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裏·格裏戈洛維奇是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和首席編導,他1927年生於列寧格勒,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古典舞蹈家,他先後重編或新編了大型芭蕾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斯巴達克》、《天鵝湖》、《伊凡雷帝》、《安加拉》、《羅米歐與朱麗葉》,其中的《斯巴達克》為世界芭蕾舞壇重振雄風,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芭蕾經典舞劇之一,並成為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等不少舞團的重要演出劇目。
妮娜·阿娜妮婭什維麗1964年3月19日出生於前蘇聯的第比利斯,10歲便已獲得花樣滑冰冠軍的殊榮。在家鄉的格魯吉亞舞校啟蒙後不久,考入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學校,於名師娜塔麗婭·佐洛托娃門下深造。自17歲開始,便在短短的六年間,一口氣摘取了四項世界芭蕾頂尖級大賽的桂冠,成為史無前例的“四連冠”得主——先後奪得瓦爾納大賽少年組金獎、莫斯科大賽少年組大獎(高於金獎)和成年組金獎、傑克遜大賽成年組大獎,顯示出令其他選手望塵莫及的實力。
莫斯科音樂劇院芭蕾舞團
莫斯科音樂劇院芭蕾舞團全稱為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涅米羅維奇—丹欽科音樂劇院芭蕾舞團,通常也可簡稱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團。
在藝術總監克裏格和芭團團長兼首席編導家弗拉基米爾·布爾梅斯特的領導下,芭團的全部舞劇均采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傳授並倡導的現實主義的“戲劇真實”原則,因此富於極強的戲劇感染力,而編導力量則以布爾梅斯特為主,並吸收了多位同時代的新人。首部大型舞劇是1933年問世的《情敵》,即新編的《關不住的女兒》,隨後的重要作品則有《吉普賽人》、《聖誕前夜》、《施特勞斯組曲》、《溫莎的風流娘們》、《洛拉》、《天方夜譚》、《狂歡節》、《幸福海岸》、《艾絲美拉達》(即《巴黎聖母院》、《孤獨的白帆》、《熱情奏鳴曲》等等,可為琳琅滿目。
1971年,布爾梅斯特逝世後,芭團團長和首席編導家由阿列克謝·奇奇納澤擔任。1985年奇奇納澤退休後,舞團由德米特裏·勃良采夫接任團長和首席編導家至今。
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團
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團全稱為俄羅斯柴科夫斯基歌劇舞劇院,地處烏拉爾山脈下的音樂古城彼爾姆,毗鄰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這兩座“世界的芭蕾之都”。1925年,這裏開設了第一座芭蕾舞校,第二年則開始演出獨立於歌劇的芭蕾舞劇《吉賽爾》、《葛蓓麗婭》、《紅罌粟花》。1931年,這裏又修建了一座劇院——國立烏拉爾歌劇院。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一流的瓦岡諾娃舞蹈學校和基洛夫芭蕾舞團都從列寧格勒撤退到彼爾姆,烏蘭諾娃、杜金斯卡婭、謝爾蓋耶夫、維切斯洛娃等芭蕾大師都在這裏工作和生活過。3年的時間裏,他們不僅大量演出,培養了成千上萬的普通觀眾,而且開設舞校,訓練出一流水準的專業人才,從而將純正的俄羅斯古典芭蕾牢牢地紮根於此,促成了當地的芭蕾大繁榮。
聖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團
聖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團創建於1992年,是一個官辦的年輕演出團體。創辦者瓦列裏·米哈伊洛夫斯基是經驗豐富的俄羅斯人民演員和功勳藝術家,曾在近乎所有的俄羅斯古典和現代芭蕾劇目中擔任主角,並隨鮑裏斯·艾夫曼現代芭蕾舞劇院在國內外作過廣泛巡演,不僅好評如潮,而且獲獎頗多。創建男子芭蕾舞團的想法是來自於在參加某位芭蕾女明星主演的慶祝活動時的遺憾和思考。他發現,如“揮鞭轉”等許多腳尖上的高難動作,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一般女性的生理特點和體力極限,並由此導致了古典芭蕾技術的停滯不前;而對於男性而言,這些動作則應是比較容易勝任的。就這樣,他在各方麵的支持下,開始了嶄新的創業曆程,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在聖彼得堡男子芭蕾舞團表演的大量古典芭蕾精品中,最令人叫絕的當屬《女子古典四人舞》、《巴黎聖母院》雙人舞、女子獨舞《天鵝之死》和《帕基塔》中的大群舞。男舞者們用過硬自如的腳尖功夫、雍容華貴的女性風采、以假亂真的嫵媚扮相、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征服了所有挑剔成性的各類觀眾。
