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茲
梅西安的學生布萊茲(PierreBoulez,1925—)創作了一些序列作品,如《第二鋼琴奏鳴曲》(1948)和整體序列的作品。但是他對序列主義的運用比較放鬆和自由。如為女低音和六件樂器的《沒有主人的錘子》(1954),將整體序列的方法與對歌詞的敏感的音樂性的處理結合起來,樂隊有些地方具有巴厘島音樂的特點,聲樂部分偶爾有“念唱”的音調,它與器樂謹慎地結合。
電子音樂
20世紀音樂技術上的一個重大革新是電子音樂的產生,即采用電子手段進行創作。
電子音樂大體經曆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用錄音帶操作技術製成的所有音樂作品。法國、德國、美國都有作曲家將自然界的聲音錄製在磁帶上,或用錄音機仿造自然界的聲音,或用幾台錄音機製造各種聲音。它根據音響來源的不同分為具體音樂和電子音樂兩類。
具體音樂的創始人是法國作曲家謝菲爾(1910—1995)。他在40年代末創作的一些作品,是將預先錄好的自然界音響加以編排和拚湊錄製而成的。謝菲爾在他的《複調音樂》一文中稱這種音樂為“具體音樂”,以區別於傳統音樂的抽象符號。第一首具體音樂作品應該是他1948年創作的《火車練習曲》,是將火車的鳴笛聲、車輪滾動聲、噴氣聲等拚接、錄製而成。
電子音樂開始於科隆電台建立的電子音樂實驗室,創建者是艾默特(1897—1972)。德國電子音樂注重實驗,隻使用人為製造的電子音響,拒絕電子音響,並且與序列音樂技法密切相關。代表性的作品是斯托克豪森的《練習曲I》(1953)和《練習曲II》(1954)。
第二階段是50、60年代的電子合成器階段。195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試驗室設計建成馬克二號電子合成器,後贈給哥倫比亞一普林斯頓電子音樂中心。60年代,合成器已在美國務大學得到普及,產生了一批電子音樂的作曲家。
第三階段是計算機音樂階段。60、70年代,電子計算機與電聲鍵盤連接,產生合成的音樂,以後又通過迷迪係統,使作曲家可以自由地決定和控製所有的音樂素材,並直接聽到作品的實際效果。
計算機音樂要求作曲家掌握計算機技術,熟悉其語言,在作曲觀念、思維方式與創作手法上,都有較大的變革和挑戰。西方計算機作曲家有美國的巴比特、博雷茲(BenjaminBoretz,1934—)、蘭德爾(JamesRandall,1929—),法國的裏塞特(Jean—ClaudeRisset,1928—)等。
偶然音樂、簡約音樂和新浪漫主義
偶然音樂
與十二音體係、序列主義、整體序列的那種嚴格控製和精密計算的創作方法相反,偶然音樂在創作上主張給人以最大的自由。正如偶然音樂的代表凱奇所說,他寫這種音樂的目的是“其進程完全不受任何個人的口味及記憶的約束,也不受藝術文獻和傳統的影響”。
偶然音樂的創作實際上是對音樂的形式與過程的實驗。在否定傳統音樂中主題的發展、曲式結構的運用和創作感情的抒發等因素之後,把音樂當作一氣嗬成的行為過程。
凱奇的偶然音樂的典型例子如鋼琴曲《變的音樂》(1951,用《易經》中的圖像和三個骰子決定音高、長短和音色)、《4’33”》(1952,可用任何樂器及組合演出。首演由鋼琴家坐到琴邊四分鍾零三十三秒沒有彈奏一個音,然後起身謝幕。其音樂就是這4’33期間劇場內外傳來的各種聲音”)、《想象風景之四》(1951)等。
偶然音樂在音樂觀念上有一定的探索意義,其創作手法得到廣泛運用。除了美國一批凱奇的學生外,歐洲的斯托克豪森、布列茲、亨策(HansWernerHenze,1926—)、魯托斯拉夫斯基(WitoldLutoslawski,1913—)等人也采用。
簡約音樂
簡約音樂產生於60年代,它是對複雜的序列主義和極端自由的偶然音樂的反叛,它在旋律、節奏、和聲、配器各個方麵都極為節儉,用短小的旋律不斷重複,其調性清楚,而且保持平穩的律動。重複之中,在和聲、配器、節奏上作些細微的變化。這種音樂的代表人物如美國作曲家拉蒙特·楊(LaMonteYoung,1935—)、賴利(TerryRiley,1935—)、格拉斯(PhilipGlass,1937—)、賴克(SteveReich,1936—)等。他們追求音樂形式的簡樸、明晰、通俗易懂,讓音樂重新獲得廣大的聽眾。
代表作如賴利的《C調》(1964)(參見譜例12),賴克的《為十八位音樂家的作品》(1976),格拉斯的《五度的音樂》(1969)、《愛因斯坦在海灘上》(1976)和歌劇《薩恰格拉哈》(1980),以及亞當斯(JohnAdams,1947—)的歌劇《尼克鬆在中國》(1987)。
許多簡約音樂作品與電聲技術結合,更多地回歸到調性音樂和傳統的和聲上來。
新浪漫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許多作曲家是先受過十二音音樂、序列主義、電子音樂技術的訓練,爾後又進行了調性音樂的寫作,並形成了一股潮流,稱“新浪漫主義”。這些作曲家有時引用前人(如19世紀)作品的片斷,並將現代技法與傳統的表情意義結合進行創作。代表作曲家和作品,如貝裏奧的《交響曲》(1968,引用馬勒),美國作曲家羅克伯格(GeorgeRochberg,1978—)的室內樂《死去的與現實的對比》(1965)、樂隊作品《魔術劇院的音樂》(1965,引用了莫紮特、貝多芬、馬勒、威伯恩、瓦萊斯、施托克豪森及自己的音樂)、羽管鍵琴或鋼琴幻想曲《根據巴赫》(1966,采用巴羅克風格和巴赫的鍵盤帕蒂塔第6首BWV830素材),基爾赫納(LeonKirchner,1919—)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953),特裏狄奇(DavidDelTredici,1937—)的清唱劇《最後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76,通過音樂和朗誦表現著名童話《艾麗斯漫遊奇境記》的情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