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1837—1849)。瓦格納先後在裏加(1837)、巴黎(1839)、德累斯頓(1842)居住。在裏加任劇院音樂指導時,他指揮了大量歌劇(包括莫紮特、貝裏尼、韋伯等人的作品)及管弦樂作品。他受斯朋蒂尼和阿萊維(JacquesFrancoisHalevy,1799—1862)的歌劇的啟發,寫了《黎恩濟》(1840),一舉成名。1842年,他遷居德累斯頓,相繼完成歌劇《唐·豪瑟》(1845)和《羅恩格林》(1848)。這兩部歌劇後來被稱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優秀代表。
流亡和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1849—1861)。1848年起義失敗後,瓦格納遭到通緝。他在李斯特的幫助下,逃離德累斯頓到瑞士蘇黎世開始長達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並寫了幾部重要的理論著作,如《藝術與革命》(1849)、《未來的音樂作品》、兩卷集的《歌劇與戲劇》(1851)等。和另一部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
回國時期。1860年德國大赦後,瓦格納獲準重返德國,寫作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
拜羅伊特時期(1871—1883)。為了按照自己的要求訓練演員,排練和演出合他理想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瓦格納決心建立一所劇院,該劇院建在巴伐利亞的一個小城拜羅伊特。1872年劇院舉行奠基典禮,由瓦格納親自奠基。當這部歌劇分別在德國其他劇院演出時,瓦格納完成了他最後的一部歌劇《帕西發爾》(1882)。1883年他因心髒病去世。
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出生在德國漢堡,父親是一位職業音樂家,在漢堡市管弦樂團任低音提琴師,母親出身於衰落的資產階級家庭。勃拉姆斯主要是靠自學成才的。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室內樂是勃拉姆斯創作成就較高的領域。他的室內樂作品在數量上(共24部)和質量上都十分突出。但是19世紀下半葉,弦樂四重奏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了,而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一般仍然是高度節製的,方法嚴謹,情緒比較憂鬱,如《c小調四重奏》、《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隻有幾首比較輕鬆。
鋼琴四重奏方麵,第一首(g小調,作品25)比較流行,其第二樂章“間奏曲”具有浪漫色彩,終曲樂章采用生動的匈牙利民間風格的回旋曲,體現了匈牙利流亡者音樂對他的影響。
管弦樂方麵,勃拉姆斯的創作比較謹慎,很晚才寫作交響曲,他的《第一交響曲》1876年完成時,他已經43歲。在這之前,他寫過兩首管弦樂小夜曲(D大調,作品11,1858;A大調,作品16,1860)和《海頓主題變奏曲》。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樂中,前兩首富於英雄奮進和田園情趣;後兩首充滿了隱忍的沉重心情。它們都采用了古典交響奏鳴曲套曲的形式,運用了對位和動機發展的手法,而且都沒有標題。
歌曲是勃拉姆斯十分喜歡的領域,他一生出版了31卷歌曲,其中包括196首獨唱、6卷二重唱和5卷四重唱,共260首。另外還改編了許多德國民歌。
勃拉姆斯特別喜歡民歌。他自己的許多歌曲也帶有民歌的風格。例如,《星期日》(作品47,1860)、《搖籃曲》(1868)等等。其和聲清晰,曲調優美。他的歌曲大都曲式簡潔,旋律動聽。其特點是旋律和低音都采用自然調性,而將少量的變化音置於中間聲部。
勃拉姆斯是合唱的大師,他的合唱作品繼承了德國合唱的傳統,包括大型合唱及許多無伴奏的女聲、男聲或混聲合唱。其中如女中音獨唱、男聲合唱與樂隊的《狂想曲》(作品53,1870)、混聲合唱《命運之歌》(作品54,1871)、《哀歌》(作品82,1881)等,均為世界合唱之精品。
馬勒、理查·施特勞斯
馬勒
馬勒(GustaveMahler,1860—1911)是奧地利最後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他出生於奧匈帝國境內波希米亞的一個小鎮上的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出身卑微,經過奮鬥,後來經營了幾家小酒店。全家14個小孩,多數早年夭折,最後剩下六個,馬勒年紀最大。
從1880年二十歲起,馬勒逐漸以指揮為生,先後在歐洲幾個不同城市工作後,於1888年任布達佩斯歌劇院指揮,1897年在皈依天主教後才改變被人歧視的猶太身份,得以擔任維也納宮廷劇院的指揮。1897—1907年,馬勒在維也納的十年,是他藝術事業的黃金時期。此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指揮家。其創作活動可分三個時期,每一時期都創作了三部交響曲。早期作品都是標題音樂,頗受貝多芬、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影響。中期作為維也納歌劇院院長,把樂曲的演奏和表現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期大部分作品均為無標題音樂並反映出壯年的精力旺盛的風格。其不朽之作《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即《千人交響曲》)即在此時期創作。後期始於47歲。在美國出任大都會歌劇院及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但仍每年夏天回奧地利鄉村從事創作,代表作《大地之歌》采用德譯中國偉大詩人李白等古詩作歌詞。現代評論家公認馬勒對音樂的過渡時期有著強大的影響,其作品已經預示了20世紀作曲家所要采用的各種基本方法,如“行進調性”(不在原調上結束),“溶解調性”(不斷使用變化音和不屬於原調的和聲使原調模糊)等。
理查·施特勞斯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Strauss,1864—1949)生於慕尼黑一個樂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4歲時開始彈鋼琴,不滿10歲時就寫出了《節日進行曲》、《木管小夜曲》。1882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1885年,中斷了慕尼黑大學的學習,去邁寧根樂隊擔任著名音樂指揮家馮·彪洛的副指揮,不久接任正指揮。在邁寧根受音樂哲學家裏特的影響,開始研究李斯特、瓦格納的音樂,寫出一係列交響詩和描繪性交響曲,獲得成功。
1900年後他在歌劇方麵獲得成功。施特勞斯的創作重點在交響樂曲和歌劇方麵,他創作了以《麥克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雄的生涯》為代表一係列標題交響詩以及《家庭交響曲》等,這些作品對晚期浪漫派交響曲是極大的豐富。歌劇方麵《莎士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劇《玫瑰騎士》是現在經常上演的曲目。此外藝術歌曲《黃昏之夢》也深受世人喜愛。
施特勞斯漫長的創作生涯中,音樂風格幾度變化,從具有古典傾向的浪漫主義轉向激進的後期浪漫主義,甚至接近表現主義和自然主義(如模仿生活音響的羊叫、鵝叫、驢叫、雷電、風聲、擊劍聲、人的喧嘩聲、廚房器皿碰撞聲等),最後恢複到傳統的浪漫主義風格。他的創作技巧精湛純熟,結構複雜老練,樂隊配器色彩變化豐富細膩,聲樂寫作技巧嫻熟,在其交響音詩和歌劇裏,把後期浪漫主義對文學與音樂的結合的興趣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