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清世宗雍正的泰陵(2 / 3)

一般說來,清陵分成東陵和西陵的根本原因,是帝王們以封建迷信為指導,挑選陵址時一味追求好的“風水”。為了能葬入風景優美的地方,“子隨父葬”的製度可以拋棄,這就暴露了封建皇室人倫關係和忠孝道德的虛偽。當然,清陵之所以分成東西兩大陵區,也不能排除政治上可能存在的原因。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應該追根溯源到雍正,但對這一點,至今人們也還不太清楚,隻能說仍是個謎。

@@◆地宮中的雍正是有屍無頭嗎

對於雍正的死因有許多傳聞,多數傳聞說雍正非正常死亡,是被江湖女俠呂四娘所殺,而且把腦袋帶走了,皇宮裏急忙為其鑄金頭,才完屍葬於清西陵泰陵地宮,因此,泰陵地宮的屍體是有屍而無頭。據清代各種史料記載,雍正是暴死,至於死因,連乾隆的詔書中也說得含糊不清,這就使民間的傳說似乎變得確鑿無疑。也可能由於雍正生前大興“文字獄”,殺害許多文人,因此文人學者就編出許多故事來表達對當時皇帝的憤怒。

相傳呂四娘殺雍正是為給全家報仇。她的爺爺是呂留良,生於明代,死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熱愛明朝,曾發誓不為清朝當官效力,所以他削發出家當了和尚,取名耐可。當了和尚以後,他的反清思想並沒有改變,仍然著書立說用文字抨擊清政府,他曾經寫下“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的詩句,藐視、諷刺清政府。由於他的詩詞主題鮮明,感染力強,煽動了一些對清朝不滿的文人官吏鋌而走險。

雍正年間有一個叫曾靜的人,因考試劣等未被錄用,產生了與清王朝對立的情緒。他讀了呂留良的詩文以後,深受啟發,立誌反清,於是他派一名叫張熙的學生,給川陝總督嶽鍾琪寫了一封信,勸嶽鍾琪起兵反清。不料,嶽鍾琪雖說是嶽飛的後代,但更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將領,非常忠於雍正,所以他見到這封信後,將張熙扣押並嚴加審訊。他軟硬兼施,迫使張熙供出了曾靜,曾靜被拘受審的時候,又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呂留良身上。他說:“我是聽了呂留良的邪說,才對朝廷起了疑心,犯了彌天大罪,我一定俯首認罪,甘服上刑。”曾靜的坦白交代,使雍正非常滿意,開恩特赦了曾靜。

在雍正看來,曾靜的舉動是呂留良的詩文蠱惑所致,而呂留良的詩文則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心頭之恨,所以呂留良的罪過甚於曾靜幾倍。於是,一道諭旨,呂留良全家滿門抄斬,所有書刊勒令焚毀。當時,呂留良及其子呂葆中已故去多年,不能活殺就揚墳戮屍,還在世的呂毅中被斬,其所有叔伯、子孫、妻妾等全家大小老少八百口有的被殺,有的被發配邊疆。呂家被滿門抄斬,在混亂中,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偷偷逃出來,被河南登封少林寺的靜一道人偷偷帶走並收為徒弟。雍正得知這一消息,害怕武藝高強的靜一道人來行刺,所以找了很多武林高手追殺靜一道人,靜一道人隻好躲在深山老林裏。

一天,雍正得知他的準確地址後,就派很多精兵把守各個路口,又派了數名武林高手進山捉拿,由於寡不敵眾,靜一道人被殺害。臨死前,他大義凜然地向殺害他的人說:“你們的主子奸詐狡猾,作惡多端,今天你們殺死我,你們的主子也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一月後,必有人為我報仇。”靜一道人這番話傳到皇宮裏,使雍正大驚失色,數日寢食不安。一個月後,雍正果然被刺,刺客就是靜一道人的徒弟——呂四娘。

原來,靜一道人被殺後,呂四娘目睹師父的慘死,想起了自己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燃燒胸膛。為了報仇,她隱姓埋名混進了清廷選秀女行列,果真入選了,被分配在雍正身邊。由於她報仇心切,日子不久就把雍正殺了。也有人說是呂四娘憑著高超的武藝夜闖紫禁城,當場殺了保護雍正的數十位高手,取了雍正的項上人頭,揚長而去。宮廷傳聞,由於呂四娘將雍正的頭顱帶去祭奠自己的家人和師父,所以泰陵雍正墓中的頭顱是皇後命人用黃金做了一個人頭代替。

對於這種說法,民間一直廣為流傳,清廷似乎也有難言之隱,對雍正的暴卒不願加以澄清。然而,專家們對民間傳說卻提出了質疑,他們根據現存的各種資料,猜測雍正可能死於長期服食所謂的“仙丹”從而引起鉛中毒而亡。

