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20世紀音樂1(1 / 3)

20世紀歐洲乃至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信息革命等顛覆性的變動,將人們的生活一次次置入難以預測的境地,人們或頹廢、或振作,內心的強烈感受凝聚成比任何一個時代更頻繁的文化思潮或文化運動,包括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嬉皮士運動、後現代主義等等。與這些變革相對應,20世紀的音樂領域出現了眾多音樂流派同時並存的多元化發展的局麵。

原始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及其代表人物

原始主義與新古典主義大約從1920年代開始形成一個運動。其特點是反對浪漫主義那種將音樂與其他藝術相結合的做法,而企圖從這種結合中掙脫出來,集中注意音樂本身及其邏輯、形式、語言、秩序等方麵的處理。它與浪漫主義那種強調個人主觀的感情抒發正相反,主張抑製情感,講求作品的平衡與完美;在形式方麵采用浪漫時期之前的曲式,如古典時期、巴羅克時期甚至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形式與體裁;在調性上多數作品使用明確的大、小調體係,不過運用得比較自由;喜歡采用複調形式,如賦格、大協奏曲等線條性的織體;樂隊作品的配器追求簡單、清晰。

俄國斯特拉文斯基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Stravinsky,1882—1971),他出生在俄國聖彼得堡,父親是帝國歌劇院的著名男低音歌手,以主演包利斯·戈都諾夫聞名,母親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斯特拉文斯基在音樂的環境中長大,自幼顯露很高的音樂天賦,九歲就在鋼琴上熟練地即興演奏,從小崇尚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長大後,他雖然學了法律,但很快轉而從事自己喜愛的作曲,並在二十一歲時,成為裏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私人學生。1909年,他被俄羅斯芭蕾舞團的佳吉列夫發現,一連寫了三部舞劇《火鳥》(1910)、《彼得魯士卡》(1911)和《春之祭》(1913)。1911年,他到了巴黎,1914—1920年到了瑞士,1920年又回到了巴黎並來往於歐美之間。1939年到美國,後來他定居美國加州,並先後入法國籍和美國籍。他的作品眾多,風格多變。

其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作品如管弦樂《煙火》(1908)、芭蕾舞劇《火鳥》(1910)、《披德魯什卡》(1911)等具有印象派和表現主義風格;中期作品如清唱劇《俄狄浦斯王》(1927)、合唱《詩篇交響曲》(1930)等具有新古典主義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與風格,提倡抽象化的“絕對音樂”;後期作品如《烏木協奏曲》(1945)、歌劇《浪子的曆程》(1951)等則混合使用各種現代派手法如十二音體係、序列音樂及點描音樂等。啞劇《士兵的故事》(1918)包含舞蹈、表演、朗誦和一係列由7件樂器演奏的段落,卻沒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創作風格的不羈。

法國六人團

20世紀20年代初,在法國有一批青年作曲家,他們不但反對沉重的浪漫主義音樂,而且反對色彩絢麗的印象主義音樂。有六位作曲家在這方麵誌同道合,被人稱作“六人團”,實際上,他們各自特點並不一樣,但把他們聯係在一起的是音樂家薩蒂和作家科克托(JeanCocteau,1889—1963)的叛逆性和先鋒性的思想。他們以幽默和諷刺的態度對待傳統音樂,認為在音樂中,雲彩、波浪、水珠、女神、夜晚等的飄香太多了,主張譜寫一些更為現實的,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音樂,這種音樂應當更加明了和能夠取悅於人。“六人團”是一個很鬆散的“團體”,其中杜列(LouisDurey,1888—1979)和女作曲家泰耶費爾(GermaineTailleferre,1892—1983)較早離開,奧裏克(GeorgesAuric,1899—1983)在海外轉向了電影音樂。所以,實際上以下三位作曲家奧涅格、米約和普朗克更多體現了上述傾向。在介紹他們三位之前,先談談他們的精神領袖薩蒂。

薩蒂(ErikSatie,1866—1925)是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青年時期就讀巴黎音樂學院,成績不佳。中斷學業後,曾在幾家咖啡館彈鋼琴。1890年結識德彪西並與之保持了長期的友誼。薩蒂的創作對德彪西有過一定的影響。

薩蒂的有些作品沒有節拍或小節線,如3首鋼琴《玄秘曲》(Gnossiennes,1890);有些采用格裏高利式的吟唱性旋律線;有的和聲帶有潛在的無調性傾向,如為聲樂與鋼琴、管風琴的《貧民彌薩》(MessedesPauvres,1895);還有些帶有咖啡館音樂的特點(因他早年的生活關係)。他一生的創作以小型作品,尤其是眾多的小型鋼琴曲為主。多數帶有古怪的、諷刺性標題和演奏及樂曲說明,而有的說明卻與音樂並無多大關係。

一般認為薩蒂作為一個作曲家不如他在思想上對青年作曲家,特別是對法國的六人團的影響重要。正是在芭蕾舞劇《遊行》的演出後,這幾位青年聚集在他的周圍,而他則以其怪僻的性格、類似智慧的醜角形象和不斷開惡作劇玩笑的態度,舉著藝術異端和反叛的大旗,鼓勵他們從後期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影子中走出來,創作一種幽默、諷刺性的,更為精煉簡潔和清晰的音樂。這實際上成了後來新古典主義的基本特征。

奧涅格(ArthurHonegger,1892—1955)外號叫做“現代的亨德爾”,他的父母是瑞士人,他出生在德國,在法國長大。由於他的德、瑞背景、所以受薩蒂和科克托的影響遠不及其他人深。他的音樂除了和聲、節奏外,帶有較多的浪漫主義痕跡。他的清唱劇《大衛王》(1921)預示了一種新的體裁——清唱劇與歌劇的混合的出現。這首作品的合唱、節奏、和聲語言都比較傳統,音樂形象比較生動。他的音詩《太平洋231》(1923)用現代的手法表現現代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