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清代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死去,葬在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裏處的馬蘭峪,世稱孝陵。孝陵開創了清東陵的曆史先河,相傳這裏是順治皇帝自己親自相中的福地。
順治帝英年早逝,真正在位執掌政權的時間並不長,但他在曆史上卻留下了很多的謎團。
順治帝究竟是出家為僧,還是死於天花?
他到底是一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癡情天子,還是一位英明神武、立誌開創萬世基業卻遺恨終生的帝王?
孝陵中有沒有他的遺體?為什麼清末清陵被盜,在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乾陵天子、慈禧太後都不能幸免,但這位相對來說比較寂寞的少年天子卻逃過了這次劫難?難道真的是他自己選擇的該地“風水”太好,自己又是佛門弟子,冥冥中得到了神靈的庇護嗎?這所有的謎團,好在離我們現代並不遙遠,我們都可以從史料中慢慢地尋找到答案。
@@◆孝陵“風水”麵麵觀
清東陵是我國最後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清朝統治者驅使數以千百萬計的勞動人民用240多年的時間在這裏修築了占地麵積113萬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的大小15座陵園。這比北京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在這一群古代建築物的下麵,埋葬著清代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個皇帝以及慈禧等14名皇後和百餘名妃嬪。
清東陵不隻占地大,環境也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清東陵四麵環山,是個方圓40餘裏的小盆地,北麵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東西兩側山峰低下,構成一麵扇形,西傍層巒疊翠的黃花山,東臨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正南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寬不足50米的自然口,俗稱龍門口,夏季陵區雨水由此排出。由龍門口向北望,蒼山腳下,綠樹叢中,古老雄偉的亭台樓閣若隱若現,金黃碧綠的琉璃瓦頂閃爍著迷人的光芒。
說起清東陵,就不能不談論清代順治的孝陵。東陵的開陵鼻祖孝陵是一種怎樣的設置?緋聞不斷的順治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以孝陵為首的清東陵這塊“萬年吉地”的“風水”到底如何呢?
孝陵位於清東陵中心,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與他的兩位皇後的陵寢。清世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孝陵是清東陵最早的建築,也是東陵的主體建築,規模最大,體係最為完整。陵築於昌瑞山主峰南麓,兩側有康熙、乾隆等帝、後陵寢。南為開闊平原,前有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入興隆口為巨大的石坊。進了陵區門戶的大紅門,依次為神功聖德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樓、東西朝房、東西值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物,由一條磚石鋪麵、寬11米、長11裏的神道貫穿,形成了一條陵區的中軸線,實為雄偉壯觀。
昌瑞山四周群山環繞,正南留有天然山口,中間一片近50平方公裏的原野,坦蕩開闊。山高而不窮,峰青嶺翠;水闊而不惡,波碧流緩。是誰選中了這塊作為皇家陵寢的“風水寶地”呢?
一種說法是順治皇帝親自相中禦定的。一天,處理完軍政大事之後的順治皇帝由眾多侍衛大臣和八旗健兒簇擁著出外狩獵。順治一朝,滿族強悍的民風仍然沒有改變。隻見他們縱馬揚鞭,搭弓佩劍,氣吞萬裏如虎地直赴京東的燕山山脈,躍上了鳳台嶺之巔。順治皇帝登臨送目,向南眺望,隻見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遙視,重巒疊嶂,千山競秀,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風吹海樹,碧影森疊。真是山明水麗,景物天成。順治皇帝瞭前眺後,環顧左右,發出由衷的讚歎。他翻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著蒼天禱告,隨後找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將右手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旁屏氣斂息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的萬年壽宮。”隔了一會兒又說:“扳指落處定為墓穴。”群臣遵旨,順著那扳指滾跳下去的方向尋覓,終於在草叢中找到了,於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做標記。