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法國舞蹈(3 / 3)

2002年第十屆“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主題是《拉美土地》,使那些無法前往拉美采風的觀眾,有機會在短暫的時空中飽覽拉美舞蹈的多姿多彩。在36個舞團參與演出。

在民間舞方麵,最古樸且難得一見的是秘魯的“剪刀舞團”。剪刀舞是印第安人支係印加人的土特產,最初是用兩塊河石相擊為節,後改為剪刀,主題是控訴西班牙入侵者屠殺秘魯百姓的暴行。阿根廷的“動感探戈舞團”的團長是著名拉美現代舞大師安娜·瑪利亞·斯泰克曼,她曾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探戈》編舞,而這台晚會更是高潮迭起,其三段式結構引人入勝。在經典現代舞中,隻有一台《向霍塞·林蒙致敬》,但其意義頗為重大。在表現觀念性的現、當代舞方麵,衝擊力最強的公推法國大編導馬吉·馬蘭創作的《掌聲不能當飯吃》。這個標題在表達作者嚴肅態度之餘,打破了主題先行的傳統定式。在純動作的探索方麵,數巴西的“誇薩”舞團令人興味盎然。作為“巴西目前最具創意的舞團之一”,該團獨樹一幟的舞風,來自其編導恩裏克·羅德瓦略多元的生活趣味、龐雜的知識積累及其本人的幽默樂天和融會貫通。

36台演出中,使人心靈震顫的無疑是來自哥倫比亞的殘疾青少年團體“身體學院實驗舞團”。該舞團成員大多來自因內戰流離失所的家庭,加勒比海人天生的節奏感使他們借助現代舞,成為活躍於國際舞壇的幸運兒。

其他舞蹈節和大型舞蹈活動

除了蒙彼利埃國際舞蹈節和裏昂國際舞蹈雙年節之外,法國各級政府對舞蹈的大力支持,還表現在對其他許多國際或全國舞蹈節、藝術節舞蹈項目的巨額資助上。其中,比較重要的還有瓦爾德馬恩全國雙年舞蹈節、埃克斯舞蹈藝術節、阿維農國際藝術節、夏托瓦隆藝術節、阿爾藝術節等等。這些舞蹈及藝術節的舉辦,不僅為法國舞蹈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多維文化的營養素,不僅向全世界介紹了法國各種風格流派的舞蹈藝術,而且活躍了法國的舞蹈及文化市場,豐富了法國民眾的文化生活氛圍。

與此同時,法國還經常舉辦一些類似舞蹈節的大型活動,其規模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有時可同時舉辦40多項活動,內容包括舞蹈新作發表會、專業及業餘舞蹈演出、群眾自娛性舞蹈、舞蹈電視片播映等等;有的舞蹈活動則可以是同一時間在不同城市舉辦的萬眾舞蹈聯歡活動,而且常常是通宵達旦的。

法國各類舞蹈比賽

法國的舞蹈可謂五花八門,花樣繁多,既有國際性的,也有全國性的;既有綜合性的,也有單項的。

國際性的舞蹈賽事包括巴黎國際舞蹈大賽、巴尼奧萊國際舞蹈比賽、烏爾加特國際古典舞比賽、古爾貝爾丹國際舞蹈比賽、“卡博獎”國際古典舞比賽、巴黎“金鞋獎”國際舞蹈比賽等等,真是讓人舉不勝舉。

全國性的舞蹈比賽通常是每兩年一屆,比如麵向業餘舞蹈愛好者,年齡在15至21歲之間的奧約那克思舞蹈比賽、限於少年選手的瑪裏尼爾恩少年古典舞比賽、著重於舞台藝術的法國舞台藝術舞蹈比賽、隻限於交誼舞和拉丁舞的圖盧茲舞蹈比賽、綜合性的佛奧裏尼獎舞蹈比賽、奧爾良舞蹈比賽、維鬆拉羅曼舞蹈比賽等等,簡直令人眼花繚亂。

在各國際大賽中,數巴黎國際舞蹈比賽的規模和影響最大。它是國際上最重大的舞蹈比賽之一。創辦於1984年,是既有現代舞又有古典舞的比賽。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大多安排在11月的下旬,是巴黎國際舞蹈節的組成部分。大賽直接得到法國外交部、文化部、旅遊部門的讚助和支持,評委則是活躍在國際舞壇上的各國表演家、編導家。整個比賽分古典舞和當代舞兩大類,各設大獎一名,雙人舞和男女獨舞各設一、二等獎及若幹單項獎。

巴尼奧萊國際舞蹈比賽由雅克·夏朗於1968年創建,也是每兩年舉辦一次,對參賽選手的要求高於巴黎比賽——必須是自編自演的。法國政府給獲獎者頒發文化部獎。香港青年編導家伍宇烈1998年曾以男子群舞《男生》獲得這個比賽的創作大獎。

