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先秦漢族社會風俗(3)(3 / 3)

迎送禮儀中最隆重的是車迎。《戰國策·魏策》記載齊王曾以“魯侯之車”迎陳軫,時稱“重迎”。

迎送禮儀中常用的還有庭迎庭送。庭是宮中正殿前的大庭。《虞國策·秦策》記載魏人範睢入秦,“秦王庭迎,教執賓主之禮”。

至於門迎門送之禮,先秦俗規,凡名望、身分、地位、年齡高於主人者,主人迎送時均應到大門之外。但一般情況下,主人往往迎於大門內門左,西麵再拜,賓客從右入答拜,賓主經多次對揖謙讓後再同時入內或讓賓客先入,升階時又要三讓,賓客離別時,主人送於門外,再拜而辭《儀禮·公食大夫禮》。

在先秦的迎送禮中,還有一種俗稱為“趨”的風俗十分流行。”所謂“趨”俗。就是以碎步疾行對尊者、貴者、長輩、賓客表示敬意。《論語·子罕》雲:“子見齊衰者,冕哀衣裳者與瞽者,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說的是孔子會見穿喪服、穿載禮帽禮服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年齡比自己小,也要從座位上站起來;走過這些人時,則要快走幾步,表示敬意。晚輩從長輩麵前走過,當然更不能昂首闊步,隻能快步走。《論語·季氏》中還記載了孔鯉兩次“趨而過庭”的故事。《詩經·齊風·猗嗟》也有“巧趨跑兮”的詩句。《左傳》成公十六年也載,晉、楚鄢陵之戰時,晉國將領郤至遇見楚君,他立刻跳下戰車,免胄而趨風”,即摘下頭盔,快步如風地走向楚君致敬。

此外,先秦之俗婦人迎送不能出大門。《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雲:“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閾。”《禮記·喪大記》亦雲:“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

6.坐席之規

先秦之時漢族的先民在交際中對於席地而坐的座次,等級尊卑之俗十分講究。《墨子·非儒》雲:“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孔子在《論語·鄉黨》中即有“席不正,不坐”之言。所謂“正席”,就是指布席時席子的四邊要與增壁平行,表示莊重。

俗規朝人臣的公事,在堂上布席,坐次一般以南向為尊,《儀禮·聘禮》。正賓南向而坐,主人在東牆西向坐,隨行之副賓或“價”在西牆東向坐,主方陪同在南麵下座北向座。而禮朋友和事,在室內布席,則以西座東向為尊,以顯更新近。《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即記,楚叔孫菇聘於宋,宋公享之,到次日私覿時,宋公又設宴飲酒,改讓孫叔菇“右坐”東向,自己在東麵西向坐,“語相泣”,十分親近。

除坐向外,還有種種坐席之俗規:

(1)異席。先秦之時一席僅能坐4人,若有5人以上,則把長者安排在另一張席上,俗稱。“異席。”《禮記·由禮上》雲:“君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2)專席。有喪事的人單獨坐一席,俗稱“專席”。《禮記·曲禮上》雲:“有喪者專席而坐。”

(3)側席。父母有病或有其他憂愁之事的人,獨坐,不麵對其他席位之人,俗稱“側席”,《禮記·曲禮上》雲:“有猶者側席而坐。”

(4)勿躇席。坐席時不能踏席,隻能從席下角逐步升到自己的坐位上。《禮記·典禮上》雲:“母躇席,把衣趨隅。”

(5)避席。為了尊敬對方或自謙,而離開坐位伏地,俗稱“避席”或“辟席”。《禮記·哀公問》雲:“公曰:‘寡人蠢遇,實煩子誌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對。”孔穎達疏:“以公謙退。故蹴然避席而起對。”

此外,先秦之俗在同一張席位而坐。俗稱“同席”,但俗規父子不能同席,姊妹出嫁返家不能與兄弟同席,男女7歲起就不能同席。《禮記·典禮上》雲:“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父子不同席。”《禮記·內側》雲:“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父子不同席。”《禮記·內側》雲:“七年(歲)男女不同席。”《禮記·坊記》:“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