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英國舞蹈(2 / 3)

麥克米倫編導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盡管同樣采用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但頗有自己的特色。它分為三幕,由皇家芭蕾舞團:首演於1965年2月9日,朱麗葉由著名演員林恩·西穆爾主演。

諾曼·莫裏斯1931年生人的諾曼·莫裏斯在舞團領銜男主演,曾坐過九年的頭把交椅,其貢獻是通過削減客席明星的數量,邀請裏查德·奧爾斯頓等本國當代舞編導新秀委約創作等方式,極大地鼓舞了舞團的士氣。

安東尼·道爾1943年2月16日出生於倫敦,在皇家舞蹈學校學習時便顯示了出眾的才華,畢業後先後加入考文特歌劇院芭蕾舞團和皇家芭蕾舞團,逐步成長為英國首批王子型的芭蕾男明星。走馬上任皇家芭團後,他明確提出的政策是要竭力恢複大型經典舞劇的元氣。他的《天鵝湖》恢複的是1895年的俄國原版,此後又複排了英國編導家彼得·達雷爾版本的《吉賽爾》和《胡桃夾子》。1988年,他說服阿希頓複排了1958年首演的大型舞劇《水中仙女》全本,並推出了麥克米倫的《寶塔王子》。1990年,該團的駐團編導家戴維·賓特利創作了一出新編芭蕾舞劇《企鵝茶居》。

道爾在任期16年後,於2000年底按期退休,皇家芭蕾舞團現由澳大利亞芭蕾舞蹈家羅斯·斯特雷頓接任藝術總監要職。

蘭伯特舞蹈團

蘭伯特芭蕾舞團是1930年由波蘭血統的舞蹈家瑪麗·蘭伯特(MaryRambert,1888—1991)創辦的,最初名叫“芭蕾俱樂部”。蘭伯特是英國芭蕾的奠基人之一。她早年在華沙學習和表演舞蹈,後來受鄧肯很深的影響,師從達爾克羅茲學習人體節奏造型訓練體係。後應佳吉列夫的邀請,到他的舞團教課並輔助尼金斯基排練《牧神午後》。1917—1923年間她又向切凱第學習芭蕾教學法,1920年開辦蘭伯特舞蹈學校,並且積極參與籌建“切凱第學會”。她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教育家,培養過幾代英國舞蹈家,同時她還團結一批作曲家和美術設計家參加芭蕾藝術的演出活動。編導阿什頓、圖德、戈爾、莫利斯等都曾得到過她的很大幫助,阿爾加爾、古爾法、洛德和吉莫爾等則直接受教於她。

蘭伯特芭蕾舞團一度追求豪華風格的大型舞劇,以致在排演《堂·吉訶德》(1962)之後陷入嚴重經濟危機,被迫停業。1966年,在蘭伯特本人和總編導莫利斯的領導下重建了這個舞團,改變劇目方針——以上演現代芭蕾為主,試圖填補古典芭蕾和現代舞之間的空白,專門上演本團和客座編導創作的小型新作品。

倫敦節日芭蕾舞團/英國國家芭蕾舞團

節日芭蕾舞團(FestivalBallet)成立於1950年,由馬爾科娃和多林創建。馬爾科娃、麥辛、多林、吉爾平等著名演員的加盟,使這個舞團當年成為僅次於皇家芭蕾舞團的英國第二大團。60年代,它擁有薩姆索娃和普羅科夫斯基這個雙人舞黃金搭檔。此後,葉甫多基莫娃(德國)、彼得·紹富斯(丹麥)等歐洲舞星定期應邀參加該團的古典芭蕾舞劇演出,提高了它的聲譽。後來由貝麗·格蕾主持。格蕾(BerryGrey,1927—)1934—1941年曾在“賽德勒斯·威爾士”舞團舞蹈學校學習,不久就擔任了該團的主要演員,先後主演過《天鵝湖》、《睡美人》、《吉賽爾》等古典芭蕾名劇。1957年她脫離該團,去南非和南美等地巡回演出,有時也應邀擔任皇家芭蕾舞團的舞劇演出。格蕾是阿什頓的一些舞劇的首演主角演員,如《將棋》中的黑後和灰姑娘等。1968—1979年間她主持節日芭蕾舞團。在她的領導下,該團上演了《天鵝湖》、《花節》、《海盜雙人舞》等古典名作。

1989年夏天,舞團易名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規模發展到中型,藝術總監是丹麥芭蕾巨星彼得·邵富斯,演出劇目則在原有的20世紀現、當代風格基礎上,增添了俄羅斯芭蕾明星娜塔麗婭·瑪卡洛娃頗具爭議的二幕版本《天鵝湖》,以及《仙女》、《海盜》、《奧涅金》等等。

英國現代舞的發展

DV8身體劇場

1986年,勞埃德·紐森建立了DV8身體劇場。

DV8身體劇場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動作特征是回避了古典芭蕾那高繃的腳背、複雜的舞步、高懸的旁腿、優雅的手臂、高難的跳躍;在題材和方法上用用戲劇的方式表達,徹底突破了舞蹈在性愛方麵的種種禁區,用心揣摩了人際關係中相互統治和相互需要的複雜狀態,並根據作品的具體需要,將古典唯美主義和生活常態中許多屬於醜的東西大膽地搬上了舞台。與美國後現代舞拋棄舞蹈技術的做法不同,他的作品在需要表現傳統模式的男女關係時,也會選擇使用傳統的男女雙人舞。在基調上,這個舞團的作品是殘酷的、暴力的和令人騷動的,因此能夠放射出罕見的衝擊力。代表作有《我的性愛,我們的舞蹈》、《深遠的終點》、《清一色男人的垂死夢》、《陌生的魚》、《走進阿喀琉斯》等等,曾獲多項國際大獎。

裏查德·奧爾斯頓及其舞蹈團

裏查德·奧爾斯頓於1948年10月30日出生在英國薩塞克斯郡斯托頓,早年是一名古典芭蕾演員,後到剛剛創立的倫敦當代舞蹈學校,學習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格萊姆的技術體係。並開始編舞。於是,他翌年便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編導生涯,為一個編舞工作坊創作了《通行》,此後很快就引起了舞界及公眾的矚目和認可。與此同時,作為合格的當代舞蹈家,他似乎從一開始便明白自己的好惡所在。

1970年開始,他先後為倫敦當代舞蹈劇院編導了《總得幹點兒什麼》和《什麼地方都別慢》等八部作品,並加盟倫敦當代舞蹈劇院。此外,他還在倫敦當代舞蹈學校教授實驗性的編舞課程。1972年,他接受了古爾本金基金會的獎金,創辦了英國首批後現代舞蹈團之一的“大步流星”舞蹈團,並出任該團的編導家和團長,直到1975年赴美學習,才解散了這個舞團。

1992年11月,裏查德·奧爾斯頓舞蹈團正式創立。短短幾年的時間,奧爾斯頓已創作了許多佳作,如《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