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順治帝在董鄂妃亡後不到半年之際,便身患病痘(天花)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二月初二奉移大行皇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三月二十四日上大行皇帝尊諡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宏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十一月二十四日奉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太廟。
順治沒有出家,民間為何廣泛流傳其出家為僧,最後得道升天呢?
這除了順治信佛外,可能還和順治帝最後火化有關。順治皇帝為火化入葬,這在清東陵諸帝中是僅有的。這件事,除《五燈全書·茆溪傳》曾提及外,尚未發現其他書籍記載,因為順治皇帝是經茆溪森禪師舉火焚化的。順治皇帝篤信佛教,據清代正史記載,清世祖好佛,曾經延請高僧進入皇宮,禮數極為周全。當時有木陳、玉林二禪師,都是清世祖非常尊敬的大師,而且讓玉林禪師做了自己的師傅。既如此虔誠,這位“行癡”皇帝自然選擇佛門規矩處理後事。另一個原因是遵循故土先祖之習,滿洲塞外風俗就是火化。順治皇帝死時,滿族入關才十幾年,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尚留用如初,皇帝火化並不以為諱。所以這件事在康熙本《茆溪語錄》中一再提及。由此可見,順治帝信佛但未出家,不過最終依照佛門規矩和自己民族的風俗,采用了火化的方式。
但自清王朝第二代康熙皇帝起,葬儀便漢化了,繼而朝野臣民都采用土葬,改變得相當普及徹底,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可以從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日乾隆諭中找出答案,但這時已經是滿族入關後第91年了。
這道聖旨的大意是:上古時代人們埋葬死者是讓死者穿上厚衣,用柴火在野外燒掉,後來聖人用棺槨將死者埋在地下來代替火葬。之所以改變做法便利百姓,是為了表達對逝世的長輩的孝心。本朝發跡在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無常,沒有固定的居住之地,遇到父母亡故,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所以用火化的方式以便隨身捧持,聊以表達晚輩不忍相離的願望,這是不得已的方法。自從定鼎中原以來,八旗、蒙古各有安居,祖宗墟墓悉隸鄉土,喪葬可以依照古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孝心。但當年的習慣沒有改變,仍然在用火化的方式,沿用以前的舊習,而不考慮當年不得已而采用這種方法的原因。當今聖上考慮到,為人之子,侍奉親屬,埋葬逝世的父母,是人世間的大事,怎麼能不因時代的變化而加以改變呢?以後除遠鄉貧人不能扶柩回到故土,不得已而火化攜骨歸葬鄉土的人暫且可以不禁止外,其餘一概不準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出了這類事情,裏長和左右鄰居隱匿不報的,一並處分。這就是滿族能迅速從火葬改為土葬的原因。
順治帝雖然火化,但他入葬的儀式是否像佛門弟子一樣,建個骨灰塔就了事了呢?關於順治皇帝入葬的具體過程,史料有詳細的記載: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辛酉,世祖章皇帝寶宮存孝陵,先是諸王大臣引見古禮,勸阻康熙帝回駕不要遠送,康熙帝執意不肯,最後諸臣以順治帝生母、太皇太後的懿旨再三懇切相勸,康熙帝不得已,才勉強遵奉慈命。這一天黎明,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內大臣、侍衛,分兩行聚集在壽皇殿門外,公、侯、伯以下滿漢文武百官全部集中在東安門外。年僅九歲的康熙帝親自奠酒,無比哀慟,悲不自勝。順治帝靈輿啟行,王以下文武百官隨後行。那些不能親自送往孝陵的公、侯、伯以下滿漢文武百官,隨著送出城關方佇步回轉。靈輿每經過門、橋之地,都要進行奠酒之儀,每天宿駐享殿都要祭獻奠酒,舉哀行禮。
六月初六日葬世祖章皇帝於東陵,與先前故去的孝康皇後、端敬皇後合葬。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日所建立的孝陵神功聖德碑上,刻有“皇考遺命,山陵不要過多的裝飾,不要埋藏金玉寶器”,所以人們都傳說孝陵是空墓,裏麵沒有珠寶金銀。實際上,孝陵地宮中隻葬有三個骨灰罐,與“皇考遺命”相符。可能這些事也曾傳入盜陵者的耳中,所以孝陵地宮洞口已被人打進三米,還沒有打通,這大概是施工者灰心勝過僥幸的結果。正因為如此,順治的陵寢逃過了清末東陵大盜的魔掌,成為清東陵所有陵寢中惟一沒有被盜的皇陵。
@@◆名妓、皇後與貴妃
順治死後被安葬在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與他合葬的,還有兩位皇後,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順治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後被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不難看出,順治對董鄂妃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民間傳說順治就是因為董鄂妃的死而出家的,更有離奇的說法是,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就是董鄂妃。但又有一種說法是董鄂妃在順治死後,悲痛萬分,殉情而死,死後被清皇室追封為皇後。這裏麵埋藏著什麼秘密?她們是三個人,還是一個人呢?這也是一個難解之謎。
