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推崇“事死如事生”的禮製。古人認為,人死了,靈魂還在,還和生前一樣,有飲食起居等各種需求,因而,帝王的陵寢建築一般也多反映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定陵玄宮五室的布局方式也同樣反映了明代皇宮,特別是皇宮內廷的布局方式。其中,前、中、後三室,象征帝後生前所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右側室象征妃嬪所居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不過陵墓有陵墓的自身特點,對生前居住的宮室隻是象征而不是原樣照搬,因此,前、中、後三室中,以後室(明代稱為“皇堂”)為主,內設棺床,安葬帝後棺槨。左右側室因象征妃嬪所居,也設有棺床。
按照這種解釋,地宮左右側室是妃嬪所居,但定陵地宮左右側室卻是空的,這又作何解釋呢?這不但使現代人頗為疑惑,就是古人也有誤解和猜疑。由於玄宮後室和左右配室都有為停放棺槨而設的棺床,明代明英宗的錢皇後又是從裕陵寶頂左側的隧道葬入左配殿的,因此,從古時候起,就有人誤認為,左右配殿是為皇後準備的。如明朝末年談遷在《棗林雜俎》中記載:定陵掌管工程巡視的人說,壽宮五室,中三間留給皇上用的,房子四周用鐵索圍起來,用大銅缸注油。左右室通門,等待中宮和即位的皇帝的生母。但定陵發掘的事實證明,帝後的葬處均在後殿。萬曆二十五年三月,敬妃李氏病故,神宗還打算把李氏葬入定陵玄宮右配殿,內閣大臣張位、沈一貫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壽宮是國家萬年儲祥吉壤,靈氣萃鍾,不應該隨便打開使靈氣外瀉,在祖宗時,也沒有妃嬪死後埋入地宮的先例;同時認為,玄堂的旁邊,製設左右側室,推算最初的本意,或者是用來給各妃做陵寢,但從來沒有這種陪葬製度,臣下不敢開此先例。顯然,張、沈二位大學士,並不是否認左右側室為妃嬪而設,而是基於“風水”觀念的考慮。如果一個敬妃李氏葬入配殿,其他妃子死後葬不葬?如果葬入,頻頻開啟玄宮,豈不泄漏山川靈氣?神宗覺得有理,最後決定把敬妃葬在了銀錢山腳下。這大概就是玄宮左右配殿沒有妃嬪入葬的原因。另外明穆宗時期的史料記載,禮部會議永陵一帝三後葬、祔情況時,也有“似當依次列祔”之說,說明按照明朝的禮製,帝後本應同葬一室。
由此可見,定陵玄宮的五室三隧製度,應是明代陵寢的基本製度。當然這些解釋和推測,一個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它們都隻能建立在對定陵本身這惟一一座已經發掘的陵墓的資料上,也就是說是孤證,還需要其他證據來證明。因此在沒有發掘其他陵墓來證實之前,這所有的問題都隻能說是暫時的謎底。
@@◆“臥如北鬥”是明代皇帝特有的葬姿嗎
1956年,在考古學家夏鼐的主持下,新中國建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考古發掘在北京十三陵定陵開始。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神宗皇帝的棺槨終於呈現在考古隊員麵前。在揭除了11層衣物被服後,神宗皇帝真容畢露。這具遺骸並不像人們通常見到的那樣仰麵朝天地躺著,而是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右側姿態:頭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壓在腹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部右側。脊柱上部也向右彎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兩腳向外撇開。
與此同時,在定陵中發現的神宗皇帝兩個皇妃的埋葬姿勢也是側向右邊。據考古專家解釋,在古代夫妻合葬墓中,婦女屈肢側葬並不少見,這反映了父權製統治下,婦女屈從丈夫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像定陵這樣皇帝皇後無一例外地側向右臥,則顯然不可用通常的男尊女卑來解釋。
半個世紀過去了,但是神宗皇帝的葬式為何采用“仰麵朝天,右手扶著自己的麵頰”的怪異姿勢,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最近隨著明孝陵考證的深入,有學者認為,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凶,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機聯係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死了也就意味著到北鬥七星上去住了。而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鬥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基於這些原因,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著其生前所居宮室的某些形式和特點。除此之外,在陵墓選址上也與天象有關,陵址的前後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則位於星座之間,自然皇帝也置於天宮之上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築走向就呈北鬥七星布局。孝陵因地宮未發掘,反映的是陵寢地麵布局,已發掘的明定陵地宮的布局既是仿生前皇宮模式,也是源於天象。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皇帝死後,也需要生氣,“北鬥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能夠“聚氣”,有了生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論,帝、後的葬式源於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這僅僅是一種推測,據史料記載,明神宗的喪葬過程出現過許多意外現象,明神宗是在一片混亂的過程中下葬的。
萬曆四十八年四月六日,孝端皇後王氏去世,神宗按禮部所請命將王氏安葬玄宮,同時命工部盡快更換定陵隆恩殿裏那根稍有腐朽的金柱。五月二十五日,換裝金柱動工。六月九日,開挖定陵玄宮隧道。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病故。嗣帝光宗朱常洛即位後開始籌辦神宗和孝端皇後的喪禮。他根據內閣所擬的四個陵名,欽定父皇陵寢為“定陵”,又定神宗和孝端後梓宮發引日期為該年九月二十八日。然而,大禮未行,光宗於九月一日命喪九泉。
皇宮裏喪事一樁接一樁,神宗和孝端後的梓宮發引卻仍按期舉行。二十八日,孫如遊等24位官員被熹宗任命為護喪提督大臣。由於棺槨沉重,舉動困難,直到近午才剛出大明門。奉命抬棺的8000營軍都不慣抬行,杠索也時有損傷多次更換,以致沿途時時耽擱,入夜時分才剛剛抵達德勝門。護喪大臣為不誤葬期,傳示五城,添派600人夫,梓宮始得繼續前行。次日夜,梓宮至鞏華城,拖靈龍木即抬舉棺槨的主杠突然被壓斷,棺槨的右一角墜地。等到內官為神宗和孝端後行“尚食禮”時,典儀人員連呼“獻爵”,竟無人應聲。十月三日,帝後棺床按期葬入玄宮。從1957年定陵玄宮被打開時的情況看,棺床上隨葬器物箱上還有繩索的痕跡,有的木杠還沒有撤下,說明帝後入葬玄宮時秩序是比較混亂的。在這個混亂的過程中,屍體的姿勢完全是可能改變的。
神宗皇帝古怪的姿勢,到底是像專家所推測的那樣呈北鬥七星狀以聚氣,乃下葬時有意為之,還是因為混亂而無意造成的,這恐怕要等到明朝其他皇帝的棺槨打開才能得到證實,在這之前隻能是一個謎。
@@◆相關鏈接
1.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後王氏、孝靖皇後王氏。位於十三陵區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於萬曆十二年動工,曆時6年完成,萬曆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
2.據《泰昌實錄》記載: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後時(孝靖皇後比神宗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於天壽山東井平崗地)僅抬杠軍夫就多達8600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時(今沙河),抬棺槨的木杠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
3.1959年9月,定陵博物館正式宣告成立。定陵博物館現在可以參觀三部分內容:一是地麵建築;二是地下玄宮;三是出土文物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