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19世紀音樂(2 / 3)

第二時期(1834—1840),舒曼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報》(1834年4月3日創刊,每周兩期),並在該報上發表了一係列理論文章和音樂評論,闡述了他的音樂美學思想。舒曼堅持自修複調,手抄了巴赫的《賦格的藝術》,自學18世紀的賦格教材。他還譜寫了著名的敘事歌曲《兩個禁衛兵》,表現對反動複辟的憎惡及對資產階級民主的熱烈向往。舒曼在第二時期寫出了他的一些最傑出的鋼琴作品,如《狂歡節》(作品9,1835)、《升f小調奏鳴曲》(作品11,1835)等。

舒曼生活與創作的第三時期從1840年算起,一般統稱“40年代”。開始,舒曼創作活躍,音樂史上習慣於將1840年稱為他的“聲樂年”,他雖然初次譜寫藝術歌曲,卻在一年之內寫了一百餘首。1841年為他的“管弦樂年”,寫了大量的人聲與樂隊的作品。1842年為“室內樂年”。

第四時期,1849年後,舒曼精神錯亂,此後的作品中看得出疲倦和某些病態。1854年發病投河自殺,被漁民救起入療養院,1856年7月逝世。

肖邦

弗雷德裏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anciszekChopin,1810-1849)是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係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是西方音樂史中僅僅演奏過30場公眾音樂會的大鋼琴家,是惟一隻為鋼琴寫作的大作曲家。他寫了大量的作品,而這些創作與他的生活經曆息息相關,它們大多數清楚地體現出社會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波蘭的命運)對他敏感的思想的強烈影響,有的也反映了他個人生活的其他側麵。

肖邦一生主要創作鋼琴曲,其中有歌頌為民族解放而鬥爭的《第一敘事曲》、《A大調波蘭舞曲及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作品《革命練習曲》,熱情歡樂的《E小調協奏曲》。德國大詩人海涅說:“肖邦不僅是一個具有高度技巧的鋼琴家,而且是一個詩人。他能用鋼琴描繪心中的詩情。德國音樂家舒曼曾說:“肖邦的鋼琴曲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柏遼茲

赫克托·路易·柏遼茲(1803一1869)是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優秀的指揮家之一,他在評論工作中也顯露出卓越的才華。但是,柏遼茲的一生是在物質生活困難和精神上極為悲慘中度過的。1803年,柏遼茲生在一個醫生家裏,小時家住鄉下,農村的生活給他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他自幼並未受過專業音樂教育,隻是喜愛吹笛子和彈奏六弦琴。1821年,柏遼茲尊從文命去巴黎學醫,但他對醫學殊無興趣,最後還是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離開醫學院於1826年考進了巴黎音樂學院並受教於曾為法國大革命譜寫過不少作品的勒須爾。

第二年,他23歲時,英國肯勃爾劇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他狂熱地愛上了扮演奧菲麗雅和朱麗葉的愛爾蘭女演員斯密森(HarrletSmithson),他的求愛被拒絕,對他的打擊很大。此事成為他創作《幻想交響曲》的起因。而莎士比亞的戲劇從此啟發了他後來三部重要作品的創作,它們是交響樂《羅米歐與朱麗葉》、歌劇《比雅特麗斯與本奈狄克特》(據莎氏《無中生有》改寫)和序曲《李爾王》。

1830年,柏遼茲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的最高獎——羅馬大獎,得到幾年的經濟保障並按要求到意大利。雖然他不喜歡意大利,但是這次旅行畢竟為他的音樂帶來了新的靈感,他的許多作品,如《哈羅德在意大利》、歌劇《切裏尼》、《羅米歐與朱麗葉》、《特洛伊人》及《比雅特麗斯與本奈狄克特》等,都體現了意大利的影響。

1833年,他與斯密森結婚,1841年,婚姻破裂。此間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難,隻在音樂學院的圖書館謀到一個小職,為解決經濟之需,又從事音樂評論。雖然他憎恨評論工作,但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842年起,他到歐洲各國指揮自己的作品,並成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家。斯密森1854年逝世後,柏遼茲娶歌唱家雷契歐(MarieRecio)為妻。他和斯密森的獨子在任船長時,死於古巴哈瓦那。這對柏遼茲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由於多年的腸痙攣病的折磨、演出的疲勞及年邁,1869年在巴黎逝世。晚期他的主要作品有戲劇康塔塔《浮士德的責罰》、《感恩讚》,大型歌劇《特洛伊人》、《比雅特麗斯與本奈狄克特》等。

李斯特、瓦格納

李斯特和瓦格納雖然和門德爾鬆、舒曼、肖邦、柏遼茲一樣出生於1803—1813年間,但在創作上走了更加漫長的路,並且更多體現了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風格。

李斯特

李斯特(FranzList,1811—1886)出生在匈牙利距維也納僅30英裏的雷丁。他是一位風雲歐洲的大鋼琴家,他的鋼琴演奏令人難以置信,連專業音樂家如勃拉姆斯、肖邦、舒曼等人都為之打動。

1823—1835年李斯特寓居巴黎,成為知名鋼琴家,並博采當地諸家之長,包括肖邦、柏遼茲和帕格尼尼等人。1835年與達古伯爵夫人(即後來的小說家丹尼爾·斯特恩)私奔至瑞士;1837年他們的次女科西瑪在科莫出世,33歲成為瓦格納的第二個妻子。在巴黎寓居期間,李斯特創作的鋼琴曲為數很多,包括《旅遊歲月》第一、二部分和根據帕格尼尼隨想曲而寫的練習曲。

1838—1847年,他在歐洲各地舉行音樂會,成為公認的一代巨匠,受到人們的讚揚,其狂熱程度今天隻有普普音樂演出隊才能望其項背。1847年李斯特在基輔與卡羅琳·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邂逅。這是一位俄國大地主的妻子,對李斯特一見鍾情;李斯特也為她暫時放棄以鋼琴大師身份到各地旅行演出的生活,寧願接受一個比較安定的工作。他在魏瑪應聘擔任宮廷指揮與音樂總監後,大力獎掖同行中的進步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就是在魏瑪首演的;由於李斯特的出現,這個城市重新確立了它在歌德時代的偉大文化中心的地位。李斯特本人的音樂創作在此期間也十分繁榮:他的交響詩與匈牙利狂想曲都作於魏瑪。

自1861年起,在一次關於歌劇演出的爭議之後,他遷居羅馬,創作了兩部清唱劇和其他作品,並接受一些次要的聖職,從而可以自稱為修土,但這並未影響他的音樂事業和私人生活。從1869年起直到去世,他奔波於羅馬、布達佩斯和魏瑪之間,晚年收了許多後來成名的音樂家為門生,包括布索尼、濟洛季、羅森塔爾、拉蒙德、紹爾和魏因加特納。他在去拜羅伊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不幸去世,葬於該地。

瓦格納

理查德·瓦格納(RchardWagner,1813—1883)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警察,在瓦格納出生後六個月就去世了,他的繼父和三個姊妹都是演員或歌劇演員,他從小在戲劇界長大。但是不幸的是,當瓦格納六歲的時候,繼父也倜然辭世了。瓦格納基本是自學成才的。他的一生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