明朝末年的時候,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當時八大名妓號稱“秦淮八豔”,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的是方以智、侯方域、陳貞慧、冒襄。
“四大公子”中的冒襄,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當他來到今天的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在閑談中,他聽到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讚不絕口。正是在方以智、侯方域的介紹下,冒襄才得以求見董小宛。兩人一見鍾情,頓生愛慕之心,產生了一段奇特的愛情。三年以後,在朋友的幫助下,特別是通過當時的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贖買柳如是的錢謙益從中周旋擔保,冒襄終於以3000兩銀子的代價將董小宛贖身。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就來到江蘇如皋的水繪園。
但是,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就趕上了明末清初的亂世。冒襄不願入仕為官,多次謝絕清朝地方官的推薦,並在鄉下四處躲避,由此一家人四處逃亡、顛沛流離。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了性命。這種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在順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一代名妓董小宛死在水繪園影梅庵家中,年僅28歲。
冒襄的詩文集有一篇叫做《影梅庵憶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回憶錄,在這篇文章當中,冒襄詳細地追憶了他和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他們婚後的生活。從這篇文章當中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點,自從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他們倆就沒分開過,所以這個時候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宮裏去做順治皇帝的妃子。
第二點,也可以用順治的年齡和董小宛的年齡作一個對比。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董小宛和冒襄相識,當時董小宛是16歲,而順治皇帝才隻有兩歲。清入關以後的順治八年,順治皇帝14歲,那一年董小宛28歲,她當年就去世了。前後相比,順治皇帝和董小宛年齡相差14歲。
所以董小宛根本就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那樣,成為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和董小宛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但是據《清史稿》中的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後來的董鄂妃確有其人,她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當董小宛去世的時候,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的董鄂氏已經年滿13歲。文獻記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1653年),也就是她15歲那年入選了秀女。那時被挑選上的秀女,有的直接送入宮中服侍皇帝,有的指配嫁給皇子、皇孫,有的指配嫁給親王、郡王。當時董鄂氏被指配給了襄親王。在第二年,就是順治十一年她與襄親王成婚。那年董鄂妃16歲,襄親王14歲。
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生於清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642年1月20日),是皇太極的第十一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比順治小3歲。清廷在重大節日,親王、公侯必須向皇帝請安,他們的夫人也必須向皇帝的後宮諸妃問候,以示君臣和睦,皇室成員更不用說,有時也開辦家庭聚會之類的活動。就在這種慶典活動中,順治帝認識了自己的弟妹。當時,順治由於母親的包辦婚姻,娶了蒙古親王的女兒做皇後,但兩人性情不合,一度使順治產生廢後另立他人的想法,但由於大臣的極力反對,數次都沒有結果。母親孝莊太後發現兒子悶悶不樂,心疼愛子,最後作出讓步,廢了皇後,另立他人,但順治與新的皇後仍然不盡和諧。正處於感情極度鬱悶的時期,與自己的弟妹一見如故,不由產生愛戀之心。董鄂氏亦因妻大夫少,和丈夫不夠融洽,對這位沒有感情寄托的皇帝極具好感。最後襄親王莫名其妙地死了,順治就把自己弟弟的妻子收做自己的妃子。由於在順治時期,滿人入關不久,所以還保留著不少以前的風俗,兒子娶自己的庶母,哥哥或弟弟納自己的弟媳或兄嫂。這在漢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但在當時的滿人看來,也是很正常的事。後來入關久了,滿族漢化以後,對這類事情開始嚴格遵循漢人的倫理道德,後代子孫對自己先祖的諸類事情,也緘默再三,不願說起,更不願在史冊中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