始正式舉行科舉考試。但在舉行了6次考試之後,到了元順帝權臣伯顏專權之時,仇視漢人的伯顏停罷科舉,加劇了民族矛盾。

欲大有作為的順帝接受了翰林學士承旨庫庫等人的提議,“古昔取人才以濟世用,必由科舉,何可廢也?”再度恢複科舉取士的製度。順帝在恢複科舉當年,親試進士78人。元代由順帝堅持實施下來的科舉製度,推進了大元政權的漢化,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元朝的統治基礎,緩和了民族矛盾。元朝建立的科舉製度,其內容和模式均不同於前朝唐、宋、金時。明、清王朝開科取士的製度,僅僅是在元朝科舉製度基礎上加以發展、充實和完善,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除了恢複並堅持科舉製度外,順帝繼續貫徹、推行“文治”和“漢化”政策的另一重要功績就是任脫脫為都總裁官,使長期未完成的宋、遼、金三史的纂修終於在至正三年開工。順帝充分信任重臣脫脫,果斷解決爭議,保證了“三史”在兩年之內迅速完成。同時,順帝還接受了脫脫的多條建議,包括太廟四時祭和“留心聖學”的建議。順帝改奎章閣為宣文閣,不置學士,惟授經郎及監書博士,以宣文閣係銜。

為了治理水患、發展農業,以及加強水陸交通等目的,元朝統治者對水利建設比較重視,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專門的機構和職務。順帝的突出表現是,下決心治理黃河,並下令記載、總結方法。其中,賈魯治河是當時最經典的例子,他疏浚河道280多公裏;堵塞大小決口107處,總長達3裏多;修築堤防上至曹縣,下至徐州,計770裏。不僅成為元朝治理黃河的最大工程,在我國治河史上也屬罕見。

賈魯治河的成功,一方麵源自他采用了科學的治理方法,另一方麵,則源自順帝給予他的全力支持。公元1351年,水利學家歐陽玄受命製河平碑文,對治理黃河事係統記述、總結方法、經驗,撰有《至正河防記》。這對元朝及後世的水利學發展與進步有重大作用。

從上述這些政策我們可以看出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在國家的治理上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抱負的。除此之外,妥歡帖睦爾本人也非常聰明靈巧。這主要表現在異常出色的機械製作方麵。

他設計的“宮漏”“約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匱,陰藏諸壺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輒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懸鍾,一懸鉦,夜則神自能按更而擊,無分毫。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這就是在前代水運渾儀一類天文儀器的基礎上設計的自動報時器。

他還精通建築技術,曾親自設計過宮殿的建築圖和模型,“自畫屋樣,又自削木構工,高尺餘,棟梁楹檻,宛轉皆具。”工匠“按式為之,即成華屋。”如果用現代學科劃分,順帝在物理學、機械學、數學、建築學等方麵造詣頗深。可以說,他不僅是個意欲有為的統治者,更是個科技奇才,更適合於研究技術型的工作。

然而,也許正是因為他這方麵的能力太過出色,導致在他後期政治衰落時,人們往往把亡國罪責歸咎於他出色的科技與機械製作天賦上。其實,這樣的責備太過武斷和牽強,似乎隻是因為順帝是個末代皇帝,便隻有“耽於政事”“醉心於聲色犬馬之娛、技巧機械之玩”似乎元朝滅亡,就在於順帝一人耽於朝政。

超級帝國滅亡的主動權掌握在一位朱姓人的手中。之後的更替王朝也就自然姓朱了。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8月從南京出發,後進入河北,這是一次勝利的進軍。蒙古將軍卜顏企圖守住通往北京的路,但是,在通州被新明王朝的傑出統帥徐達打敗並殺死。皇太子愛猷識禮達臘攜帶祖先匾額逃往蒙古。妥歡帖睦爾皇帝於9月10日夜離開北京奔上都府(多倫諾爾)。蒙古宗王帖木兒不花在企圖保衛北京的戰鬥中英勇陣亡。於是,明朝統治者進入了北京,不可一世的超級帝國宣告滅亡。

六、硝煙四起殘陽北元

北元政權是超級帝國在蒙古草原的繼續。這個政權似乎比他先祖們所創的蒙古帝國和大元王朝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北元政權持續了200多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還是麻煩下一個政權清王朝來最後把它給統一了。究其如此長壽的原因,似乎是明王朝不夠強硬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