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意大利繪畫
18世紀歐洲美術的中心是法國,英國次之,意大利此時在美術上幾乎沒有創造什麼奇跡。隻是在威尼斯,文藝複興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此時的威尼斯畫派,在18世紀意大利繪畫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18世紀的威尼斯畫派,在曆史畫、風俗畫、風景畫諸方麵都產生了一些傑出的代表,他們繼續保持了現實主義藝術的傳統。18世紀威尼斯畫派最突出的代表有安東諾·卡納列(1697—1786)、弗蘭西斯柯·瓜爾第(1712—1793)和喬·巴·提埃波羅。
威尼斯畫家卡納列(1697—1768)就是一位深受遊客們賞識的風景畫家。他擅長描繪意大利名勝,以明快的色調和光線,再現著那些著名場所、建築和自然景觀。《羅馬君土坦丁凱旋門》(1742,圖)就是這類作品的一個典型。
瓜爾第(1712—1793)也是位擅長描繪意大利風光的人物,不過他不像卡納列托那樣忠實描繪建築物的精確形態,而是更注重傳達情調和氣氛。《運河景色》(約1750,圖)就是一個體現他藝術特色的例子。
提埃波羅(1696—1770)是晚期巴洛克的畫家。他首先是18世紀意大利最出色的壁畫家,他最著名的天頂畫之一是德國維爾茨堡的作品。除了壁畫外,他還製作了一些架上繪畫,這些作品同樣是保持了構圖宏大,色彩絢麗的特色。代表作品是《阿姆斐特麗達的凱旋》,此畫中表現了海神之妻在水中的凱旋情景,充滿了歡樂和壯麗的氣氛。畫麵上的豪華景象令人回憶起威尼斯在過去年代裏的海上光榮曆史。此外,提埃波羅還畫了一些表現威尼斯市民生活的風俗畫。1756年他被選為威尼斯繪畫雕刻學院的院長。在60年代,提埃波羅被邀請到西班牙為馬德裏王宮作天頂畫。
18世紀西班牙繪畫
18世紀末期直至19世紀的20年代,在幾乎一個世紀之中都處於衰微的低落階段的西班牙,產生了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傑出的畫家戈雅,它雖然沒能照亮整個18世紀的暗淡的西班牙畫壇,卻長久地震動了整個歐洲世界。他對於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戈雅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先驅。
戈雅(1746—1828)是西班牙18世紀末出現的偉大畫家。他1746年3月20日出生在西班牙阿拉貢省的薩拉果沙城附近的一個農村。父親是鍍金匠,母親是一個破落貴族家族的女兒。戈雅15歲開始學習繪畫。1776年到首都馬德裏進入宮廷的掛毯織造廠擔任設計工作,畫了許多掛毯設計草圖。1785年起,戈雅升任馬德裏皇家美術學院副院長,並擔任宮廷畫師。在這其間為國王和宮廷貴族畫了許多肖像。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後,是戈雅藝術的成熟期。為了反對社會的腐敗和統治者的無能,他創作了銅版組畫《狂想曲》,共80幅,它並非隨意幻想,而是有意識地表達他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不滿。此一時期畫家的重要作品還有《瘋人院》、《鞭身教徒的遊行》以及《查理四世的一家》等。另外在這一時期,戈雅還創作了不少親友和同代人的肖像畫,其中最突出的有《何維蘭諾斯肖像》、《費·吉爾瑪德肖像》、《查理四世的一家》(圖)等。
當代表自由和新的社會理想的法國大軍變成入侵西班牙的力量時,歡迎過法國人的戈雅陷入了一種痛苦悲憤的心境,他的感受同撕掉《英雄交響曲》原有獻詞的貝多芬相似。在法軍屠殺民眾的事件激發下,他創作了驚心動魄的曆史畫《1808年5月3日》(1814,圖)。通過光與影、明與暗、冷與暖、美與醜、勇敢與怯懦、正直與卑劣的強烈對比,戈雅的激情宣泄得淋漓盡政。在描繪這一曆史事件時,他運用一種概括性很強的奔放畫法塑造了人物形象,並不斤斤計較細節是否精確,而是一心一意蛛蛛最重要的東西,以最具特征的動作、神態和氛圍,傳達他熾烈的愛憎。位於畫麵中心的那位穿白衫黃褲的西班牙青年,形體塑造也許並不怎麼準確,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最動人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一個民族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獲得了集中體現。
晚年的戈雅,心境更為壓抑,他居住雜著名的“聾人之家”裏,創作出一係列所謂的“黑色繪畫”。大膽的想象、無拘無束的造型、主觀的色彩,更直接地傳達了他個人的感受,它們與現代繪畫的距離已不遙遠(圖)。
戈雅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代浪漫主義者的深深敬佩。在德拉克羅瓦心目中,理想的風格就是戈雅風格與米開朗琪羅風格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