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德國舞蹈(1 / 3)

德國政府對文化藝術的高度重視由來已久,可追溯到當年各公國國王和巨富們爭先恐後地將各自首都建設成文化之都的競爭,從而取得了在文化方麵沒有“閉塞落後地區”的成就,作為結果,人們無需為了觀看優秀戲劇、舞蹈、或聆聽精彩音樂會而驅車百裏,有些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往往擁有一流的圖書館和劇院。

在西方劇場舞蹈史上,現代舞的發源地隻有兩個:一個是當時僅有百年曆史的年輕的美國,另外一個就是擁有古老文明的德國。因為現代舞強調理性、思想、觀念的藝術特征和日耳曼這個素以理性、思辯、哲學而著稱於世的民族之天性可謂是不謀而合。因為在日耳曼的民族傳統中,民間舞和芭蕾一直都是某種隻能滿足肉體快感、聲色享樂的低級玩意兒。因此,德國的國王們盡管常常陶醉於芭蕾女明星妙不可言的表演中,但自己是從不屑於去親自跳舞的。這一點也是德國芭蕾為何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從未登上世界顛峰,同法蘭西民族的舞蹈傳統之間可謂是天壤之別的重要原因。

德國芭蕾舞團概況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StuttgartBallet德國最古老的芭蕾舞團之一,它的前身是符騰堡宮廷的皇家芭蕾舞團,最早的演出記載見於1609年。著名芭蕾改革家J.G.諾韋爾曾於1760—1767年在該團任編導,推行“情節芭蕾”的重要基地,後因經濟拮據,該團大大縮小了規模。直到M.塔利奧尼及其父於1824年來該團工作,才重新振興。此後陸續延聘外國編導、演員來本地演出。A.勃魯亨、F.沙爾夫、L.蓋爾澤爾等人在先後主持該團工作時排出了一些較好的作品。1957—1960年,H.貝廖卓娃主持芭蕾舞團期間,以其古典芭蕾作品為它此後的興旺發達打下了基礎。

1961—1973年,英國著名舞劇編導J.克蘭科被聘為首席編導。在短短的幾年之內,他便以自己的獻身精神和出眾才華,培養了一批出類拔萃的芭蕾表演家,積累了大量豐富多樣的保留劇目,如《奧涅金》、《馴悍記》、新版《羅米歐與朱麗葉》等大型芭蕾舞劇,以及《韋伯作品1號》、《莫紮特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烏木協奏曲》等交響芭蕾,並率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登上了許多國家的大舞台,使之一躍成為世界範圍內最有創造活力的芭蕾舞團之一,不僅創造了舉世公認的“斯圖加特芭蕾舞奇跡”,更將德國芭蕾推上了世界級水準。與此同時,他在1958年為該團創辦的“諾維爾學會”這個培育編導新秀的搖籃裏,大力扶持新人,使當代芭蕾舞壇上一批頂尖級的編導大師脫穎而出——約翰·諾伊梅爾、伊曰·基裏安、威廉·福賽斯、烏韋·肖爾茨、皮埃爾·韋斯,都是在此推出的自己的處女作。????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演員來自15個國家。克蘭科1973年逝世後,美國現代舞編導家格蘭·泰特利和海蒂相繼出任團長,除繼續將克蘭科的遺產當做鎮團之寶,並親自為舞團編舞之外,還特邀了60—70年代曾任該團舞者,如今成為當代芭蕾巨匠的美國編導大師約翰·諾伊梅爾、威廉·福賽斯、捷克編導大師伊日·基裏安,以及其他代表人物如法國編導大師莫裏斯·貝雅、荷蘭編導大師漢斯·範馬南,均為該團度身創作過嶄新的舞蹈形象。他們在該團排演了《大地之歌》、《我的兄弟、我的姐妹》、《茶花女》、《回到奇異的土地上來》等劇目。

1996年,曾在該團出任獨舞演員20載的加拿大舞蹈家雷德·安德森(1949—)接任了該團團長。他首先大膽精簡了25位不再適用的原來舞者,然後又帶來了21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舞者,為該團再次注入了新鮮血液。安德森此前曾先後擔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芭蕾舞團和國家芭蕾舞團團長,他對走向21世紀的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再創輝煌充滿了信心,就職後的首次率團公演便博得評論界和廣大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

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地處歐洲文化名城慕尼黑,早在400年前,意大利和法國芭蕾的巨星們就曾造訪過這裏,給這裏的文化生活帶來不少衝動。1825年當巴伐利亞州立劇院在大火後重新開張時,“第一位在腳尖上翩躚起舞的芭蕾巨星”瑪麗·塔麗奧妮曾在這裏亮相。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馬瑟爾·魯帕特便在被炸成廢墟的州立歌劇院開始了艱苦的重建工作。1968年至1971年,已成為世界級芭蕾大師的約翰·克蘭科兼任了該團首席編導家,不僅創建了獨立的芭蕾舞團,而且還輸入了自己的經典代表作《奧涅金》,使該團的藝術水準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1988年,巴伐利亞州政府決定成立獨立的“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並任命了分別在柏林歌劇院芭蕾舞團和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領銜主演的德國女明星康斯坦策·維爾農擔任藝術總監。1993年,維爾農率團前往美國,在“世界舞蹈之都”紐約演出引起轟動,並於1995年來華,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演出了克蘭科的經典芭蕾舞劇《奧涅金》,同樣受到熱烈歡迎。

漢堡芭蕾舞團

漢堡芭蕾舞團全稱為漢堡州立歌劇院芭蕾舞團,隸屬於漢堡國家歌劇院,規模較小,盡管意大利、法國、丹麥、俄國的芭蕾巨星們先後在此演出,但這個芭蕾舞團卻從未成為蜚聲國際的一流舞團,直到美國人約翰·諾伊梅爾於70年代初走馬上任,該團才走紅國際舞壇,並被譽為“當今世界氣魄最為恢弘的芭蕾舞團”。

約翰·諾伊梅爾是1963年加盟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不久被晉升為獨舞演員,而且在舞團附屬的“諾維爾學會”這個編導工作坊初露頭角,並因備受編導大師克蘭科的褒獎而從此走上了編導之路。隨後,27歲的他便一舉出任了德國法蘭克福芭蕾舞團的團長,1973年又出任了漢堡州立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團長,一直穩坐頭把交椅至今。

諾伊梅爾除複排了幾乎所有傳統芭蕾舞劇之外,還創作了《回旋曲》、《達芙尼絲與克羅埃》、《唐璜》、《春之祭》、《馬勒的第三交響曲》、《哈姆雷特的內涵》、《約瑟夫傳奇》、《哈姆雷特》、《奧賽羅》、《皆大歡喜》等100多部。總體來說,他的作品在歐洲已成為一種嶄新的傳統,而在他的故鄉美國,以及亞洲各國,則依然帶有某種先鋒的色彩。

法蘭克福芭蕾舞團

法蘭克福芭蕾舞團走紅國際,成為當代芭蕾舞壇上的頂尖級舞團,這得歸功於美國舞蹈家威廉·福賽斯15年來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