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敬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一個大家庭,其中漢族是最大的一個。她分布的地域最廣,人口最多,曆史也最悠久。漢民族的文化不僅自身累積發展,她還不斷吸納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形成自己具有個性和特殊表現形態的文化體係。這種數千年來一以貫之地發展的現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罕見的。她的豐富多采的文化式樣,值得我們終身投入,全力以地去研究。這當中,下裏巴人的文化樣式,即民俗文化或民間文化,尤其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研究。

我是曆來倡導研究民間文化的。典籍文化固然代表了中華民族中的精英思想。但有些內容,它不僅原來就來自於民間,而且,即使統治者長期以來不遺餘力地去推行,也沒有在老百姓中紮下根去。比如,禮製說喪葬禮中不能用樂,老百姓在出殯時,偏偏辦得熱熱鬧鬧,稱它為白喜事。服喪時要以禮居喪,但老百姓卻飲酒食肉,甚至乘喪嫁娶,名曰衝喜。這種事例非常的多,說明上層文化與下層的民間文化,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我們不研究民間文化,我們就無法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當然也就無法理解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從這個角度去看,研究民間文化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我國的民間文化由於吸納了各個曆史時期和各個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內容而顯得多層次,多色彩。其中,風俗文化是值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民間文化工作者去研究的內容。這些年來,我們從整體上看,在風俗文化的研究方麵,確實做了不少的工作,也出版了不少著作,出了許多成果。但是,離我們這樣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大家庭,所應該達到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我們在進行各個民族的風俗文化研究時,常常隻注意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研究,卻忽略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曆史也是最悠久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風俗文化的研究。這是很不應該的。要在今後的研究中加以彌補,以適應作為主體民族所應有的地位。

當然,我們也做了不少地區性的漢族風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但整體性和係統性都不夠,現在是對漢民族風俗文化進行整體的、科學的、有機的研究的時候了。這種研究,不僅能夠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我們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文化底蘊,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也能夠為我們破除舊的不良的文化內容,為精神文明建設,為建立社會主義新文化服務。其意義是毋容置疑的。

十多年以前,浙江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王恬同誌跟我說,浙江的幾個中青年民俗學者正在對漢民族風俗發展和演變的曆史進行整體性的研究,準備撰寫一部漢族風俗史,我佩服他們的勇氣,並預祝他們的成功。為此,當時就為他們題寫了“漢民族風俗史”這一書名。10多年來,我一直盼著這部著作早日問世。如今,由徐傑舜任主編,周耀明、萬建中、陳華文、陳順宣等撰寫的這部洋洋二百餘萬字的巨著終於要麵世了,這是值得中國學術界,尤其是民俗學界慶賀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