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帝王陵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在入關後有兩處規模龐大的皇室陵寢除了清世祖順治一朝開創的東陵,還有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首創的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的永寧山下,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
中國曆代帝王實行的都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製”,為什麼雍正皇帝要拋棄祖先,一個人跑到離東陵一百多裏的地方去另創一塊根據地?
相傳雍正帝因為大興“文字獄”,被江湖俠士割走了腦袋,陵寢中隻留下一個金頭,這是否符合曆史事實?
泰陵原本是沒有石像生的,但乾隆時期,又忽然布置了五對石像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西陵諸陵寢中,雍正帝的泰陵是規模最大的,但相傳因為暴死,清室急於下葬,為早日竣工,采取了一些不可告人的手段,甚至君臣之間還出現了一些摩擦,這裏麵究竟有哪些謎呢?
@@◆東西分葬的秘密
清朝皇室的陵寢,除了因清末東陵大盜而聲名鵲起的東陵外,還有一處不盡為人所知的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裏的永寧山下,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至梁格莊,西至紫荊關,四周重巒疊嶂,樹木茂密,風景甚為幽雅,南臨易水河,隔水與狼牙山相望,東有2300多年前古燕國下都遺址。永寧山聳立為屏,九龍山、九鳳山拱聚王氣,東西華蓋山峙守門戶,易水河及其支流回繞其間,確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西陵的建築形式和布局與東陵相同,均按照清代嚴格的官式標準規製建造,等級森嚴,後陵小於帝陵,園寢又小於後陵。帝陵、後陵有紅牆環繞,但均以綠琉璃瓦蓋頂;行宮、衙署則是灰色磚牆,均以布瓦蓋頂。主要建築按照從南到北、從前到後的順序,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寶城、明樓、寶頂、地宮等大小建築組成。西陵同樣以大紅門為整個門戶。大紅門前有一單路五孔橋,造型優美,如同長虹飲澗,新月懸空。在陵區東部有乾隆年間建的行宮和喇嘛廟,為皇族祭陵時居住的地方和念佛的場所。光緒年間從高碑店至良各莊修一條鐵路,供帝後謁陵時專用。
西陵的建築保存完整,共有房舍1000餘間,石質建築和石質雕刻一百多座,建築麵積503萬平方米,占地100平方公裏,陵區的圍牆長達21公裏。雍正帝後的泰陵和泰東陵居陵區中部,西側為嘉慶帝後的昌陵和昌西陵,再西為道光帝後的慕陵和慕東陵,泰陵東側為光緒帝的崇陵。清西陵分布不如清東陵整齊集中,陵間有小路相通。在帝後陵旁還各自陪葬有妃園寢、王公和公主園寢。整個清西陵共埋葬帝後、妃嬪、王公、公主等計76人。此外,西陵還有一處沒有建成的“帝陵”,這就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陵墓。溥儀3歲登基,年號宣統,選擇清西陵泰陵北4裏的旺隆村作為“寢室”所在的“萬年吉地”。但尚未破土動工,清王朝即行覆滅。後來溥儀由封建皇帝改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7年10月17日病逝於北京首都醫院,葬入北京市八寶山公墓。據1994年報載,溥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由天子到平民,最後又從平民而成為“天子”。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西陵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係最為完整的陵墓。陵園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雍正帝和一後一妃葬於此陵。陵入口處的標誌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是一條寬10米、長2.5公裏的神道,神道將中軸線兩側的建築貫通起來。進入大紅門後,北側是具服殿,殿北是30多米高的神功聖德碑亭,重簷歇山頂,亭內的碑石上記載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績。碑亭的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的華表,滿刻雲龍紋的浮雕,氣勢莊嚴。由此過七孔石橋,神道兩側排列的石獸、石人等皆垂首肅立,神態謙恭。再往北蜘蛛山後就是龍鳳門,四壁三門,上有用琉璃製作的雲龍花卉裝飾。門的兩側是碑亭、神廚庫、井亭等建築。再北是主殿隆恩殿,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飾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殿宇金碧輝煌。殿後依次是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等建築,寶城的下麵是地宮,雍正帝和後妃就合葬於此。
清朝入關之後,共傳十帝,其中清東陵隻有五帝五陵,其餘五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未建陵外,剩下的四個都葬在清西陵。我國曆代實行的都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製”,清代十個皇帝,按理應該葬在一起,為何又分成東西兩個陵區呢?原來是雍正帝破壞了這一製度。
