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清世祖順治的孝陵(3 / 3)

但《順治實錄》對這件事卻有明確記載。就在這年八月,順治皇帝宣布:奉聖母皇太後的命令,內大臣鄂碩的女兒董鄂氏,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克佐壼儀,立為賢妃。董鄂氏入宮後,住在承乾宮。順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冊立為賢妃;九月二十八日,順治又準備立她為“皇貴妃”。這個位置,已經僅次於皇後了。正式的冊立典禮,是在當年十二月初六日舉行的。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保存的順治十三年十二月的《順治實錄》中,還詳細記述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原因和程序,以及頒發詔書的全過程。

董鄂氏入宮後,與順治的感情與日俱增,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刑事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和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順治十四年四月初七日,董鄂妃為順治生下了一個男孩,排行老四。大概是天妒紅顏,當順治帝和董鄂妃日子過得正美滿的時候,絆腳石出現了,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太後。這位史書上以深明大義而著稱的太後,為什麼、又是怎樣拆散兒子的美滿姻緣的呢?

順治的父親皇太極先後娶了包括孝莊皇後在內的5位皇後和妃子,都是蒙古族。順治娶的第一個皇後,是他母親孝莊皇太後的侄女,當然也是蒙古族。這位皇後在順治十年的時候被降為靜妃。接著,順治又娶第二個皇後,是孝莊的侄孫女,順治仍然想把她廢掉。順治一心寵愛滿族血統的董鄂妃,這自然引起孝莊對董鄂妃的嫉恨。

在董鄂妃即將生孩子的時候,孝莊已經搬到南苑。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永定門外20裏,是專供皇家冬天狩獵閱兵的地方。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莊以自己身體欠安為理由,傳下口諭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著產後虛弱的身體,前往南苑照顧孝莊,她的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更為不幸的是,董鄂妃新生的孩子隻有2虛歲,實際活了不到300天,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就突然夭亡了。順治帝為安慰董鄂妃,竟追封這個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的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為頭等爵位。不僅如此,還在京東薊縣的黃花山下,專為這位皇四子修建了一處榮親王園寢。順治十五年於昌瑞山西部的黃花山下,恭葬了“榮親王”,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守兵一百名巡護防守。在榮親王的地宮裏,有一塊墓碣石,上麵刻著“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此石現藏天津薊縣文物保管所。

孝莊對董鄂妃的打擊,本就使她心存壓抑,愛兒的夭折,對於董鄂妃來說,更是致命的打擊。從此,董鄂妃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掙紮了三年,終於在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之死悲痛萬分,不僅親自為之守靈,還傳諭親王以下、四品官以上並公主、王妃以下命婦,都到景運門內外,齊集哭陵,輟朝五日。又破例追封董鄂妃為皇後,八月二十一日頒發聖旨,大意是:皇貴妃董鄂氏在八月十九日逝世,遵照聖母皇太後的命令,皇貴妃輔佐處理內政有幾年,後宮都知道她的賢惠,現在一下子逝世,朕內心感到格外悲痛,應該追封其為皇後,以示表揚推崇。現在奉皇太後的命令,特意追封增加諡號,諡號是: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順治帝還專門為她寫了“行狀”數千言,誇讚董鄂妃對皇太後孝順,對皇帝起居飲食關懷備至,問寒問暖;雖不幹朝政,但主張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生活節儉,不用金玉;病重時還說“妾歿,陛下宜自愛”。痛悼之情,悲不自禁。順治帝還命令大學士金之俊為董鄂妃立傳。

既然皇後董鄂妃絕非名妓董小宛,二者又何以被相提並論呢?

這是源於傳說而來的。許多編造野史的文人墨客,有感於董鄂妃與順治帝之間的纏綿情意,巧施移花接木之術,竟編造出一段董小宛與順治帝的風流故事來,流傳頗為久遠廣泛。有的說:滿族入關,清豫親王多鐸率大軍打到南京,將國色天香的絕代佳人董小宛掠入宮中,獻給順治皇帝;開始她不順從,經多方多次勸慰,董小宛為替丈夫報仇,才屈從皇帝。也有的人說,董小宛是被騙入宮,不肯為妃而自殺了。

由此可見,兩個董氏都得到了丈夫充分的愛,不同的是,冒襄愛董小宛近乎於“賞玩”,是“名士”的風流;順治愛董鄂妃愛得痛不欲生,有了她可以視其他女人如糞土。清朝像順治這麼專一的皇帝並不止一個,他的父親皇太極以及後來的光緒,都是如此,他們以專情為榮。有的人篤信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認為如果迷戀一個女子,不就是迷戀小人嗎?正是這種思想使得董小宛隻能得到丈夫有限的愛,直到死時不過是個“侍妾”的身份。

但民間還有一種傳說,說董鄂妃是為順治殉情而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也確有其人其事。順治帝死時,他身邊有一位女子在萬分悲痛的心情支配下,竟以身殉主了。這就是輕車都尉巴度的女兒董鄂氏,為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帝去世之際,她痛不欲生,繼而以身殉主。這年二月十二日聖祖康熙即位,頒發了一道聖旨,大意是:先皇逝世的時候,有妃子董鄂氏,秉性溫良,恪守自己的職分。當先皇逝世的那一日,因感謝先皇的恩德,非常之哀慟,悲傷過度以致逝世。這種忠心難以磨滅,應該加以大力推崇,特意提高她的名分,以表彰她的淑德,特此追封為貞妃。

這位癡情女子就這樣以自己的性命換來了皇家一個封號。同樣是董鄂氏,她的待遇與那一位董鄂氏就有天壤之別了。貞妃墓原在清東陵“風水”牆西門外,與黃花山下的榮親王園寢相距不遠。康熙五十七年移葬清東陵,同時遷葬的還有恪妃與悼妃。其實這位癡情女子既是癡情又是明智。皇帝死了,他的那些妃嬪們也不過是一具具行屍走肉,待在深宮中等死,與睡在陵寢中的死人相比,也不過就是多了口氣。或許她的確癡情,或許她不願再過那種孤單寂寞的生活,一死了之,還得了個好名聲。

由此得出結論:董皇後、董貴妃與名妓董小宛是三個不同命運、卻同樣的紅顏薄命的女子。

@@◆相關鏈接

1.孝陵始建的年份通常的說法是康熙二年(1663年)。據《宮中雜件·禮儀類·喪葬祭祀》雲:“康熙二年,工部題營建孝陵,二月十五日開工。”《昌瑞山萬年統誌》雲:“世祖章皇帝陵在昌瑞山之陽,曰孝陵,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建。”這兩個出處建陵年、月一致,日期卻略有不同。但《九朝東華錄》記載孝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

2.在順治帝的孝陵地宮中,祔葬著兩位皇後。除董鄂妃(後來被追封為皇後)外,另一位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後佟佳氏(1640~1663年),為都統佟圖賴之女。佟佳氏本是以地為姓,清初隸屬於漢軍,故傳康熙有一半漢人血統。

3.2001年5月28日,河北遵化清東陵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標誌揭幕儀式。清東陵是在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