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法國舞蹈(1 / 3)

芭蕾是法國的國舞,法語至今還是國際芭蕾圈的世界語。它雖然發端於意大利宮廷,卻成熟於法國宮廷,一問世便嘴裏含著把鑰匙子,不是男權社會中女人為男人提供聲色享樂的工具,而是皇親國戚,滿朝文武在宮廷內自娛自樂的貴族藝術,法王路易十四甚至還因在芭蕾舞劇《今夜皇家芭蕾》中親自扮演了同名角色而留下“太陽王”的美名。

300多年過去了,然而,法蘭西民族對舞蹈乃至整個藝術的情有獨鍾可謂始終如一。因此,其曆屆政府對藝術的資金投入與各國相比是最多的,並因此被西方國家舞蹈界譽為“舞蹈的仙女教母”。於是,法蘭西學派這樣一個“西方芭蕾的搖籃”才可能以足夠的精力來接受新時代的挑戰,法國乃至世界各國的觀眾麵前,才能舞來這樣一個既古色古香、有年輕氣盛的芭蕾舞團,世界各地的大舞台上,才能川流不息的活躍著這樣一大批肢體完美、技藝嫻熟、修養完備和陣容強大的舞蹈表演藝術家。

法國芭蕾舞團概況

裏昂歌劇院芭蕾舞團

1687年的法國裏昂是芭蕾舞中心之一,裏昂芭蕾舞團是法國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芭蕾舞團。該團原來主要上演浪漫和古典時期的芭蕾,隨著80年代法國當代舞的興起,1984年則明確地將舞團的方向轉向了當代舞,並通過約請當代最活躍的中青年編導家為舞團度身定製以及複排20世紀編導大師們的作品等方式,積累了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保留劇目,也大大增強了舞團對觀眾的吸引力。

裏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真正的創始人是裏昂歌劇院的藝術總監路易·埃羅(LouisErlo),他於1969年執掌該團。重新命名後的裏昂歌劇院芭蕾舞團在1985年聲名鵲起,新任的藝術總監弗朗西斯·阿德萊特大膽要求年輕舞蹈演員MaguyMarin演出普羅克菲耶夫作曲的原創舞劇《灰姑娘》。這部作品在全世界獲得了巨大成功。獲得盛譽之後,約格斯·盧克斯(YorgosLoukos)同弗朗西斯·阿德萊特一起,在1988年聯合導演了普羅克菲耶夫作曲的《羅米歐與朱麗葉》,他們邀請了芭蕾舞名角AngelinPrejocal領銜主演。1990年,這部作品因為EnkiBilal的舞台和服裝設計獲得了極高的讚譽。第三部偉大的古典作品MaguyMarin創作的《葛蓓莉亞》,這部作品在1993年的上演確立了裏昂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聲譽,約格斯·盧克斯擔任藝術總監。

裏昂歌劇院芭蕾舞團是法國唯一一個自1987年後10次赴美演出的芭蕾舞團體,該團多次世界巡演,走遍五大洲的四十多個國家,其表演所體現出的力量、精致和熱情的風格獲得了全世界一致的好評。

馬賽國家芭蕾舞團

馬賽國家芭蕾舞團是羅蘭·佩蒂(RolandPetit)在1972年創立的,該團是世界最著名的芭蕾舞團之一。

羅朗·佩蒂1924年1月13日生於法國維爾蒙布勒,早年就讀於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1940年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獨立後自行組團多個,自編自演,風格則包括了芭蕾、歌舞雜耍,好萊塢和電視台晚會等,頻繁巡演於國內外,直到創建了馬賽芭蕾舞團才安下身來;在位25年,為該團度身創作了大批充滿性愛光彩和戲劇張力的芭蕾作品,從而逐步將該團提升到了國際芭壇的顯要地位。

1988年,瑪麗·克勞德·彼埃特拉加拉(Marie—ClaudePietragalla)被任命為該團主席和附屬舞校校長。1973年,9歲的瑪麗·克勞德·皮特拉加拉便加入了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6年以後(1979年),成為芭蕾舞團的見習舞蹈演員。1980年,晉升為準獨舞演員,1981年成為獨舞演員,次年,又榮升為主要演員。1984年,她獲得了巴黎國際比賽的第一名。

憑借眾多獨舞角色的出色演出,1988年,她被提名擔任主要角色,參加了一係列經典作品的演出。1989年,皮特拉加拉獲得巴黎歌劇院AROP獎。1990年12月22日,她被提名演出“DonQuichotte”中Kitri這一角色之後,晉升為Etoile一級的人物。

此後,她在古典芭蕾舞保留劇目擔任過許多重要角色,並參與了MauriceBéjart的《Arepo》以及許多其它名家名劇的演出。皮特拉加拉還應邀到柏林、漢堡、巴勒莫歌劇院,倫敦城市芭蕾舞團、東京和中國進行演出。

