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20世紀音樂1(2 / 3)

他的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貞德》(1935)有強烈的感情衝動,深受群眾的喜愛,至今仍廣泛演出。

米約(DariusMilhaud,1892—1974)出生在法國東南部的普羅旺斯一個小康之家,信奉猶太教。他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後,長期住在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巴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流亡到美國,戰後往返於美國與巴黎之間從事教學活動。他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寫了最小的作品和室內樂,也寫有大型樂隊與合唱的巨作,其音樂以抒情性為主,簡樸而富有創造力。邏輯清晰而聽起來比較客觀。在和聲方麵,他尤其喜歡使用複合調性。他的代表作有回憶他家鄉的管弦樂《普羅旺斯組曲》(1937,采用18世紀法國作曲家的曲調)、《憶巴西》(1921)、芭蕾舞劇《世界的創造》(1924,采用美國的爵士音樂和節奏)、管弦樂《屋頂上的牛》(1919)等。

普朗克(FranclsPoulenc,1899—1963)出生在巴黎,是個地道的法國人。其創作比較典型地體現了六人團的思想,如比較簡樸。典雅、明晰、機智幽默等。代表作有喜歌劇《蒂蕾亞斯的乳房》(1940)、羽管鍵琴或鋼琴與樂隊《田園協奏曲》(1928)等。後者用現代手法再現拉莫和D·斯卡拉蒂的風格和情趣。他還寫有大量的藝術歌曲,以及彌撒曲、經文歌、合唱等宗教音樂。

德國興德米特

興德米特(PaulHindemith,1895—1963)出生於德國漢瑙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反對他學音樂,11歲他就離家出走。在法蘭克福高等音樂學院半工半讀畢業後,成為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的指揮(1915—1923),後來他和土耳其小提琴家阿馬爾(LiccoAmar)組織“阿馬爾四重奏團”,自己擔任中提琴手。他一生的音樂創作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1917—1927年,興德米特進行了多種風格的嚐試:以《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為代表的後期浪漫主義風格;隨後以《凶殺——女人的期望》(1921)以及組歌《少女》(1922)為代表的表現主義風格;以《室內樂隊曲第一號》(1922)和把鋼琴作為打擊樂使用的《1922年組曲》(1922)為代表的未來主義風格;以《第三弦樂四重奏》為代表的複調風格。總的特征是不協和與複雜難懂。

1927—1963年,此時期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也有部分抒情性的作品。由於受“回到巴赫”運動的影響,興德米特一反第一風格時期音樂的晦澀難懂,力求音樂的簡單和大眾化。與斯特拉文斯基不同,他采用巴羅克時代的複調形式和規矩的節奏,所以他的新古典主義音樂不在於形式和節奏上的創新,而在於創立一套獨特的調式調性體係:以不協和的對位為特

征的複調織體;完全不同於大小調體係的中心音調式——和聲圍繞中心音展開;調性協和是基本準則,不協和隻是增加特殊的效果。

此時期,他還常為一些業餘音樂團體寫作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並積極倡導之,這為他帶來了“社會音樂家”這個永恒的稱號。

民族主義樂派

匈牙利

在匈牙利作曲家中,巴托克(BelaBartok,1881—1945)是傑出代表。他出生在匈牙利南方的一個小城,七歲時,他的父親去世,母親艱難地帶著他在各地教書,同時成為他的鋼琴啟蒙老師。他後來入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成為鋼琴家和作曲家。

巴托克作為一個民俗學和民族音樂學的奠基人之一,成就卓著。作為一名鋼琴家也很突出。而他對民間音樂的深入的、科學的調查,又使這位作曲家認識到,不能簡單地沿用傳統的手法,而必須創造一種新的音樂語言來表現新的音樂內容。因此,他做了許多探索,如:采用古代調式、五聲音階、全音階、甚至不規則的音階。同時使用三和弦、四度結構的和弦和不協和音、複合和弦、音塊等等;他的節奏非常自由,不規則、複雜而富有動力感;他的織體也很豐富,其中有單聲的,又有各種對位手法;他的音樂往往是有調性的,即有中心音,但有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中心音,構成複合調性。有時在十二個音列中,有一個中心音,使之與勳伯格的十二音體係不同(如《第二小提琴協奏曲》,1938)。

他的代表作有歌劇《藍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劇《木雕王子》(1916)、《神奇的滿大人》(1919)、鋼琴組曲《小宇宙》(1926—1939)、《第二小提琴協奏曲》(1938)、《第三鋼琴協奏曲》(1945)、《管弦樂協奏曲》(1943)、《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寫的音樂》(1936)等。

為匈牙利民族音樂作出貢獻的還有多納伊(1877—1960),他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曾對巴托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他後來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德國風格,民族性成為音樂中的點綴。威納(1855—1960)也作有少量的民族音樂作品,代表作有《小夜曲》(1960)。較有影響的還有拉依塔(1892—1963),薩博(1902—1969)等。

英國

英國的民族樂派是在19世紀末出現的。其中第一位作曲家是埃爾加(EdwardElgar,1857—1934)。他的創作雖然並不是有意與英國的傳統音樂或者民歌發生聯係,但它與英國的語言音調關係密切,如他的清唱劇《傑隆修斯之夢》(1900)等。他的音樂與後期浪漫主義非常接近,如其樂隊的代表作《謎語變奏曲》(18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