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20世紀音樂1(3 / 3)

20世紀英國民族主義的代表之一是沃恩·威廉斯(RalphVaughanWiIIiams,1872—1958)。他寫有交響曲(九部)、樂隊作品、歌劇、歌曲和大量合唱作品。他非常熱愛民歌,曾到各地的鄉間采集民間音樂。他的創作吸收了英國的民歌和宗教音樂,尤其是古代的宗教音樂素材,同時又結合了歐洲的傳統音樂。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諾福克狂想曲》(1906)、《田園交響曲》(1921)等。其中《田園交響曲》並非描寫自然,而是表現對自然的沉思默想。

布裏頓(EdwardBenjaminBritten,1913—1976)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他曾短時間(1939—1942)在美國居住,但主要是在英國創作。他的作品數量和體裁繁多,尤其是聲樂作品,如合唱、歌曲和歌劇最著名。代表作有弦樂隊《弗蘭克·布裏奇主題變奏曲》(1937)、《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普賽爾主題變奏與賦格》(1946)、歌劇《彼得·格裏姆斯》(1945)、《戰爭安魂曲》(1961)等。

波蘭

20世紀初,波蘭的幾位青年作曲家成立了“年青波蘭”的組織,尋求通過出版和演出來發展現代的波蘭音樂,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交響樂。這個時期最著名的波蘭作曲家席曼諾夫斯基(KarolSzymanowski,1882—1937),出生於被俄國占領的梯摩索夫卡(當時屬於烏克蘭)一個愛好藝術的波蘭愛國者家庭。1901年,到華沙跟諾斯科夫斯基(ZygmuntNoskowski,1846—1909)等幾位音樂家私人學習和聲、對位和作曲,其間與菲梯爾貝爾格等朋友組成了“年青波蘭”,該組織大致活動了6年時間。

席曼諾夫斯基從十幾歲寫鋼琴《前奏曲》(1900)時起,就顯露了出眾的音樂天分。他的創作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深受斯克裏亞賓、雷格和理查·施特勞斯的影響,創作基本上屬於浪漫主義風格,如《第一交響曲》(1907)、《第二交響曲》(1911)、《第二鋼琴奏鳴曲》(1911)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20年代中,為第二個時期,受印象主義影響,如三首小提琴與鋼琴《神話》(1915)、鋼琴套曲《浮雕》(1915)、《假麵》(1916)、《第一小提琴協奏曲》(1916)、歌劇《羅格爾王》(1924)等,有時他將印象主義與斯克裏亞賓的表現主義結合起來,配以後期浪漫主義的配器,典型的作品如《第三交響曲》(1916)。20年代中期之後是席曼諾夫斯基創作的第三個時期,他創作了具有鮮明民族主義音樂風格的作品,並確立了作為波蘭民族樂派的代表地位。1921年,他在波蘭它特拉山區養病期間,聽到了山區的古老歌曲,看到山民的舞蹈,深深受到震撼。山巒的美好景色,山民的豪放性格和那裏民間音樂豐富的旋律,充滿活力的不規則的節奏,誘發了他的靈感,使他創作出直接取材於民間傳說的芭蕾舞劇《山盜》(1926),還寫了20首鋼琴曲《瑪祖卡》(1925)、《第二弦樂四重奏》(1927)。

在接觸了庫爾波平原地區居民後,又寫了獨唱與合唱的《庫爾波歌曲集》(1929)。他在宗教作品《聖母悼歌》(1926)中,成功地把民間音樂素材與早期教會的音樂風格融合到一起,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30年代他創作的《第四交響曲》(鋼琴與樂隊的協奏曲,1932)、《第二小提琴協奏曲》(1933)和最後的兩首鋼琴《瑪祖卡》(1934)也都吸取了民間音樂的營養,保持了他的獨特風格。

席曼諾夫斯基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他曾有機會到國外定居,但是出於對波蘭的愛,出於強烈的民族與社會的責任感,他堅持在波蘭創作和教學,為波蘭音樂的複興,為發揚肖邦的精神和傳統,為使波蘭的音樂能夠走向世界,不停地工作。

席曼諾夫斯基是自肖邦之後,20世紀上半葉世界公認的波蘭最重要的、最傑出的作曲家。

西班牙

西班牙民族音樂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從彼得利爾、阿爾貝尼斯、格拉那多斯到德法亞貫穿了一條紅線。

德法亞(ManueldeFalla,1876—1946)的創作主要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從1902年開始跟彼得利爾學習,1907年去巴黎後,與德彪西、拉威爾相識,得到他們的指導,從他們那裏,特別是從彼得利爾那裏明確了自己的創作方向,決心在西班牙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歐洲音樂的傳統和技巧,創作出能夠被世界承認的,具有西班牙民族特點的音樂,並且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的政局變化很大,1936—1939年,又爆發了內戰。德法亞作為一個敏感的藝術家,而深感不安。後來,佛朗哥獲勝,急於給德法亞榮譽,但是德法亞難於適應這種形勢,恰好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樂團請他去指揮,他便立即接受邀請,七年後在阿根廷去世。

德法亞最後的作品有歌劇《彼得羅先生的木偶戲》(取材於塞萬提斯的《唐璜》1922)和為羽管鍵琴(或鋼琴)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寫的協奏曲(1926)。這兩首作品被認為是西班牙風格的經典之作,在國際上著稱。此外,德法亞用20年時間創作了一部大型戲劇康塔塔《阿特蘭蒂達》,但是他自己最終未能全部完成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