彼埃特拉加拉上任之初,便為芭蕾舞團和學校重新確立了自身發展方向。考慮到表演者和編舞者的豐富經驗,瑪麗·克勞德·彼埃特拉加拉為該團確立了四個主要發展方向:為了增加該團的演出曲目,開始側重當代舞的表演,同時創作新的作品;堅持該團的古典方向;不僅注重在馬賽這個城市中的影響,還注意發展該團在其它地方以及國內、國際上的影響。1999/2000演出季,該團不僅在馬賽歌劇院演出,而且還將在“Silvain劇院”進行演出。它還將在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的三十多個城市以及國外的一些城市進行巡演等等。

萊茵芭蕾舞團

萊茵歌劇團,成立於1972—1973年。是僅次於巴黎歌劇院的法國第二大歌劇團組織。它把尤馬爾和麥次兩個城市配合起來,用於推廣歌劇和音樂的發展,這種做法,和德國的“萊茵歌劇團”(杜塞道夫和杜易斯堡)相似。也就是說,位於阿爾沙斯的兩大都市歌劇團,擁有兩個樂團(史特拉斯堡愛樂樂團和麥次管弦樂團),兩個合唱團、一個芭蕾舞團(大本營在麥次)、一個歌劇研究所(在:尤馬爾),這些就是他們所共有的團體。僅僅用了20多年的時間,它卻已一躍成為國內外芭壇上的一支優秀隊伍。目前團址位於米盧茲。

萊茵芭蕾舞團先後由法國舞蹈家讓·巴比萊、英國舞蹈家丹尼斯·凱裏、德國舞蹈家彼得·範迪克和法國舞蹈家讓·薩雷利擔任團長。1985年,該團因成績顯赫而被法國政府命名為“國立舞蹈中心”之一。自1990年至今,法國人讓·保羅·格拉維埃(1945—)一直擔任藝術總監。格拉維埃對各種形式和風格的舞蹈都持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該團保持了“琳琅滿目且風格迥異的”舞台形象,從而吸引了觀眾,培養了觀眾,也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甚至調節了同一觀眾的不同審美品味,由此形成所到之處均掌聲如潮的熱烈場麵。

萊茵歌劇團並不采用明星體製,在法國這是較為稀罕的,但是,波奈爾曾在這兒留下不少著名的演出,它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經常受到樂壇人士的矚目。在演奏風格上,也和德國的萊茵歌劇團相同。

比亞裏茨芭蕾舞團

該團誕生於1998年,完全是法國政府繼續向巴黎以外各都市及城鎮貫徹“下放權利,普及文化”的總政策,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加大舞蹈及整個文化建設的力度之結果,因此,比亞裏茨這個隻有29000名居民的小城市,便悄然崛起了第19個“國立舞蹈中心”,而該團則是這裏的常駐舞團。

比亞裏茨芭蕾舞團被譽法國最令人歡欣鼓舞的年輕芭蕾舞團,幾乎每一位演員都有著不同凡響的藝術經曆。該團在著名藝術家馬朗丹先生的領導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贏得了全球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評論家用“傾瀉而出”、“令人沸騰”、“難以抗拒”、“不可思議”等充滿激情語彙來形容該團的舞蹈風格。

馬朗丹曾在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萊茵芭蕾舞團等優秀團體跳舞多年,因而有機會在多位名家手下工作,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舞台經驗。25歲那年,首次步入編導生涯便吉星高照,一連三次榮獲國際比賽的編導頭獎,此後,更是一發而不可收——不僅創辦了自己的舞團,創作並公演了近30部作品,而且常應邀為大型歌劇編舞。

與此同時,馬朗丹為比亞裏茨芭蕾舞團招收了12位優秀的舞者,並對當地的民間舞遺產、法國的芭蕾舞傳統和歐洲的當代舞觀念這三方麵的財富精心研究,兼容並蓄,不斷創作出優秀的舞蹈新作來。

普雷約卡伊舞蹈團

法國當代舞90年代以來的代表人物和團體中,最具國際影響者莫過於安格林·普雷約卡伊及其舞蹈團了。

安格林·普雷約卡伊1957年1月9日出生於法國的敘西昂布裏一個阿爾巴尼亞裔家庭,先後學過芭蕾和現代舞,80年代初赴紐約向默斯·堪寧漢等美國現代舞名師學習。回國後於1984年創建了自己的舞蹈團。翌年3月,他的處女作一問世便是個開門紅,在以《明日芭蕾》為主題的法國巴尼奧萊國際舞蹈比賽上獲法國文化部大獎;此後又兩獲大獎,並因此獲獎學金赴日本研究能樂。1990年,他編導了現代版本的大型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同年和1993年又創作了中型芭蕾舞劇《婚禮》、《炫耀》和《玫瑰花魂》,一道冠之以《向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致敬》的係列性標題,並因首開重編20世紀現代芭蕾經典之先河而引起全球矚目。

多年來,他先後為自己的舞團創作了《黑市》、《致我們的英雄》、《苦澀的美國》、《世界的表皮》、《不娶美杜莎的人》等等;與此同時,他還先後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編導了《公園》、《天使報喜》和《火鳥》,並為巴黎歌劇院導演了《卡薩諾瓦》。1997年,他應邀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建團50周年大慶創作了《幻想曲》,1999年則被任命為柏林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