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之俗,男人進餐,各人跪在自己的餐席上,旁邊放一個矮幾作為一個小案子或倚靠之用。《詩經·大雅·行葦》對這種進餐風俗有過具體的描寫,其雲:“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或肆之筵,或授之幾。肆筵設席,授幾有緝禦。”《公劉》亦雲:“俾筵俾幾,既登乃依。”進餐時每人之前或旁邊放著一組餐具,盛著這一餐應食用的食物和飲料,即最低限度的一些穀類食物和一些水。而上層貴族在食物和飲料之外再加上菜希,俗稱“膳”《禮記·內則》,《禮記·內則》中就列舉了20多種用肉和魚製作的膳。故《周禮·天官·膳夫》雲:“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這種“食”與“膳”相對照的風俗,後來發展成了漢族“飯”與“菜”的對照,在漢族飲食風俗中從此吃了“飯”與吃“菜”是兩件事。周代“食”與“膳”的對照一般俗稱“食”與“羹”的對照,《禮記·內則》雲:“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說明周代上自諸侯下至平民一日兩餐進食均有羹、食。
周俗進餐時餐具和菜肴排列在個人身旁的俗規是:“左淆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處末,酒將處右。以脯置者,左胸右末。”《禮記·曲禮上》。
8.南北菜係濫觴
漢族南北菜係風俗濫觴於先春。從夏商到西周,由於漢族的先民一夏、商、周諸族基本上活動在黃河流域,他們開了北方菜係之先河。
北方菜係多以牛、羊、豕肉等肉類為原料,口味重,喜用醬調味,並形成了名菜譜等特點,在先秦時都已初見端倪。《禮記·內則》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如以牛、羊肉作原料的菜譜就有烤牛肉、切牛肉、牛膾、烤羊肉、切羊肉、烤豬肉、切豬肉等,其肉類通常是幹製、烹製或醃製。幹製時,肉切成方塊或長條,抹以薑或肉桂等調料,再曬幹或烤幹。烹製時,肉切成帶骨的大小塊,片狀,或末狀,然後煮、、蒸或烤熟;又如口味重,既喜用醬調味,且品種甚多,烹雞要用肉醬和蓼菜,烹魚要用魚子醬和蓼菜,烹鱉要用肉醬和蓼菜,:將牛羊肉切成長條,捶令熟而加薑桂幹之。要用蟻卵醬,肉羹要用免醬配食,麋肉要用魚醬配食,魚膾要用芥子醬配食,生麋肉要用肉醬配食,又喜用大油烹飪,用牛油煎烹小羊小豬,用狗油煎烹幹魚幹肉,用雞油煎烹小牛小主鹿,用羊油煎烹鮮魚大雁等。至於前已述及的周王室的“八珍”則更是北方菜係名菜譜的精華所在,周“八珍”所列淳熬、淳母、炮豚、炮、搗珍、漬、熬、肝,除肝以狗肝作原料外,其餘均以牛、羊、豬肉作原料,且突出了北方菜係喜用醬調味,並用大油的特點。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越、楚的興起,尤其是楚從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算起,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所滅,曾為“地方五千裏”《戰國策·楚策》。的泱泱大國,前後共約八百餘年,從而開了漢族南方菜係的先河。
南方菜係好食水產異獸,喜酸甜苦冷,口味清淡,也形成名菜譜等特點在先秦時也都初見眉目。如好食水產異獸,《史記·貨殖列傳》雲:“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張守義《正義》亦雲:“楚越水鄉,足螺魚鱉,民多采捕積聚,種疊包裹,煮而食。”《墨子·公輸》也雲:“楚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河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又如口味清淡,喜酸甜苦冷,《楚辭·大招》雲:“和酸若苦,陳吳羹些。”此言用烹飪,其味不濃不薄,適甘美。《楚辭·招魂》雲:“鱉炮羔,有拓漿些。此言用蔗糧為佐料烹鱉炮羔。又雲:“炬敉密餌,有些。”言以蜜糖和米麵作點心。《招魂》雲:“大苦酸,辛甘行些。”此言取鼓汁和以椒薑作調料。這種苦味,調入酸、甜味之中,實為怪味,別具風味。《招魂》雲:“挫糟凍飲,酣清涼些。”此言泠飲。南方夏季炎熱,號稱“南有炎火千裏”《楚辭·大招》,故先秦南方漢族先民有冷飲之喜好。至於南方菜係的名菜譜也是美不勝收,大《楚辭》“二招中記載名菜譜就有“鵠酸鳧,煎鴻些。”這兩道菜的做法一道是用酸漿烹鵠、鳧為羹,一道是用油煎鴻、。“露雞、,厲而不爽些。”兩道菜的具體做法是,煮野雞,煨大龜,不加任何佐菜,保持雞肉和大龜本來的香味。使肉湯味道清烈純正而不雜。“肉鴿鵠,味豺羹隻。”這是一種肉羹,製作的程序是先將鴿、黃鵠、和酸、甜佐料放入鼎中煮爛,然後再將豺肉放進去煮熟就成了。“鮮甘雞,和楚酪隻。”這道菜的做法是,在大龜羹中調以飴蜜,煮一段時間後再將肥雞肉投入,同時摻入少許的酸漿,“醢豚苦狗,膾苴隻。”這兩道菜,一道是將清蒸豬肉蘸肉醬吃,一道是將烤熟的狗肉蘸摻入了苦膽和襄荷絲的肉醬吃。”炙鴰鳧,鶉隻。”這三道菜,一道是烤鴰,一道是蒸鳧雁,一道是煮鵪鶉湯。
9.宴會盛行
先秦宴會之俗源於祭祀,《禮記·禮運》雲:“夫禮之初,始於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飲,蕢桴而士鼓,猶若可以致其教於鬼神。”就是說最初的晏會雖然很簡樸,但祭祀之時人們聚餐共飲的宴會已發肇端。與此同時,親朋的聚餐以及以酒肉款待賓客也是宴會的濫觴,《禮記·王製》雲:有虞氏養老用“燕禮”,鄭玄注:“燕者,於俎,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於醉。”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禮記·表記》。祭禮頻繁,宴會隨之盛行。商俗謂宴會為“饗”,又俗稱“燕”(即“宴”)。如祭祀先王後再在庭行饗,甲骨文雲:“庚子。王饗於祖辛。”《合集》23003。“甲午卜,王其侑祖乙,王饗於庭。”《屯南》2470。商代參加宴饗的人有王國要臣、君王戚屬、邊地諸侯、群邑官員,以及各國君長。如甲骨文雲:“貞翌乙亥,賜多射燕”;《合集》5745。“多射”是武官的總稱。“惟多生饗”、“惟多子饗”;《合集》27650、27648。“多生。是商周姓宗族之長的總稱;“多子”是與商王有血緣關係的後嗣分族長的總稱。辛未王卜,在召庭,惟執其令饗事”;《合集》37468。此言帝乙在召庭宴饗有封地的執。“辛未卜,王令囗以子尹立帛”、“於庭饗”;《屯南》341。“立”為有祿位任官之義。“盧伯其廷呼饗”,《合集》28095。此言名的君長入商而延引參加宴饗。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