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風景畫家路伊斯達爾和霍貝瑪
勒伊斯達爾(1628—1682)是荷蘭卓越的油畫家和版畫家,17世紀傑出的風景畫家之一。
他生在哈萊姆城,165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裏,他收了一批弟子,勒伊斯達爾描繪的題材較為多樣,在那些運用並不算怎麼豐富的色彩描繪的風景畫中,他生動地傳達出變化中的自然形態、光線、氛圍,並把主觀感受融入客觀景物。《哈萊姆風光》(約1670,圖)以開闊的構圖展現出這個城市郊外的景致,高遠的天空上移動著層層雲片,陽光從雲隙間投射下來,使地上的景色具有了強烈對比,整個作品於生動中洋溢著—種戲劇性感覺。
他的學生霍貝瑪(1638—1709)也是荷蘭風景畫家,17世紀荷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出生於阿姆斯特丹,他的風景畫在技法上受其業師的影響,但與老師不同,畫風樸素明朗,善於真實地表現自然界多變的景象,洋溢著一種較為明快的氣氛,散發出一種淡雅的泥土氣息,展示了荷蘭田園風光的豐富多彩。代表作品有《磨坊》、《村舍》、《林間小道》等。
靜物畫家卡夫
作為獨立的繪畫品種,靜物畫是在17世紀才確立和流行起來的。雖然早在古羅馬就出現過靜物畫,但繼承古典傳統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從沒把它當作一回事。在這種態度影響之下,17世紀的許多畫家仍然很少從事靜物創作,隻有荷蘭情況不同。由於熱愛家庭生活的荷蘭人對與此相關的物品感興趣,促使不少荷蘭畫家投入靜物畫創作,從而使這個繪畫體裁在美術史上占有了—席之地。
在哈萊姆工作的克萊茨(PieterClaesz,1597/1598—1661)和海達(WillemClaeszHeda,1599—1680/1682)是描繪餐桌物品的名家,他們以精細的筆法表現出玻璃酒杯、金屬盤盞、餐刀及各種食物的形狀和質感。前者的《早餐用品》(1637)和後者的《靜物》(約1648,圖),能讓人看到他們的共同特色。
生於鹿特丹的卡夫(WillemKalf,1619—1693)是荷蘭靜物畫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他主要是在阿姆斯特丹從事創作活動的。卡夫的作品以善於用光布色著稱,整體上更加概括單純,從某種程度上,仿佛綜合了倫勃朗和維米爾的一些特點。《靜物》(1659,圖)就是其風格的典型例證。
17世紀西班牙繪畫
從16世紀的格列柯開始,西班牙繪畫進入了她的黃金時代。17世紀,西班牙出現了裏維拉、蘇巴朗和委拉斯凱茲等繪畫大師。
裏維拉
裏維拉(1591—1652)出生於西班牙的巴侖比亞,少年時期隨父親去意大利,長期定居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早期受到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提香等人的影響,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藝術對他影響尤為直接和深刻。
裏維拉最富盛名的作品是《聖巴托羅繆的殉難》(約1639,圖)。描繪聖徒的殉難,以喚起人們的宗教感情,是17世紀天主教地區頗為流行的做法。裏維拉在這幅宗教畫中著力刻畫的就是聖徒殉難的殘酷可怕場麵,這位在亞美尼亞被活活剝皮的聖徒正被捆綁起來,那身體動作和麵孔神情,有力展示了他的痛苦、無奈和對上帝的祈望。聖徒形象塑造得十分真實,沒有意大利文藝複興畫家筆下那種理想化特點。鮮明的色彩、明暗的對比、奔放的筆法、動感的構圖,使這—悲劇場麵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和氣勢。
裏維拉善於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顯得盎然有生氣,同時又不乏莊重之感。在他的《跛腳少年》(1642)這件描繪現實生活中底層人物形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到這種特點。他筆下這個生活在苦難中而又保持著樂天態度的少年形象是令人難忘的。喜歡描繪下層人生活,也是西班牙文藝的一個傳統。
裏維拉晚年時曾一度擱筆,隱居在那不勒斯郊外,深居簡出。直到畫家臨死的前一年才又重新拿起畫筆,創作了他晚年的代表作品《博士來拜》。這幅作品不受宗教題材的限製而著重渲染了畫麵中悲劇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