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普雷約卡伊率團進駐了普羅旺斯地區的艾克斯,因為該團被命名為當地國立舞蹈中心的常駐舞團。1998年,他因成就卓越而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榮譽騎士勳章。
拉菲諾舞蹈團
弗朗索瓦·拉菲諾1953年出生於法國,他的名字在法國和歐洲相當響亮,而他的當代舞蹈團則因演出他那些頗有創意的當代舞而聞名遐邇。舞團的前身為巴洛高舞蹈團,1990年建團,同年便來華進行過令人難忘的公演,並經常出現在各大國際舞台上,素以其大膽的創意和精湛的舞藝贏得各國權威評論界和喜新厭舊的觀眾們的青睞。和其他許多現代芭蕾舞團一樣,該團問世之初就立誌融古典芭蕾的傳統與現代舞的精華於一體。但在生存的重壓之下,它已用更快的步伐,將審美趣味和演出風格向“當代”轉移,以便在更大程度上貼近我們這個時代,免遭被時代無情淘汰的命運。
《永別》是一出探討生死觀的現代派中型舞劇,拉菲諾通過創作這部作品,不僅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脫,並向摯愛的友人隆重告別,而且深化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多段不同規模的舞蹈,舞劇表現了人類在茫茫的夜色中,憑借著各自不同的感覺和膽識,摸索著屬於自己的路徑,尋找著人生的終極意義。舞者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和鬆弛自如的動感完美合一,為作品創造出一種奇妙的反差,而如果按照傳統的舞蹈定式和發展慣性,這種高強度的投入勢必會導致身心同步的緊張。手臂的作用常常變以往的隨動為此刻的主動,有時甚至成為整個肢體動作的推動力。在頗為講究的燈光效果之下,舞台空間時而由一塊黑影切分成左右兩邊,時而又有幾支手臂和幾個腦袋先後分離地從側幕條伸出並疊置,令人聯想到生與死的來去無常,以及其間的必然與偶然性聯係。在伴唱的歌聲中,舞者們經常按照輪唱式的舞台調度,營造出此起彼伏的動態形象。拉菲諾敏銳的音樂感覺和豐富的動作想象令人歎服。
加洛塔及其舞蹈團
讓一克勞德·加洛塔,這個名字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當代舞壇上,可謂如雷貫耳!《馬可·波羅的眼淚》這部由加洛塔編導的當代舞劇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轟動了第九屆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
讓一克勞德·加洛塔1950年出生於法國的格勒諾布爾。他的舞蹈背景本是古典芭蕾和踢踏舞,但真正使他挖掘出自己創造潛能的,卻是那靈活機動且因人而宜的現代舞!他嚐試將各門類藝術融為一體的實驗性編舞和演出,並活躍在各種非傳統的表演空間中,比如遭廢棄的教室、好友們的居室,甚至是街頭巷尾。他曾前往紐約,在美國現代舞大師默斯·堪寧漢和現代戲劇大師鮑伯·威爾遜的門下深造,並在美國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大潮中如魚得水。
加洛塔曆年來的重量級作品有《尤裏西斯》、《母親》、《羅米歐與朱麗葉的傳說》等,以及為巴黎和裏昂兩大歌劇院芭蕾舞團創作的《尤裏西斯的變奏》、《舞者的孤獨》和《吸血驚魂》;這些作品深受業內外人士的好評,並為他贏得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文學勳章、國家舞蹈大獎等等殊榮,以及率團赴23個國家巡演,並屢屢獲獎。
加洛塔的最新作品是部當代舞劇,名為《馬可·波羅的眼淚》,它的靈感來自那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行記》及其問世過程,能在“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上備受青睞,主要因為它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手法上,都足以給那些熱衷於新事物的人們以全新的感受和思考。加洛塔在舞劇的結構上以倒敘性的回憶為主線,以意識流的方式為手段;在風格上選擇了一條介乎於詠歎調抒情和宣敘調敘事之間的路線;在地點上選擇了《馬可·波羅行記》誕生的監獄、意識流中的海港、魚市、婚禮、節日;在時間上則選擇了馬可·波羅入獄期間、口述成書的過程之中和出獄之後。但最大貢獻卻在於毫不妥協地打破了我們所熟悉的西方傳統芭蕾舞劇那種雖聲勢浩大、富麗堂皇,卻遠離舞蹈動作詩意本體的敘述模式,而以樸素無華的動作風格和融會古今的當代風格,去著重傳達馬可·波羅浪漫的內心感受和坎坷的人生曆程,令觀眾提綱挈領地悟到了700多年前的曆史氛圍、馬可·波羅的遠征壯舉、舞蹈自身的詩意本質,以及一種以“舞”為本,目前正風行歐洲的當代舞劇新模式。
法國舞蹈節、藝術節和大型舞蹈活動
蒙彼利埃國際舞蹈節
