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20世紀音樂2(1 / 3)

德國

20年代,與法國薩蒂及其追隨者相反,德國的一些青年作曲家追求培養一批現代音樂的新的聽眾——業餘愛好者和青年人。這些作曲家為家庭和社區創作音樂,稱“實用音樂”,並在青年運動和工人合唱團中推廣。興德米特曾積極倡導“實用音樂”,他為孩子們寫的音樂遊戲《我們在建設一座城市》(1930)、《為業餘愛好者演唱或演奏》(作品45,1928)以及大量為小提琴、鋼琴教學和社區歌唱的作品均屬這類。其代表人物還有克熱內克(EmstKrenek,1900—1991)、魏爾(KurtWeill,1900—1950)、艾斯勒(HarmsEisler,1898—1962)等。

表現主義與序列主義及其代表人物

表現主義產生和活躍於1905年至20年代。在世紀初,麵對社會激烈的動蕩和深刻的矛盾,許多藝術家對現實不滿,他們看不到出路,精神非常苦悶。表現主義的作曲家采用了與印象主義不同的視角和態度來表現他們的感受,他們采用粗的線條、相互衝突的色彩,醜陋、古怪、誇張、扭曲的形象來同印象主義那種精細淡雅的色彩和閃爍的光線相抗衡。他們認為這才是社會生活真實的和本質的麵貌。

表現主義的各門藝術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有些畫家也寫了大量的論文、詩歌、劇本,如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而有些作曲家又作了表現主義的繪畫,如勳伯格。

表現主義的音樂在某些方麵是後期浪漫主義的延續和發展,在作品中對感情極端強烈、誇張甚至騷亂的描寫尤其如此。在技法上,表現主義的作曲家喜歡使用尖銳的、不協和的、不連貫的、破碎的素材,以及極端的音域、極端的力度和非常規的器樂效果。許多作曲家避免使用傳統的調性和和聲,而采用無調性或十二音體係。表現主義的代表是勳伯格及其弟子。

勳伯格

勳伯格(ArnoldSchoenberg,1874—1951)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早逝,母親教了他一點鋼琴。他主要是靠自學成才的。早年,他生活艱苦,曾為別人配器,擔任一些樂隊的指揮和教學。四十歲入伍服役。1921年,他出版了研究十二音的專著,1925年在柏林藝術學院任教授。德國納粹統治時,他先後移居西班牙、法國和美國,最後逝世於洛杉磯。

勳伯格家境清寒,曾在銀行當小職員。他作曲靠自己摸索。後來與其門生韋伯恩和貝爾格一起形成“新維也納樂派”,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基本上自學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納影響,後逐漸傾向於無調性,代之以半音階風格的十二音體係,從而開創了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音樂理論。

1933年勳伯格流亡到美國,後加入美國籍。晚年創作由朗誦、男聲合唱、管弦樂演出的名作〈華沙幸存者〉,用音樂向納粹提出強烈的抗議。其音樂理論與作曲體係對世界有較大影響,主要著作有《和聲學理論》、《和聲的結構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貝爾格

貝爾格(AlbanBerg,1885—1935)十九歲起師從勳伯格,並協助老師指導維也納私人音樂演奏協會(1918—1921)的工作,致力於組織演出,幫助人們了解現代音樂。貝爾格的創作特點是比較自由地采用勳伯格的創作手法,並將其與感情表現相結合。其作品有時有調性的因素,和聲進行也不排除傳統的形式。

他的代表作有弦樂四重奏《抒情組曲》(1927)、《小提琴協奏曲》(1935)、歌劇《沃采克》(1922)、《璐璐》(1935,未完成)。其中《沃采克》從題材到手法,都是表現主義的範例。

威伯恩

威伯恩(AntonWebern,1883—1945)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私人師從勳伯格。此後,他的創作一直沿著老師的道路發展。他曾任維也納工人交響音樂會的指揮,納粹統治時,作品被禁演,不得不從事校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他到一個小城躲避轟炸。一天晚上,為不打攪孩子,到房外吸煙,被正在戒嚴的美軍士兵開槍打死。

威伯恩的創作非常短小、簡練,有的作品,如《五首管弦樂曲》(1913)中的每首,隻有19秒,39秒或42秒;長一點的作品,如《交響曲》(1928)、《弦樂四重奏》(1938)也隻有八九分鍾。他常采用零碎的旋律,而音色、力度變化無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現代音樂有了更大的發展,在語言的革命和技法的革新上又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主要表現為:十二音體係的更多運用;采用十二音體係的技術,組織節奏、力度、音色等,構成序列主義;電聲音樂的發展;對噪音的發掘,對音響的解放;混合媒體的運用;偶然音樂的產生,作曲家用隨意的方式選取音樂材料創作和演奏;簡約音樂的產生,以固定的、不斷重複的旋律音型和清楚的調性為特征;引用前人的音樂片斷或回歸到調性的創作,等等。

人們在十二音體係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將音高排列成序列以外,他們又將節奏、力度、音色和織體也分別排列成序列,構成“序列主義”的技法。而將上述所有音樂因素同時排鹹序列時,又構成了“整體序列”的技法。

梅西安

法國的梅西安(OlivierMessiaen,1908—1992)在其鋼琴獨奏曲《節奏練習曲四首》(1949)中,將音高、時值、力度和音色綜合起來運用序列的方法譜曲,作品的計算非常精密。

梅西安的創作並未局限於某個固定的流派,而是善於綜合地應用各種技法和音樂素材,甚至包括鳥語和印度音樂等。他的其他代表作有《圖朗加利拉交響曲》(1948)、《末日四重奏》(1941)、女聲合唱《牧神禮儀小曲三首》(1944)、《四首節奏練習曲》(1950)、鋼琴與管弦樂《異國鳥》(1956)、《時值色彩》(196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