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古典時期音樂(1 / 3)

西方音樂史從巴羅克時期到古典時期中間(也就是巴赫的兒子們創作活躍的時期),有一個過渡階段,稱為“準古典時期”,時間大約為1730—1770年左右。

這個時期的音樂總的特點是具有華貴典雅的風格。在法國稱羅可可和華麗風格,在德國為情感風格,在意大利為詼諧風格。這種風格最早始於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旨在建築方麵軟化巴羅克的建築風格,認為後者過於沉重,希望變得更加輕鬆優美,因此,增加了許多裝飾。後來這種建築的傾向影響了詩歌、繪畫和音樂,並傳到德國。

18世紀中晚期,“古典風格”已逐步形成,正歌劇得到了革新,新的喜歌劇題材得到了發展。器樂創作方麵,作曲家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在器樂領域表達自己的理性主義思想。世俗因素加強了,主調節器和聲風格成熟了,交響樂和奏鳴曲體裁也經曆了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這時期器樂創作的風格大多是明朗的、樂觀的,充滿了詩意和溫暖的感情,注重樂思發展的清晰、合乎邏輯以及形式結構的勻稱嚴謹。

18世紀中晚期的音樂特征可以概括為:追求一種國際化的音樂語言,不受民族的限製;其音樂既高雅又有娛樂性,在規範的範圍內富有表現力;追求“自然”的風格(指沒有不必要的複雜技巧),能夠使任何感受正常的聽眾感到愉快。

古典主義時期在歌劇改革和創作上的代表人物是格魯克和莫紮特,器樂創作上最有貢獻的是曼海姆樂派、北德(柏林)樂派,以及三位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

喜歌劇的發展

18世紀湧現出來的歐洲喜歌劇,鮮明地體現了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它們在內容上比正歌劇輕鬆得多,以表現中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為主。劇情常在街道、花園或市場上層開。各國的喜歌劇都有各自的名稱和形式,大多使用本國語言和方言,音樂也采用本民族的音調。

意大利喜歌劇(operabuffa)的主要形式是“幕間劇”。正歌劇第二幕結束時,均演一小段“幕間劇”。第三幕倒數第二場結束時,再演一小段“幕間劇”。這種“幕間劇”即在正歌劇兩幕之間演出的短小喜歌劇,每幕間約演10—15分鍾。一般有兩個角色(通常是青年女子與一個男角)和一個小型室內樂隊。

法國的喜歌劇稱operacomaque。早在17世紀(有說1710年左右)就有一種娛樂表演形式,在集市和戲劇博覽會上演出,以喜劇性的對話。格魯克是譜寫法國喜歌劇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為維也納宮廷創作了許多作品,如《四腳魔鬼》(1756)、《不期而遇》(1764)、《梅蘭島》(1758)等。

英國的喜歌劇是民謠歌劇(balladopera),以《乞丐歌劇》為代表,大都以流行曲調為主,吸收少量眾人熟悉的其他歌劇的詠歎調。這時期英國歌劇的著名作曲家是阿恩(ThomasAugustineArne,1710—1778),他的《托馬斯和薩利》(1762)是第一部在樂隊中用單簧管的英國歌劇。

德國的喜歌劇叫歌唱劇(Singspiel),大約產生於18世紀中葉,最初是滑稽戲加樸素的分節歌式的、旋律性較強的音樂形式。在北德,歌唱劇由柏林樂派的歌曲作家推進發展,其代表作家有希勒(JohannAdamHiller,1728—1804)及貝多芬的老師聶費(Christian

GottlobNeefe,1748—1798)等。德國南方即奧地利的歌唱劇,以維也納為中心。它除受意大利歌劇的影響外,還吸收了當地的巫術、魔術、舞台機械的成分,是模仿意大利正歌劇、意大利喜歌劇及民歌、流行歌曲的混合物,雖有對話對白,但音樂占主導地位。代表作家有迪特斯多夫(CarlDittersvonDittersdorf,1739—1799)等。

奏鳴曲和交響曲的發展

奏鳴曲

在17世紀初,奏鳴曲泛指聲樂曲之外的所有器樂曲,包括器樂的前奏或聲樂曲的器樂間奏,到18世紀逐漸形成為一種體裁。它由不同數日的樂章組成,樂章之間在調性、速度、情緒上形成對比,幾個樂章作為一個整體,彼此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係。奏鳴曲的典型結構形式是奏鳴曲式,“奏鳴曲式”(Sonataform)是一種三部性的曲式結構。通常情況,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采用奏鳴曲式寫成,稱為“奏鳴曲式快板”,其他樂章也有用奏鳴曲式寫作的。

在奏鳴曲發展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有D.斯卡拉蒂、c.P.E.巴赫、D.阿爾貝蒂等作曲家。

D.斯卡拉蒂(D.Scarlatti,1685—1757)是18世紀意大利重要的鍵盤作曲家,他在奏鳴曲創作方麵最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葡萄牙、西班牙宮廷工作期間創作了500多首鍵盤奏鳴曲,顯示出18世紀新的主調音樂風格。他的奏鳴曲都是單樂章的,結構上雖仍采用二部曲式,但已不同於典型的巴羅克二部曲式,而更多地運用帶再現的二部曲式(雖然這時的再現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再現,主部隻是部分出現,副部卻是全部出現)。另外,有些奏鳴曲的第二部分開始處已具有展開性,這樣的結構實際上已是古典奏鳴曲式的萌芽。例如《D大調奏鳴曲》(K119)便是典型的再現二部曲式。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P,EmanuelBach,1714——1788)是J,S.巴赫的次子,1738—1769年在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宮廷裏任羽管鍵琴師,因此有“柏林巴赫”之稱。c.P.E.巴赫、格勞恩(K.Graun,1704——1771)、匡茨(J.Quantz,1697—1773)、本達(F.Benda)和巴赫的長子威廉·弗裏德曼·巴赫(w.FriedemannBach,1710—1784)一起,被稱為“北德樂派”。而c.P.E.巴赫影響最大。他傾向於啟蒙思想和“狂飆運動”所提倡的具有強烈戲劇衝突和細膩的情感風格,創作了不少奏鳴曲形式的鋼琴曲,初步確立了成熟的奏鳴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