法國最南端的地中海海濱,有座千年古城蒙彼利埃,因成功舉辦了21屆國際舞蹈節而蜚聲世界,成為能以法國乃至歐洲當代舞中心的身份,與富麗堂皇的傳統芭蕾搖籃——巴黎相映成輝,甚至並駕齊驅,成為法國當代文化的一大景觀、法國各級政府的重點資助對象。這不能不算是法國當代文化中的又一奇跡。
在這個當代舞的中心城市,首先有設備齊全的蒙彼利埃國立舞蹈中心、古典氣氛濃鬱的喜歌劇院、現代風格卓著的伯遼茲歌劇院、碩大的頂點圓形劇場、於敘琳修道院的露天劇場和巴古埃小劇場、巴拉蓋葡萄園露天劇場、泰拉爾酒庫劇場等等。這些表演空間為這個當代舞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980年,年輕氣盛的蒙彼利埃編舞家多米尼克·巴古埃出任了蒙市國立舞蹈中心的主任。翌年,他向市政府提交了為當地創辦一個國際舞蹈節的計劃,並立即得到教授出身並至今不脫離課堂的市長喬治·弗雷奇的首肯。並拿出大筆經費,當年便開辦了這個國際舞蹈節。經過21年的持續努力,並以每年遞增的經費,從而將蒙彼利埃一步一個腳印地托舉到“歐洲當代舞蹈之都”的顯赫地位之上。
1983年,巴古埃明智地放權,將舞蹈節主席的要職,交給從一開始創辦舞蹈中心和舞蹈節便與自己親密合作的藝術行政管理家讓—保羅·蒙塔納裏,以便集中精力從事創作,並保證舞蹈節得到健康發展。果不其然,在蒙塔納裏的領導下,舞蹈節16年來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舞蹈名家前來演出,而在藝術創作上,蒙塔納裏則始終堅持了對藝術家們的充分尊重,決不插足他們的創作觀念、方法和過程,使舞蹈節逐漸成為世界性當代舞的前沿。
自創辦至1998年,蒙彼利埃國際舞蹈節18年來總共邀請了50個外國當代舞蹈團和86個國內當代舞蹈團、25個外國芭蕾舞團和73個國家的傳統或通俗的歌舞團、14個國內外音樂團體前去公演,並舉辦了139個圖片展覽、8次專題展覽、406次電影和錄像展映、38次討論會和辯論會,可謂成績斐然。尤其通過這些係統的演出活動,舞蹈節用了18年的時間,向本地的觀眾和舞蹈界陸續介紹了20世紀最偉大的舞蹈家和舞蹈團。
此外,舞蹈節期間還舉辦各種舞蹈訓練課程、研討會、舞者團圓會,以刺激創作者們的靈感,增加蒙彼利埃的藝術氣氛。舞蹈節結束之後,包括蒙塔納裏主席在內的全體工作人員還受蒙彼利埃政府的委托,負責策劃組織其他的演出活動,以保證當地居民能夠常年得到豐富多彩的舞蹈節目。因此,本來一年一度的舞蹈節發展成了常年運轉的舞蹈機構。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
在世界舞蹈及其國際交流史冊上,始自上世紀80年代,作為法國乃至歐洲最早向中國和東方學習絲綢製造的城市——裏昂,書寫下一頁轟轟烈烈的篇章。1984年,“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由裏昂舞蹈宮主任居伊·達爾梅創辦。從一開始,它便得到了裏昂市、羅納-阿爾卑斯大區和法國中央文化與交流部等各級政府的鼎力相助,截至2002年,該舞蹈節成功舉辦至第10屆,並由此成為裏昂市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而其參演節目風格的多樣性、參演舞蹈團組的數量、國際覆蓋麵、演出及觀摩人次及在法國內、外的影響等指標,也大幅度攀升。
從第二屆“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開始,這個國際舞蹈雙年節開始走上了一個係統化的發展道路,基本上每屆均選定一個不同的主題,從《德國表現主義舞蹈及其影響》、《法國舞蹈400年》、《美國故事》、《西班牙激情》、《非洲媽媽》,到《巴西色彩》、《地中海熱風》、《絲綢之路》,如今該節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舞蹈盛會,也使裏昂市民同各國人民的友誼更加深厚;尤其2000年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第九屆“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把以中國為主的亞洲舞蹈,全麵引入裏昂人的文化生活。
2000年為第九屆,主題是《絲綢之路》,31個團體及2位獨舞表演家分別選自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北,其他亞洲國家的韓國、日本、泰國、印度、蒙古、克羅地亞、敘利亞、伊拉克,非洲的阿爾及利亞,歐洲的烏茲別克斯坦、荷蘭和法國等等,本次觀眾總人次是79060,不算展覽、太極課程和其他示範報告的觀眾和參與者,其中購票的觀眾多達71531,比上一屆多出11%,贈票人次為7529,劇場上座率平均數為90%;此外,狂歡大遊行的觀眾多達20萬,而法國國家電視3台的現場轉播則吸引了另外15萬觀眾,總計35萬觀眾。與此同時,舞蹈節還邀請了249位海內外記者,其中包括96位外國記者,並有海內外19個電視頻道作了不同程度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