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一樣,當代英國的舞蹈也經曆了長年累月、盤根錯節的發展曆程,其中貫穿著祭祀舞的莊嚴神聖。民間舞的質樸率真和宮廷舞的雍容華貴。
正當芭蕾於16世紀的法國宮廷應運而生之際,英國宮廷的化裝舞會也已發展到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高度,而靈感則來自彌爾頓和約翰遜的詩歌,以及伊尼戈·瓊斯的舞美。芭蕾一直流行於英國,但直到20世紀初,才能在大城市音樂廳演出的綜藝節目中找到一些小型的芭蕾舞團——其中有的隻是給一些全職的演藝團體作伴舞,而有些音樂廳還供養著一些全職的演藝團體。
英國劇場舞蹈史上的真正轉折點出現在1911年,也就是當俄羅斯經紀人謝爾蓋·佳吉列夫率俄羅斯芭蕾舞團到達倫敦之時。舞團的技巧超群可以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為代表,而演出場麵的宏大更足以導致整個演出季的成功,這個舞團中出了三位大人物,他們對20世紀舞蹈的形成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芭蕾舞團概況
皇家芭蕾舞團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RoyalBallet英國芭蕾演出團體。20世紀30年代前後,英國開始建立自己的芭蕾藝術。1926年,M.蘭伯特演出了英國第一部自己創作的芭蕾《時裝的悲劇》。1930年10月,又演出了《波莫娜》,並因此建立了卡馬爾戈協會。在這個協會的基礎上產生了薩德勒斯威爾斯芭蕾舞團。該團由N.德瓦盧娃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及戰爭期間在英國各地演出。1956年為紀念該團成立25周年,正式被命名為皇家芭蕾舞團。
尼涅特·德·瓦魯娃(NinettedeValois,1898~)原名伊德利斯·斯丹紐斯,出生於愛爾蘭,幼年師切凱第和艾斯賓諾莎。1914年初次登台,1923—1925年在佳吉列夫舞團任主要演員。1926年瓦魯娃開辦“舞蹈藝術學院”,招收8名女生入學。後來在1931年她帶領全體學生加入老維克劇院,組建成“維克—威爾士舞蹈團”,這就是今天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團的前身。1937年退出舞台後她專心從事教學和編導工作。她根據布萊克的畫,采用英國假麵劇形式創作的舞劇《約伯記》(1931)和另一郡根據荷加斯畫作改編的《浪子發跡記》(1935)別具一格,頗受歡迎,是不少歐美舞團上演的劇目。
《約伯記》是根據布萊克的畫作改編的,它被認為是英國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劇。在這部舞劇中,瓦魯娃繼承了英國的繪畫和文學的傳統,創作出風格新穎獨特的演出形式。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由兩個團組成:一個是大團,以科文特花園劇場為基地,主要上演大型舞劇;另一個是小團,以巡回演出為主。建於1931年的大團最初原名Vic—WellsBallet(維克·威爾士芭蕾舞團),1942—1957年間叫“賽德勒斯—威爾士芭蕾舞團”1946年遷入科文特花園劇場,建團初期,尼古拉·謝爾蓋耶父根據自己的舞譜記錄恢複重排了馬利亞劇院版本的《葛蓓莉婭》、《吉賽爾》、《胡桃夾子》和《天鵝湖》,均由阿麗西婭·馬爾科娃擔任主角。這些演出大獲成功,為該團的經典劇目奠定了基礎。1963年以前該團一直由瓦魯娃主持,1963年9月阿什頓接任藝術總監,而到1970年又改由麥克米倫繼任。小團原本是1946年由遷走的那個“賽德勒斯·威爾士芭蕾舞團”的舞蹈隊剩下的一小部分人組成。最初隻是表演歌劇中的插舞,後來發展成一個獨立舞團,並在1956年並人皇家苗蕾舞團,成為巡回舞團的核心。克蘭科和麥克米倫當初正是在這個小團裏試排自己的最早一些作品的。將這兩個團合而為一的多次嚐試都未奏效,兩個團還是相對獨立。英國皇家芭蕾舞蹈團最為著名的舞蹈家是瑪戈特·芳婷(MargotFonteyn,1919—1992)、赫爾普曼(RobertHelpmann,1909—)、格蕾(BerylGrey1927—)、索姆斯(MichaelSomes,1917—)、特奈爾(HoroldTurner,1909—1962),後來的明星是聶琳娜(NagiaNerina,1927—)、西勃萊(Antoinettesiblry,1939—),帕克(Merlepark,1937—)等。在皇家芭蕾舞團的資助下,一所規模較大的皇家舞蹈學校(現任校長是默爾·帕克)進行著嚴格的教學工作,為該團和其他各大舞團輸送芭蕾表演人才
弗雷德裏克·阿希頓(FrederickAshton,1906—1989)是英國著名芭蕾大師之一。1904年9月17日出生於拉美國家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一個英國家庭,步入芭蕾生涯的原因全在於親睹了俄羅斯芭蕾巨星安娜·巴甫洛娃美妙絕倫的表演,以及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融古典美感和現代精神於一體的演出。20歲那年,他才開始學舞,老師則是佳吉列夫芭團的名師利奧尼德·馬辛和瑪麗·蘭伯特。實際上,正是蘭伯特的慧眼和栽培,才有了他後來的一切輝煌。
1963年瓦盧娃65歲時退休,由弗雷德裏克·阿希頓接替她掌握皇家芭團團長的大印。阿希頓不僅複排了俄國編導大師布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的代表作《母鹿》和《婚禮》,而且為皇家芭蕾舞團新編了一大批精品劇目,使其從此躍入了“世界一流”行列。阿希頓曆年來為該團編導的劇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輕鬆愉快的《溜冰者》,純舞風格的《交響變奏曲》,大型舞劇《灰姑娘》、《希爾維婭》和《關不住的女兒》,情深意切的《鴿子情緣》,專為芳婷量體裁衣的《茶花女》,詩情畫意的《夢幻》,展示舞者肢體線條的《玲瓏剔透》,交響編舞法的《小交響曲》,熱烈火暴的《爵士日曆》和《謎語變奏曲》,情舞交融的《鄉村一月》和《狂想曲》等等。
麥克米倫(KennefhMacMillian,1929—)是蘇格蘭人,幼時在“賽德勒斯·威爾士”芭蕾舞團的舞蹈學校學習舞蹈,1946—1948年在該團擔任獨舞演員。1948年他轉入皇家芭蕾舞團,不久開始從事編導工作,先後排過《夢遊者》(1953)、《晚會舞蹈》(1956)、《仙女之吻》(1960)、《邀請》(1960)、《春之祭》(1962)、《羅米歐與朱麗葉》(1965)、(大地之歌)(1966)、(阿納斯塔西婭)(1971)、《曼依·列斯庫》(1974)和《梅亞林》(1978)等。1966—1969年麥克米倫應邀擔任西柏林德國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1970年返回倫敦就任皇家芭蕾舞團團長,直至1977年。此後他擔任該團總編導。麥克米倫以古典芭蕾語彙為基礎,發展和變化了它,創造出不同的演出形式。他的作品富有創造性,畫麵複雜多變,精雕細琢,新奇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