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19世紀音樂(1 / 3)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不僅拉開了封建貴族階級與中產階級之間矛盾鬥爭的序幕,同時也預示著一個音樂新時代的開始。在此後的百餘年當中,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兩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以及新型社會關係、社會製度的建立,西方國家不僅經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思想文化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被稱為“浪漫主義”的潮流開始支配大多數藝術家的創作,並逐漸形成其典型的共性特征,音樂史上將這一階段稱為“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社會地位有了巨大的轉變,他們不再附庸於教會或者宮廷,這種變化使音樂創作從謀生的工具中獨立出來,開始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從此,對於藝術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另外,這一時期工業技術的發展促使許多樂器的性能得以改善、樂器的製造變得更為容易,這些不僅增強了樂器的表現力,促進了音樂的普及,對於音樂創作、音樂表演的發展無疑也是具有積極意義和巨大的推動作用的。

韋伯和舒伯特

韋伯

韋伯(1786一1826)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重要作曲家和奠基者之一,也是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一個戲劇之家,對德國民間音樂、風俗也有很深的體驗。這對他以後的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韋伯十歲學鋼琴,以後又學作曲,十二歲開始寫作歌劇音樂。1813年以後,他先後任布拉格劇院和德累斯頓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對這兩個演出團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韋伯是當時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他喜歡使用三度的快速經過句,幅度很寬的琶音,快速變化音的模進,急促的跳音及敏感的富有表現力的音調。這些都表現了他的炫技的特征,其中不少做法預示了肖邦的出現。另外,他的鋼琴作品還以節奏性強,生動如畫,充滿對比,技巧光輝燦爛,常從音域、音響等方麵模仿樂隊為特征。他的鋼琴作品中民族風格小品都較有個性,它們特別善於把詩情畫與當時的舞蹈相結合。他的《邀舞》(作品65)至今仍是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韋伯還是著名的指揮家。他曾改變歌劇樂隊的排列位置,使各聲部的聲音更加均衡,也使指揮處在樂隊的中心,以便控製樂隊和舞台。他也是站著手持指揮棒指揮的第一代人之一(當時握住棒的中間部分)。他是當時的一位配器大師,他的樂隊同貝多芬的樂隊建製相同。長號已是固定的樂器,與同代作曲家不同的是他經常將管樂(尤其單簧管和圓號)作為獨奏或合奏來表現某種想像力或製造某種氣氛。他在作品中,常有使人意想不到的樂器組合,或出人意料的音區。

韋伯的代表作是歌劇《自由射手》即《魔彈射手》。它那濃鬱的德國風格和浪漫氣息,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漫主義歌劇。此外,他還寫了歌劇《奧伯龍》,以及少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其中,鋼琴曲《邀舞》最為膾炙人口。

舒伯特

弗朗茲·彼得·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教師家庭。自幼從父、兄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808年成為維也納皇家教堂唱詩班歌童,同時在學生樂隊演奏小提琴,並學習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鋼琴曲和交響曲。1813年起,在學校任助理教師,並從事作曲。僅1815一年內就創作了250餘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宮廷音樂教師。去世時還不滿32歲。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視,死後才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和莫紮特、貝多芬並列的音樂大師。

舒伯特是德國近代藝術歌曲的創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顯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調寫作能力。曲調樸素自然,和聲新穎,大小調交替,充滿戲劇性。在自然音體係和聲基礎上巧妙運用變化音;鋼琴伴奏風格多樣,他把和聲、伴奏提高到與詩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詩與歌之間建立均衡的關係。他的交響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調抒情、和聲獨特、色彩巧妙,表現出浪漫風格特征。

他采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畫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舒伯特短暫的一生十分清貧,大部分時間靠偶然賺點稿費和親戚朋友的接濟度日。雖然他三十一歲就去世了,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尤以歌曲著稱,被稱為“歌曲之王”。在他十八年緊張不間斷的創作活動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

門德爾鬆、舒曼、肖邦、柏遼茲

19世紀上半葉,有一些重要的作曲家生於1803—1813年間,在1830—1850年左右進入創作成熟期,他們是門德爾鬆、舒曼、肖邦、柏遼茲等人。

門德爾鬆

門德爾鬆(1809-1847)德國著名作曲家。他1809年2月3日生於漢堡一個富裕而素有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猶太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母親在當時以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才能聞名。門德爾鬆共有兄弟姊妹四人,其中姐姐芬妮·卡西裏(FannyCacilie,1805—1847)也是一位鋼琴家和作曲家。

門德爾鬆童年時代住在柏林,他從小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九歲時便以鋼琴家身份在音樂會上演奏鋼琴,十一歲開始嚐試創作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由於他生活在一個有文化的家庭裏,經常能在家庭星期日聚會裏接觸到文化知識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爾、斯文德、韋伯、莫舍列斯等人,在這樣的環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創作部成熟得很快。他寫作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時,才隻有十七歲。他在少年時代致力於充實自己多方麵的知識,終於成為當代最有文化修養的藝術家。

1835年他在萊比錫定居後,在他的影響下,萊比錫成為德國第一個音樂中心。他的最傑出的事業是在1843年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係統積極地傳播德國古典音樂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沒一百多年的《馬太福音書耶蘇受難樂》重見天日外,還組織了按曆史次序編排演奏曲目而連續舉行的音樂會,演奏了亨德爾的神劇、海頓的交響曲和清唱劇、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樂》和《第九交響曲》等。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在1838年被舒曼“發現”後是在門德爾鬆指揮下在萊比錫首次演出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響曲(以《第三(蘇格蘭)交響曲》、《第四(意大利)交響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夢》、《芬格爾的洞窟》最為著名)、還有《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及大量的鋼琴、大撮琴等器樂作品。他還獨創了“無言歌”這種鋼琴曲體裁。

多年連續緊張的演奏、指揮、組織工作和創作,還加上童年時期過重的“神童”負擔,使門德爾鬆積勞成疾,1847年,在獲悉姐姐芬妮逝世的消息後,他更是一蹶不振,僅五個月後於同年11月4日病逝。

舒曼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出生在德國薩克森州茨維考城。父親是出版商並經營書店。舒曼六歲開始學琴,又在父親的書店裏博覽群書,酷愛文學。小時候,他寫了一些小歌曲及合唱,也發表了一些短文和詩歌。

與門德爾鬆不同,舒曼短暫的一生經曆了許多坎坷。一般音樂史上將他的生活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1828—1833),1830年2月,他以鋼琴家的身份公開演出。一次,他聽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音樂會,震動很大,經再三請求及老師維克的認可,終於說服母親同意他改學音樂。後來由於家庭的一連串打擊,使他患了妄想症,開始出現精神病初期的征兆。這個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阿貝格鋼琴變奏曲》(作品1,1830)、《蝴蝶》(作品2,1831)、《克拉拉主題即興曲》(作品5,183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