俄羅斯芭蕾的經典作品
《唐·吉訶德》
最早讓西班牙文學名著《唐·吉訶德》穿上芭蕾舞鞋之人,是奧地利芭蕾大師弗朗茨·希爾韋爾丁,時間是1740年,地點則在維也納。18世紀的法國芭蕾大改革家喬治·諾維爾於1768年也創作過一個版本,音樂是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斯塔澤爾,但至今依然常演不衰的版本則出自“古典芭蕾之父”俄籍法國人馬裏於斯·佩蒂帕之手,作曲家是奧地利作曲家阿洛伊斯·明庫斯,首演時間和地點分別是1869年12月26曰的莫斯科大劇院。
這部芭蕾舞劇取材於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但主要人物已不再是唐·吉訶德,而是小旅館老板的女兒基特麗和理發師巴西裏奧,唐·吉訶德則成了一個純粹的陪襯,同任何一部古典芭蕾舞劇一樣,故事情節總是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終成眷屬—之類的模式,不過是編導家和表演家大舞特舞的借口,或者說,僅是串聯舞蹈珍珠的一根金線。正因為如此,其中的雙人舞常常作為折子戲,拿出來單獨演出,為了給全劇增加些感情的波瀾,編劇必須安排某人從中作梗,而這裏的作梗者便隻能是基特麗的父母了。
《天鵝湖》
這個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曾以動畫片和連環畫的形式,流傳於各國的少年兒童中間。第一個版本的芭蕾舞劇1877年首演於莫斯科,但未能流傳下來。目前流行於世界各地的版本首演於1895年的聖彼得堡。一個世紀以來,《天鵝湖》以其純真的故事、潔白的舞蹈、白色的天鵝裙,更有柴科夫斯基那感人肺腑的音樂,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成為所有古典芭蕾舞劇中最為家喻戶曉的劇目。其中發生在天鵝湖畔、白色的第二、四幕由俄國編導家伊萬諾夫創作,而火紅的第一、三幕則由佩蒂帕編導。
《四小天鵝舞》是《天鵝湖》所有舞段中知名度最高的,其起伏跌宕的呼吸、整齊劃一的動作,融合著天然去雕琢的童趣,是深受各年齡段觀眾歡迎的重要原因。
同在第三幕的幾段性格舞,如西班牙的《鬥牛士舞》、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舞》、匈牙利的《恰爾達什舞》、波蘭的《瑪祖卡舞》,也是頗為熱烈的舞段。
《睡美人》
《睡美人》1890年1月16日首演於俄國的聖彼得堡,為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與法國編導家和“古典芭蕾之父”佩蒂帕攜手創作的第一部古典芭蕾舞劇。其震撼人心的音樂、氣勢恢弘的舞蹈、雍容華貴的服裝(270套)、奢華鋪張的布景,以及壓倒一切的人海戰術(100多人),創造出了空前絕後的劇場舞蹈奇觀,並吸引了各國的舞蹈家和觀眾們,先後以不同的版本登上了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德國、美國和中國的大舞台,無愧於“古典芭蕾的巔峰之作”的盛譽。
在《睡美人》中,第二幕中奧羅拉公主分別與各國王子們跳的《玫瑰慢板》雙人舞,其中兩人雙手脫開的“魚兒潛水”造型則每每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觀眾在觀看這段雙人舞時,可欣賞到男子第一段變奏時空轉720度時的挺拔瀟灑和落地無聲,其關鍵在於旋轉軸與地麵的絕對垂直;第二段連續跳轉動作的大幅度和穩定感;第一段女變奏中上下腳尖的流暢度和渾身上下的協調和細膩,以及加大力度急速旋轉後戛然而止的穩定性;第二段女變奏中腳尖平轉的高速度等等。全身心地沉浸在音樂之中,並嚴格地舞在音樂之中,是對各種舞蹈的苛刻要求。尤其在舞者人數較少的雙人舞中更是如此。這段雙人舞優美和諧,配合默契,雙方的手足與眉目之間始終流動著一種對話般的動感,要求舞者(尤其是女舞者)具有完美的技術、協調的感覺與深厚的修養,因此它一直是各大國際芭蕾比賽上的必選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