後來,當真在這裏建立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還有一種說法:鳳台嶺上曾遍布長城,明朝駐薊州的鎮遠將軍戚繼光曾在這裏戍邊。明朝末年,憂心忡忡的崇禎皇帝巡視到此,為這裏的山川所動。他認為昌平的祖陵已無“佳穴”,自己及子孫後代的陵址應該另外再選他處,這是直接影響到社稷興衰的大事。崇禎皇帝在鳳台嶺覓得了這塊避風避水的寶地,十分滿意,可是,“天子壽宮”尚未來得及在此破土動工,李自成率領的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打進紫禁城。倉皇出逃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走投無路,竟然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腳下一棵古槐之上。朝代變更是瞬間之事,但山河依舊,明王朝亡國之君未能如願以償的“萬年吉地”,卻被清王朝開國之主相中占用了。
以孝陵為首的清東陵的選址設計,從地理、水文上都經過周密的勘測,布局結構也很講究,殿宇、陵墓高低參差,主次分明,既體現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有嚴謹的科學性與審美藝術性。那孝陵的“風水”到底如何呢?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兩翼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節奏鮮明,氣勢宏偉。從氣候、水文、地質、地貌等科學條件來看,也確實能“避風避水”。孝陵北依昌瑞山主峰,有了天然屏障,可避風;墓穴又在整個陵的最高處,可避水。同時在修建時又人為地強化了“風水”。為防止汛期山洪傾瀉時衝毀陵墓,不僅加固了基礎,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線。在所有的建築物的地下,都密集地打下了柏木樁,長的一丈五,短的也有七尺,集合這“立柱頂千斤”的柏木樁和柏木釘,建築的基礎固若金湯。幾百年來,陵區建築經受了多次地震的考驗,很少有斷裂塌陷的情況。同時在地下,有大小縱橫的水道溝通;地上則利用了天然的地勢傾斜,使雨水排泄通暢。地表鋪設著北高南低的海墁磚,使大麵積的水順勢向南流淌。三重院落,從裏到外逐級跌落。後院最高,借地勢設排水溝;中院為緩衝地帶,以溝道排水;前院地勢落差大,用大麵積海墁淌水。這三道院牆下,都嵌有石洞為出水孔,不管大雨滂沱還是細雨綿綿,從不堵塞水路。為使建築基礎不遭侵蝕,凡單體建築,道路左右,均用青磚砌成“散水”,即裏高外低的斜坡磚墁地。
明樓及寶城的排水設施頗具匠心,最為別致。在明樓兩側,順著馬道,安置了許多長長的、探出寶城的青白石水流子,叫做“水簸箕”。每當暴雨傾盆,水多流急,便彙集寶頂、宇牆、馬道上的積水,沿石水槽淌到水簸箕,那水柱就如山泉瀑布,飛流直瀉,又似群龍張口,懸空而下,異常壯觀。水簸箕探出寶城五尺眾,為避免落水衝刷牆基,凡陵區內有落差的流水口,地麵上都鋪有巨大的石板,以承受經年累月的衝瀉。至於寶頂下麵的地宮為防萬一雨水漏浸,另有一套設計巧妙的暗溝疏通地下的積水。孝陵三麵環山,一麵望野,孝陵之水通過明渠暗溝,全部彙集於隆恩門外的神路橋下,再由兩旁水道順勢排泄出去。
所謂“孝陵風水”,是古人,特別是封建君王為求得萬世基業、子孫繁衍,極度迷信下的產物,但它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塊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的福地,特別是它建築的宏偉、設計的巧妙,體現了我國古代光輝的科學技術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但三百年前的人到底是依據什麼標準相中了這塊福地,就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了。
@@◆出家為僧還是葬於孝陵
順治帝在位18年,死時年僅24歲。關於順治之死,廣為流傳的是出家圓寂之說。這位年輕皇帝因愛妃董鄂妃之死,悲痛無比,竟看破紅塵,將萬根青絲一揮而淨,跑到五台山當了和尚。其子康熙皇帝曾數次去五台山,在廟堂中認父,但順治帝心如死灰,拒不相認,若幹年後終成善果,坐化升天。金庸的大作《鹿鼎記》中的部分情節就是取材於民間的這些傳說。所以人們又傳說孝陵是個空墓,墓內隻葬有一把扇子、一雙鞋。這些說法是否正確呢?
這些說法很富有故事性,後人還將其編成富有傳奇色彩的戲文,可惜與史實不盡相符。不錯,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是很傷心,鬱鬱寡歡,以至於送走愛妃以後,就試圖選擇淨發出家。這和他長期信仰佛教有關。根據史料記載,順治對佛教的啟蒙始於一代高僧憨璞聰。順治十年(1653年),這位高僧被召入宮,他對佛法的解釋,深深觸動了順治。後來在憨璞聰的推薦下,寧波天童寺僧人木陳忞、天目山獅子寺僧人玉林琇和報恩寺僧人茆溪森陸續入宮,講授佛法,使順治逐漸開始忠實地信仰佛教。他在西苑萬善殿參禪禮佛,請玉林琇為他擇選法名,自稱“行癡”。於是這位“行癡”皇帝在愛妃火化後的當月,就請茆溪森為自己舉行了淨發儀式。但在孝莊皇太後的壓力之下,茆溪森的師父玉林琇匆匆趕來北京,把茆溪森捆綁起來,並架起幹柴,要當眾燒死這個剃度皇帝的罪人。就在這時,傳來了順治決定蓄發留俗、不再出家的緊急口諭。就這樣,順治迫於各方麵的壓力,在決定出家之後,最終又不得不繼續當他的皇帝。順治自己沒能當成和尚,三個月以後,他硬是把自己身邊的近侍吳良輔送到憫忠寺代替他削發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