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夾子》
在西方芭蕾舞台上,古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素有“聖誕芭蕾”之美譽,因而,一百多年來,它常演不衰,甚至越演越旺——每年歲末,當聖誕節來臨之際,西方各國的芭蕾舞團無論大小,都必演無疑。
1892年12月18日,《胡桃夾子》首演於馬林斯基劇院,劇作家是佩蒂帕,作曲家是柴科夫斯基,而編導家則是“俄國芭蕾之父”——列夫·伊凡諾夫。這種黃金搭檔導致了這部舞劇的經久不衰,並在一個多世紀的曆程中孕育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
《胡桃夾子》主要說的是聖誕節前夜,克拉拉的教父送給他一件希奇古怪,卻令她愛不釋手的禮物——胡桃夾子,一個可用來夾碎胡桃的玩具兵,夜深了,克拉拉進入了夢鄉。睡夢中,一幕幕神奇而又美妙的景色出現了……
《羅米歐與朱麗葉》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寶庫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羅米歐與朱麗葉》這部人間悲劇了。自1785年至今,它當然地吸引了歐美各國的編舞家,並且催生出20多個風格迥異的版本來,其中由蘇聯編導大師利奧尼德·拉夫羅夫斯基編導,加琳娜·烏蘭諾娃和康斯坦丁·謝爾蓋耶夫1940年1月11日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大劇院首演的版本頗為傳神。
這個故事主要說的是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大家族間素有積怨,不料蒙家的公子羅米歐與凱家的千金朱麗葉卻因一見鍾情而結下百年之好。但苦於兩個家族間積怨過深,兩位年輕人雖經百般努力,卻依然無法衝破重重阻礙,公開結為伉儷,隻好去冥界再結連理。在鮮血與生命的代價麵前,兩大家族終於握手言和。
《斯巴達克》
芭蕾舞劇《斯巴達克》1954年由前蘇聯著名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圖良作曲,1956、1958和1968年分別由編導大師利奧尼德·雅格布鬆、伊戈爾·莫伊塞耶夫和尤裏·格裏戈洛維奇分別搬上了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這兩個大舞台。不過,惟有格裏戈洛維奇的版本壽命最長,並有澳大利亞等國的芭蕾舞團複排上演,而舞劇的音樂和格氏的這個版本還雙雙獲得了“列寧獎金”等殊榮。
舞劇題材選自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長篇曆史小說;劇情發生在公元前73年古羅馬帝國的衰敗期,這是一個真實而慘烈的悲劇故事:眾多的色雷斯奴隸為滿足貴族們的血腥嗜好而紛紛喪命於角鬥場上;為根除各種非人待遇,重新獲得人身自由,他們在奴隸領袖斯巴達克的身先士卒下浴血奮戰,同以克拉蘇為首的羅馬軍團,展開了這場聲勢浩大、氣壯山河的正義戰爭。盡管最後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他們為自由而戰的精神卻永垂千古,為後人所銘記,所傳頌,所欽佩,所感動……
《仙女們》
早在1907年,當米哈伊·福金還隻是聖彼得堡的一位年輕舞者、編導和教員時,便根據19世紀波蘭作曲家弗雷德裏克·肖邦的八首樂曲創作了這組舞蹈,並冠之以《肖邦組曲》的標題。在其中的一段《華爾茲》中,安娜·巴甫洛娃曾身著一件半透明的白色過膝紗裙翩翩起舞,使人自然聯想起意大利芭蕾巨星瑪麗·塔裏奧妮1832年在浪漫芭蕾處女作《仙女》中所穿的那件白色紗裙。這種聯想促使福金翌年將原有的這個組舞按照“浪漫芭蕾”飄飄欲仙的風格,發展成了如今的這個模樣。不過,《仙女們》的名字則是由俄羅斯著名芭蕾經紀人謝爾蓋·佳吉列夫親自確定的。1909年,《仙女們》由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在巴黎首演後轟動世界,並作為“第一出無情節的芭蕾”,被史學家們譽為“現代芭蕾的處女作”,它的編導家福金正是因此而獲得了“現代芭蕾之父”桂冠的。90年來,《仙女們》一直活躍在各國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中,並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在國內舞台上卻不多見,因為它難度極大:不講故事,隻憑音樂,去指揮大段的舞蹈,去捕捉朦朧的詩意。