作為封建帝王,盡享人間的榮華富貴,惟有疾病和死亡,無法抗拒。而道士修煉的“仙丹”,正迎合了帝王的需求。所謂“仙丹”,是指以天然礦物石、藥為原料,用爐鼎燒煉而成,服用後可以祛病延年、長生不老的丹藥。曆史上,迷戀這種“仙丹”的君主不計其數,雍正皇帝就是其中一個。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湊豢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讚賞道士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了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采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禦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鬆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廣泛收羅道士進宮,大約是在雍正七年以後。雍正即位初年,日理萬機,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過度操勞。至雍正七年(1729年)政局日趨安定之時,51歲的雍正帝的健康卻日漸衰退。這年的冬天,他生了一場大病,忽寒忽熱,似瘧非瘧,食欲不振,睡眠不寧。太醫們使出渾身解數,仍不能痊愈,於是雍正帝將康複的希望寄托於道士的丹藥。他拖著病重的身體,親自用朱筆書寫密折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贈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自己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自己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他也不怪罪,自己自有試用的方法;還告誡他們不必張揚,一定要“縝密”從事。可見,雍正帝急於得到“仙丹妙藥”,以調理自己的病痛。而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很快,四川巡撫憲德寫折子說,當地有個人叫龔倫,有長生之術,86歲時還得了個兒子。雍正立即諭令此人進宮,但此時龔倫卻死去了。為此,雍正十分惋惜。

浙江總督李衛密奏說,民間傳聞河南道士賈士芳有神仙之稱,特推薦此人進京為皇上治病。賈士芳原是北京白雲觀道士,後來浪跡河南。賈士芳進宮初期,雍正還覺得治療非常見效,可後來他漸漸發現,賈士芳用按摩、咒語等方術控製了自己的健康。天子豈能容他人擺布?雍正於是下令將賈道士斬首。雖然殺了賈士芳,但並沒有因此失去對道士的信任。據清宮檔案記載,從鬧病到死去的大約5年時間裏,雍正一直頻繁地參加道教活動。此外,他還在主要宮殿安放道神符板,甚至在禦花園建了幾間房子讓道士婁近垣等人居住。雍正在蘇州還給道士訂做了法衣,一次就是60件。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雍正當年穿道教服裝的畫像。

據資料記載,諸道士中有一位名叫婁近垣的道士,頗為雍正帝所賞識。婁近垣來自江南貴溪縣龍虎山,那裏一向是道教徒修行的聖地,漢代張道陵曾於龍虎山煉丹成道。據傳,他曾得秘書,能通神變化,治病除妖。此後曆代宗師徒相傳,出過許多有名的道士,如元代的張留孫,明代的邵元節等。婁近垣作為龍虎山道士,身懷秘術,善用符和丹藥,他以自製的仙丹為雍正治病,療效甚佳,加之處事謹慎,從不恃寵而驕,被雍正帝讚為“一片忠心,深屬可嘉”,封他為四品龍虎山提點司欽安殿住持。雍正十二年八月,又賞賜他巨額銀兩,令他返回龍虎山增建道院,購置香田,招收道徒。

在雍正大搞道教活動的同時,圓明園內開始秘密生火煉丹。清宮《活計檔》是專門記載皇宮日用物品的內務府賬本,裏麵披露了雍正煉丹的一些情況。最早的記載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其主要內容如下——十一月十七,內務府總管海望和太醫院院使劉勝芳一同傳令:往圓明園秀清村送去桑柴750公斤,白炭200公斤。十二月初七,海望、劉勝芳傳令:往圓明園秀清村送去口徑一尺八寸、高一尺五寸的鐵火盆罩一件,紅爐炭100公斤。十二月十五,海望、劉勝芳和執事侍李進忠一同傳令:往圓明園秀清村送去礦銀十兩、黑炭50公斤、好煤100公斤。十二月二十二,海望和李進忠又一同傳令:圓明園秀清村正在煉銀,要用白炭500公斤、渣煤500公斤。

檔案中提到的秀清村位於圓明園東南角,依山傍水,是一個進行秘密活動的好地方。根據檔案記載,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往秀清村送的木柴、煤炭就有兩千多公斤。清代皇家宮苑取暖做飯所用燃料都是定量供應,並有專門賬本,從不記入《活計檔》。同時,操辦這件事情的海望是雍正心腹,劉勝芳則是雍正醫療保健的總管太醫院院使。而檔案中的“礦銀”、“炭”等,是煉丹所用必需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從雍正八年末,雍正就開始在圓明園秀清村煉丹了。專家從《活計檔》中發現,從雍正八年到十三年這5年間,雍正先後157次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其中光煉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礦銀、紅銅、黑鉛、硫磺等礦產品。由此可以想見幾年間秀清村煉丹的情景。

雍正服食的丹藥,除用於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一般人們服丹藥總有所顧忌,怕與自己身體不相適應,出現意外的副作用,為此,雍正勸他們放心,說濟丹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盡管放膽服用,不要有所懷疑。果然,鄂爾泰受命服用一個月後,向雍正奏報“大有功效”。

傳說丹藥是由紅鉛即童女初來之月經加藥物提煉而成,其實並非如此。丹藥是道士們經過多年的試驗,用礦物和草藥混合提煉而成,隻要用藥得當,在量的方麵作適當的調合,會有一定療效。婁近垣大概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他能為皇帝醫病健身。反之,如果道藝不高,醫術不精,急功近利,藥石亂投,則會適得其反,造成礦物質,如鉛、汞、砷等毒素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