烏爾加特國際古典舞比賽由法國舞蹈藝術發展協會主辦,選手分少年、青年和成年三個組別比賽。選手和評委大多來自歐洲鄰國,因此規模較小。中國曾於1988年派八名選手參賽,結果囊括了全部一等獎。

第戎國際民間藝術節是法國眾多民間藝術節中惟一舉辦歌舞比賽者,評委會的結構可謂別具特色,代表著廣泛的群眾性和國際性,包括法國的藝術家、記者、教師、文化工作者,以及外國駐法文化官員、記者和各藝術團的負責人,每屆比賽評選出金獎兩個、銀獎和銅獎各三個。

法國舞蹈的教育

法國的文化藝術氛圍濃厚,不論是美術繪畫還是舞蹈戲劇,法國都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法國實行全民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保障製度,並為所有適齡青年提供免費高等教育,包括來法國求學的外國留學生。法國全國有音樂舞蹈美術和建築設計專科學校數千所。其中,國立音樂舞蹈美術專科學校有幾百所,統歸法國文化與信息傳播部管理。國立藝術院校的辦學經費由國家撥給,學生隻交付200—400歐/年的注冊費。國立音樂舞蹈學院招收16歲以上的青年入學,學曆為演奏證書、高級演奏證書、音樂或舞蹈教師資格等。法國在管弦樂、鋼琴、現代舞教學方麵傑出成就為世界矚目。

在法國各國立音樂舞蹈學院及國立音樂舞蹈專業學校,均可接受舞蹈專業教育。初級班招收年滿六歲,必要時可降至四歲,通過體能測驗及健康檢查的兒童。近年來有的音樂舞蹈學校設立現代舞課程有增多的趨勢。學生可以接受一般的普通科教育,並於高中的最後階段接受特殊課程,以通過高中會考技術類別組之舞蹈科目。此外,根據法令,對以教學為目的所開設的舞蹈教室尚須製定管理細則;具核頒發國家文憑的舞蹈學校須經過文化部授權的國家文憑委員會審核。

巴黎舞蹈音樂教師學苑(IFEDEMPARIS),裏昂舞蹈音樂教師訓練中心(CEFEDEMLYON),波爾多舞蹈音樂教師學苑(CAFEDEMORDEAUX)等三所學校最先獲得文化部認可,課程以訓練具舞蹈教師國家文憑資格的職業舞者為目的。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是西方舞蹈史上曆史最長的教育機構。學校每年招收8至11歲半的孩子,男孩子可延長到13歲,10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從每年9月至翌年6月參加為期一年的課程,以便決定是否能正式入學。最終錄取與否,主要取決於限定的名額和公平的比賽。對天賦超常和成績突出的學生,一切均可破例,如現在的女台柱伊麗莎白·普拉特爾和伊莎貝爾·蓋蘭都是16歲時被錄取的,而且參賽前還並非本校的學生,而是在其他舞校接受的嚴格訓練,並且先後在入學比賽上獲得一等獎,因此,她們一入學,便插班上了六年級。一旦被錄取,學生的學習為免費,但食宿需自理,外省或外國的學生需要在巴黎城區找一位監護人。每年的招生名額中,可招收5%的外國優秀學生。

這所芭蕾舞校的學製為六年、男女分班上課。學習的難度循序漸進:新生主要集中精力形成規格的身體位置,女生到五年級時才上腳尖課,六年級時要求表演能夠表演經典劇目中的變奏。自從該校遷入新校址以來,每天上午均用來接受普通中學的學科課程,最終需要拿到普通中學畢業的會考證書,或至少拿到普通中學畢業的文憑,才能有資格進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作專業演員。下午是舞蹈專業的術科課程和相關課程,內容包括民間舞和性格舞、現代舞、爵士舞、啞劇、音樂和舞蹈史等等。每年年底,學生需要參加考試,以決定升級、留級或離校。高班學生需參加一次校內比賽,然後根據名額進入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作群舞演員,而未能錄取者則持畢業文憑離校,但通常有了這張文憑,均能加入其他舞團。

高水平的教學和豐富多彩的劇目使得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的師生們先後多次赴日本的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美國的紐約等東西方大都市公演。在號稱“芭蕾的奧林匹克”的保加利亞瓦爾納國際芭蕾大賽上,該校的學生們自1976年到1992年,先後獲得8塊金牌和4塊銀牌,創造了世界各大舞蹈學校之冠,其中的帕特裏克·迪篷(1976年金牌得主)、希爾維·吉揚(1983年金牌得主),畢業後不僅成為巴黎歌劇院的台柱演員,更成為享譽世界芭壇頂尖級稱譽的青年表演家。

除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之外,法國還有其他幾所比較著名的舞蹈高等學校——馬賽國立舞蹈高等學校、戛納羅塞拉·伊格托韋舞蹈高學校、國立安日現代舞中心、國立墨魯斯國舞蹈中心和坎城高等舞蹈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