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緊隨著革命與王朝的天翻地覆而來臨。各國民族主義都在此時覺醒,並在全歐奮起。科學家發現了改造生活與勞動組織的條件。該世紀首先表現為一個革新和發明的時代。這一工業紀元使思想大亂,一些藝術家對這一演變感到無法適從,主張回到中世紀去。另一些則在社會的進步中欣喜若狂,藝術邊反映了這種總體上的不穩定感。
18世紀末,在繪畫上出現了對個人感情的表現,它再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美化上,而是作為一種激情,一種迫切的需要。在直覺與理性、感受與教條之間的這種對立,成為19世紀中持續的一場大辯論的對象。每個藝術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筆法。
19世紀法國繪畫
19世紀的法國繪畫從發展來看,基本上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新古典主義時期(1800—1830)、浪漫主義時期(1830—1848)、批判現實主義時期(1848—1870)、印象主義時期(1870—1900)。
新古典主義美術
雅克·路易·達維特(1748—1825)是法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1748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代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766年,經由他的親戚,也是當時最著名的羅可可大師介紹,拜皇家美術學院的院士維恩為師。他具有熱烈的氣質,不滿意美術學院的保守氣氛,經過努力,得到了去羅馬留學的獎學金。
在羅馬,他創作了《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1784,圖),在這幅取材於法國大劇作家高乃依同名詩劇的作品中,他把人們引回到古羅馬的崇高世界。在明確簡潔的空間內,站立著荷拉斯家族英勇的男子,有力的直線構成了整個畫麵的紀念性氣勢。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身為羅伯斯庇爾友人的達維特成了藝壇的主宰者,用自己的才能為革命服務。1793年,馬拉遇刺身亡,目睹這位革命領袖死難場景的達維特深為震動,滿懷激情地繪製了《馬拉之死》(1793,圖)。在深暗的樸素背景前,達維特有意抑製感情宣泄,盡力冷靜描繪這一可怕景象,這種欲揚先抑的作法,避免了淺薄的誇飾和無益的傷感,強化了悲劇氣勢。
登上曆史舞台的拿破侖,頗為重視文藝的社會功能。作為他首席畫家的達維特,創作了一些歌頌這位大人物的作品。氣派輝煌的巨幅油畫《加冕式》(1805一1807),生動再現了加冕時的宏大場麵,一個個真實的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善於寫形傳神是達維特成為傑出肖像畫家的重要原因,從《萊卡米耶夫人像》(1800,圖)中,我們能夠看到他運用嚴謹單純的古典形式,優美地傳達出這位一代名媛的風采。
波旁王朝複辟後,年邁的達維特避居布魯塞爾,他再沒能力以雄健之筆繪製那種質樸、充實,蘊含著熱情和力量的作品了。新古典主義的旗幟,將由他並不太喜愛的弟子安格爾舉著,走向另一條道路。
格羅(1771—1835)是達維特的學生,很受大衛特的喜愛。可是他不久就擺脫了老師的影響。他受委托為拿破侖征戰的勝利作畫時,表現了對顏色和動作的愛好。作為一個魯本斯的崇拜者,在如《阿布基爾之戰》和《拿破侖在埃勞》畫中描繪了殘傷的士兵身上覆蓋著雪、躺在陰鬱的天空底下的情景。可以看出和達維特相去甚遠,格羅被認為是聯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中間的過渡畫家。
普呂東是和達維特同時期的畫家,但他卻不同子達維特熱衷於革命活動。在他的作品中,他喜歡用透明、柔和的顏色層次圍繞他的人物,使他們如沐浴在月光中。他的繪畫風格優美、柔和並富有親切感。代表作品有《愛誘惑天真,隨著就是懊悔》、《西風卷走波賽克》等。
安格爾(1780—1867)是新古典主義的中堅,他出身在一個很有藝術教養的家庭裏,父親是一個裝飾雕刻家、肖像畫家和音樂家,也是他的啟蒙老師。1797年,他到巴黎進入大衛特的畫室,兩年後考入重新恢複的皇家美術學院。他因學習成績優異,多次獲獎。1806年他以獎學金去羅馬深造,並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他的名作《浴女》。1820年他從羅馬遷居佛羅倫薩,在那裏畫了許多肖像畫,還為家鄉創作了大型祭壇畫《路易十三的宣誓》。1824年回巴黎,受到官方的熱烈歡迎,翌年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院士,並自設畫室,從他學畫的有百餘人。
1829年,安格爾任皇家美術學院的副院長、院長。1835年再次去羅馬,1841年才回到巴黎。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他畫了許多優秀的肖像畫,包括他的名作《泉》。逝世之前畫家還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拉斐爾和古典藝術的精品。
安格爾一貫迷戀於女人體的描繪,但是他的全部藝術遺產中最有價值的則是大批的肖像作品。他的肖像畫描繪的對象多是資產階級的上層人物,其中婦女又占多數。代表作有《德沃賽夫人像》、《莫第西埃夫人》、《雷維爾小姐》、《貝爾坦像》、《帕格尼尼像》等,其共同的特點是造型準確,畫法精細,構圖嚴謹。
浪漫主義美術
在法國畫壇,浪漫主義美術的真正先驅是籍裏柯。他的繪畫更鮮明的展示了浪漫新風。籍裏柯和他的後繼者德拉克羅瓦,均出自新古典主義畫家蓋蘭門下,他們把流露在達維特弟子格羅身上的反叛做法推向了極致。
籍裏柯(1791—1824),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省魯昂城的一個中等資產階級之家。1808年,剛剛17歲的籍裏柯就離開家鄉到了歐洲的美術中心巴黎。1812年,年僅21歲的籍裏柯第一次在沙龍展出了作品《近衛騎兵隊的軍官》。這幅作品描繪的是急馳奔騰的馬上坐著全身戎裝、手持圓月刀的英俊軍官,整個構圖以馬的動態構成大膽的對角線,軍官的回身轉首則形成了運動著的畫麵中心。大膽的色塊;闊大的筆觸和激越的動態,體現了這位青年藝術家大膽的革新精神。
1814年,他又創作了著名的代表作《負傷的胸甲兵》。在這幅作品中,他成功地利用了人和馬之間那種悲劇性的激情,突出地表現了戰場的氣氛,顯得十分動人,從而基本形成了籍裏柯的浪漫主義風格。
1816年9—10月,籍裏柯奔赴意大利,深入研究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並決心效法他的風格,人們把他叫做“法國的米開朗基羅”。
1818—1819年間,籍裏柯創作了他的不朽名作《梅杜薩之筏》,1819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巨大轟動,爭論異常激烈。這一作品一貫被認為是向新古典主義美術的公開挑戰,和浪漫主義美術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