雍正選建西陵,找了種種借口。據原始檔案記載,他即位的第七年,命人尋找建陵“吉地”,先受命勘測的人在東陵的孝陵、景陵之旁占卜選擇吉地,未找到相宜之處。又選擇離孝陵、景陵不遠的九鳳朝陽山,請來精通堪輿的人相度,又以地勢布局不好、穴中的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的理由否決。那麼大的陵區找不到理想的葬身之地,這個理由隻有三歲小孩才相信。做臣子的當然會明白皇帝的用意了。嗅覺靈敏的怡親王胤祥和大臣高其倬,深知雍正內心的真正意圖,於是聲稱在易縣境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薦。
他們在奏章中稱讚那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各種吉利的方麵都具備。雍正看了奏章後,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的確是上吉之壤。可是,這明顯地違背子隨父葬的製度,自己又不便馬上表示同意,便推說地方雖美,隻是距父親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數百裏,自己心中不忍。接著又明知故問地叫大臣們為他考證另辟陵區與古帝王規製典禮有無未合之處。皇帝的用心徹底暴露了,善於體承上意的大臣們於是從史籍中引經據典,指出夏禹葬在浙江的會稽,而自啟以後,都葬在山西夏縣,其間相距何止千裏。商湯葬在河南的偃師,太甲在山東的曆城,太戊在彰德府的內黃,武丁在陳州的西華,相去各有五六百裏。至漢唐諸帝,雖然都在陝西,但漢代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分別葬在鹹陽、長安、高陵、興平等縣;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分別葬在三原、醴泉、乾縣,其間相去遠的有四五百裏,近的有二三百裏。證明曆代帝王父子的陵墓可以不建在一起,何況易縣及遵化地界與京師非常近,同居畿輔,其地實際上並不遠,與古製並無不合。並且陵寢地勢的走向與上天的征兆相符合,這關係到國運的興衰,能夠把陵寢建立在上天眷顧的地方,這才能開辟大清子孫的萬世基業。經過大臣們這番勸說,雍正才“朕心始安”,下令在永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
雍正不隨父葬東陵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他篡改康熙的遺詔,靠陰謀爬上帝位。幾百年來,關於雍正“改詔篡位”的傳說很多,並且有不同的版本,使它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一種說法是,康熙病重期間,傳旨召允來京,欲將大統傳給十四子允,其諭旨被隆科多隱瞞起來,直到聖祖駕崩之時,允也沒有回到京城,隆科多傳旨給了胤禛,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聖祖在彌留之際,手中有遺詔“朕十四子纘成大統”,胤禛設法將遺詔拿到手中,私自改“十”為“第”字,而後獨自一人來到康熙身邊,不許任何人進來。聖祖憤然大怒,拿起枕頭打向胤禛,胤禛跪地向父親請罪,不久傳出聖祖駕崩的消息,胤禛即位。
一種說法是,聖祖駕崩之前有遺詔“傳位十四子”,後來被胤禛和隆科多把“十”字改為“於”字,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而後入康熙的寢宮進一碗人參湯,聖祖駕崩,胤禛即位。一種說法是,雍正原名叫胤真,因聖祖遺詔傳位於胤禎(十四子允的原名),雍正將“禎”私自改為“禛”,出寢後宣布,說自己就是“胤禛”,於是當了皇帝。
或許是由於心中有鬼,他從封建迷信出發,擔心若和康熙葬在一起,會受到康熙的“報複”,因而把遠離東陵數百裏的易縣天平峪,確定為自己的墓地。然而,這隻不過是後人的一種傳說而已,並無實據。
不管雍正出於什麼目的不願和聲名顯赫的父親葬在一塊,但雍正開辟西陵的用意,除了為他自己建陵之外,還想叫嗣皇帝也追隨他葬入西陵,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他的兒子乾隆卻違背父意,以好“風水”作為選擇陵地的原則,另在東陵建成自己的裕陵。乾隆的兒子嘉慶葬在西陵。如此形成父子分葬的“兆葬之製”。乾隆為什麼製定這樣一個古怪的製度呢?
這是因為世宗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高宗乾隆皇帝認為如果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皇帝、世祖順治皇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乾隆少年時受到祖父康熙的寵愛,將其帶到宮中教養長大,因此將自己的祖父當做偶像,在即位時就發誓,如果上天給他長壽,他在位的時間決不超過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穩坐了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的第一把交椅。乾隆在當了60年皇帝後,還是精神矍鑠,完全可以打破祖父的記錄,但他硬是退位當了太上皇,可見對康熙的崇拜之深。所以在陵寢製度上,為解決對祖父和父親恪盡孝道的問題,乾隆皇帝定下製度,即從乾隆以後各朝皇帝建陵須遵循“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製,如果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製”。這種墓葬製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曆代皇家陵寢建陵製度的根本不同之處。然而,後來的一些帝王並沒有嚴格遵守這種殯葬製度,如嘉慶的兒子道光和鹹豐的兒子同治的情況就是如此。道光應葬在東陵,同治應葬在西陵,但事實與此正好相反。道光的陵寢原來建在東陵,竣工後,他發現地宮浸水,勃然大怒,下令拆除,改建西陵。同治死時,年紀很輕,尚未建陵。為了及早埋葬,西太後管他什麼“兆葬之製”,命恭親王奕沂和醇親王奕,前往東陵和西陵勘探,很快就確定了東陵的雙山峪作為陵地,並定名為惠陵。這裏並不強調喪葬的祖製對選擇陵址的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