《天鵝之死》
這個作品首先得益於法國作曲家聖一桑的名曲《天鵝》提供的靈感:兩架鋼琴(或鋼琴伴奏的大提琴)緩緩流出的起伏音型,激蕩起湖水的陣陣漣漪;令人如癡如醉的優美旋律,獨自品味著天鵝那潔白無瑕的高貴……,編導家是“現代芭蕾之父”米哈伊·福金,而原版演員則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芭蕾女演員”安娜·巴甫洛娃。
俄羅斯現代舞的現狀
自從“現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鄧肯在1904、1905和1913年三次在俄國進行巡回演出後,俄國的整個舞蹈界為之沸騰,尤其是莫斯科的亞曆山大·戈爾斯基、聖彼得堡的米哈伊·槽金等渴求進取的編舞家,更是深受她的鼓舞。此外,瑞士音樂家和韻律舞蹈操的發明者雅克·達爾克羅茲也對這個國家的舞蹈發生過積極的影響。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後,鄧肯於1921年在莫斯科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學校。在她的影響下,莫斯科冒出了一大批尋找表現新方式的舞蹈工作室。其中有些工作室竭力去將古典芭蕾技術和現代舞技術融為一體,而另外一些工作室則用音樂、節奏和動作進行綜合實驗。
1927年,蘇聯政府頒布了一道命令,禁止現代舞領域中的任何實驗,以鼓勵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創作。因此,所有這些工作室都被迫關閉了。
70年代後半葉,地下舞蹈同地下話劇、地下繪畫一道應運而生,保護傘則是一些業餘的舞蹈團體,這些團體由於對廣大民眾具有美育意義,而得到政府的公開支持。到了80年代初,當俄國進入改革時期之後,這些工作室在海參崴、新西伯利亞、彼爾姆等地得到迅猛發展,由此脫穎而出了一些正式的現代舞蹈團。
1989年,尼古拉·博亞爾契克夫成為第一位前往美國舞蹈節學習現代舞的俄國人。1991年,四位編導家之一的利奧尼德·列別傑夫應邀返回美國舞蹈節,在國際編導家工作坊深造。美國舞蹈節同穆索爾斯基劇院的合作,還包括1990年派著名美國現代舞表演家和教育家、原林蒙舞蹈團女主演貝蒂·瓊斯及其丈夫弗裏茲·魯丁前往聖彼得堡,為這個芭蕾舞團複排林蒙代表作之一的《曾幾何時》,使該團成為第一個上演美國現代舞作品的俄國舞蹈團。
1991年夏天,又有七位俄國舞者前去學習,而來自愛沙托尼亞塔林的舞評家海麗·吉娜斯托則參加了美國舞蹈節上的舞評家寫作班。與此同時,列別傑夫的作品《三首俄羅斯歌曲》在這裏首演。這種親密無間的合作使其翌年在莫斯科舉辦了美國舞蹈節。
此後,許多外國舞蹈團紛紛前去巡回演出,德國舞蹈節在1993年也在俄國舉辦。這些現代舞的演出均引起俄國觀眾的極大興趣。現在,莫斯科、加裏寧格勒、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俄國的城市,已經出現了正規的現代舞學校。
法國現代舞同俄國的交流也逐步開展起來。1998年,具有部分俄國血統的法國現代舞蹈家卡琳娜·薩波塔將自己在俄國合作的葉卡特林堡芭蕾舞團帶回蒙彼利埃國際舞蹈節上展演,引起歐洲觀眾的強烈興趣。
90年代以來,現代舞正在俄國得到新生,但主要任務依然是學習、尋覓新方向、新方法和新的表現手段,尤其是同本民族強大的文化傳統達到水乳交融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