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音樂及其代表作曲家
20世紀的作曲家比以往任何時候的作曲家使用的音響都要豐富和多樣。他們打破了傳統的樂音與噪音的觀念,又打破了傳統演奏和演唱方法的局限,加上現代的科技手段,從多方麵探索了新的音色。比如演唱者尖叫、耳語、哭笑、咳嗽、噓噓、用舌頭作出噴噴聲等,又如弦樂用弓杆敲擊琴弦、在琴馬上演奏、用手拍打樂器;管樂邊哼邊吹、打嘟嚕、拍打樂器;長笛手隻吹琴鍵;鋼琴不彈奏而把手伸到琴裏麵撥琴弦,或預先在琴弦之間塞東西再彈奏;打擊樂用玻璃、金屬、木頭或布料做槌子,有時敲打不尋常的位置,或使用非西方的打擊樂器等等。
尋求新音色的作曲家,20世紀上半葉以瓦萊斯、梅西安、威伯恩等為代表,其中瓦萊斯的一生都在為解放聲音和音響,以及尋找新的聲源而奮鬥。
瓦萊斯
瓦萊斯(EdgardVarese,1883—1965)是美籍法國作曲家。他出生於巴黎一個工程師的家庭,從小對特殊的音響感興趣。他一向把音樂當作一門科學,曾明確地稱音樂為“藝術科學”。1918—1934年間,他運用了大量有音高和無音高的打擊樂器(包括中國和東方各國各類打擊樂器)進行創作,有時加上汽笛、警報器等,創作了一些具體音樂。如管弦樂《美國》(1918—1921,1926修訂),為木管、銅管、打擊樂寫的《超光譜》(又譯《雙棱體》,1923)和打擊樂作品《電離》(1931)等。其中《超光譜》除用汽笛外,用了噪音樂器模仿獅子的吼叫聲,造成特殊的音響效果,而《電離》這首僅5分鍾的作品,除有兩個警報器、一架鋼琴外,主要由13位打擊樂手演奏35件打擊樂器。
諾諾
作曲家諾諾(LuigiNono,1924—)出生於意大利一個藝術家的家庭,祖父是畫家、父親是雕塑家。1941年入威尼斯音樂學院跟馬利皮耶羅(Maiipeiro,1882—1973)學作曲,接觸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和第二維也納樂派勳伯格、威伯恩、伯格的音樂。在帕杜瓦大學攻讀法律畢業以後,又返回來學音樂。他先後跟意大利的作曲家馬代爾納(Maderna,1920—1973)和德國指揮家舍爾興(HermannScherchen,1891—1966)學習。他的作品《卡農變奏曲》1950年由舍爾興在達姆施達特指揮後,便確立了他作為現代音樂新人的地位。1955年,他與勳伯格的女兒結婚。1956年他的合唱與樂隊作品《被打斷的歌》在科隆首演成功,使他在國際上成名。從50年代中期,他開始在米蘭接觸電子音樂,其創作從以前的多調性、無調性、序列主義和點描等轉向電子音樂和尋求新的音響和音色。他長期在達姆施達特國際新音樂夏令講習班教學,並在世界各地講學和創作。
希納克斯
希納克斯(IanmsXenakis,1922—)是出生在羅馬尼亞的法籍希臘人。他十歲搬回希臘,後來畢業於雅典綜合技術學校,獲得工程師學位。
70年代後,希納克斯和許多作曲家一樣,創作上轉向小型作品。他是善於思考的人,寫過大量有理論水平的文章,其中包括上述1955年在舍爾興的幫助下出版的著名的《序列音樂的危機》和《音樂形式》(1963)。
希納克斯的嚴格控製方法,與約翰·凱奇的最大的自由及其偶然音樂正相反,他更多是要求作曲家或演奏家進行選擇“choice”,而不是偶然“chance”。他的音響探索對一批作曲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影響最大的是潘德利斯基。
魯托斯拉夫斯基
魯托斯拉夫斯基(WitoldLutoslaswski,1913—)在電影和音樂領域裏始終未停止過現代技法的探索。他從華沙音樂學院學習之後,專門從事音樂創作。早期的作品在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影響下,吸收和采用民間音樂,比如他的《第一交響曲》(1947)、《弦樂序曲》(1949)、《樂隊協奏曲》(1954)等,都大量采用了民間音樂素材。但是,從他為紀念巴托克創作的《喪禮音樂》(1958)和《威尼斯運動會》(1961)之後,他的音樂風格發生了轉變。由於他在國內外的影響,使他成了“華沙之秋”國際現代音樂活動的重要人物。
彭德霄茨基
比魯托斯拉夫斯基年輕一代的波蘭現代作曲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彭德雷茨基(Penderecki,1933—)。他畢業於克拉科夫音樂學院,留在本校教學。早期創作受德彪西和席曼諾夫斯基的影響較深。他創作的合唱與室內樂隊的《大衛的詩篇》(1958)使他成名。以後在創作中探索各種新的音樂和音響。
他探索過表現某種語言特性的技法,如作品《詩節》(1959,為女高音,敘述者、10件樂器);探索空間的技法,如作品《時間和沉默的尺度》(1960,為合唱與室內合唱隊);探索用統計學譜寫音樂音響的方法,如作品《廣島受難者挽歌》(1960,為52件弦樂);也探索過為樂隊寫作的新方法,如《聲音的性質》1,2(1966,1971);為聲樂創作的新方法,如《聖母悼歌》(1962,三個合唱隊)等等。
彭德雷茨基的《廣島受難者挽歌》、《多種變型》(52件樂器)、《卡農》(1963,52件樂器加磁帶)這三首大型弦樂作品,探索了弦樂的特殊演奏效果,包括樂器法和樂譜上的統計學的效果,為每一件樂器分別寫了樂譜,並使用於新的樂譜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