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時代,清王朝已經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在對待自己的陵寢上,這位帝王也是不遺餘力。他的裕陵在清代諸陵中可能規模不是最大的,隨葬品不是最多的——論規模,它可能比不上順治和康熙;論隨葬品,它絕對比不上那個又貪婪又卑鄙的慈禧。但論做工的精細,質量的上乘,它卻是絕對最佳的。裕陵在清末被盜,所以它不存在太多的秘密。但即便如此,乾隆的裕陵仍給後人留下了一些令人費解的謎團。
這位受儒家思想熏陶最深、實施“文字獄”又最厲害的皇帝,主張以孝治國,建造的裕陵沒有坐落在父親雍正一手創製的西陵中,而是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在順治、康熙所在的東陵,但又早早地將自己兒子嘉慶帝的陵墓修在西陵,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
裕陵的地麵和地宮又埋藏著一些什麼奇珍異寶呢?
這位生平號稱“十全武功”,又有“風流天子”之稱的帝王,到底有多少妃嬪陪葬呢?陪葬的標準是什麼呢?
他生前曾立了兩位皇後,追封了一位皇後,為什麼地宮中隻有兩位皇後的棺槨,又是哪兩位皇後呢?
傳說中的“香妃”是否有其人其事,這位“香妃”又葬於何處呢?
@@◆用珍寶和工藝堆出的陵寢
乾隆的父親雍正好不容易開辟了清朝的西陵,但乾隆似乎並不買父親的賬,又將自己的裕陵建造在東陵,這是什麼原因呢?清朝鼎盛時期建造的裕陵的規模又如何呢?
乾隆皇帝登基後,本想跟隨父親,也在西陵選擇萬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選好一塊吉地後,又考慮到後世子孫對此事如何承繼安排。如果子孫們都效法他,眷戀父子之情,相繼葬入西陵,則東陵勢必香火冷落,園寢荒蕪。為兼顧兩陵關係,他便在東陵的勝水峪選了萬年吉地,將自己兒子嘉慶帝的陵寢建在西陵,並要求後世子孫隔代相葬,即父子不葬在一起,這樣清朝的東西陵就都不會冷落。他的這種打算在乾隆六十一年(實為嘉慶元年)的諭旨中,把東、西兩陵的形成及兆葬之製說得很透徹。
乾隆帝繼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時正值國家鼎盛、國庫豐盈之際,遂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其木材來自川、廣、雲、貴及東北興安嶺的原始森林,石料取自北京房山和薊縣盤山的石場,磚料由山東、江蘇專門燒造,瓦料由京西琉璃廠運送,土料也是於數十裏外選擇來的含沙量合適的“客土”。裕陵占地麵積為46.2萬平方米,工程進展數十年,耗銀200多萬兩。
裕陵的規模稍遜於順治皇帝的孝陵,但建築的壯美、工藝的精湛在清代諸陵中可謂是首屈一指。裕陵建有神道、神功聖德碑亭、華表、神路橋、牌樓門、神道碑亭、神廚庫、朝房、班房、下馬碑。隆恩門內建有東配殿、西配殿、隆恩殿、焚帛爐、玉帶橋。陵寢門內建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所有這些建築都不同凡響,尤其是地宮與隆恩殿,令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乾隆帝是個“風流天子”,生前酷愛文藝,吟詩成集,禦筆文墨舉國廣布,至今仍到處可見。相傳他一生做詩10萬多首,留傳至今的還有一萬多,超過了大詩人陸遊,是自古以來沒有名氣的做詩最多的人,在帝王中跟他的年齡一樣,拔得頭籌。他酷愛“二王”書法,曾經將王羲之和王獻之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置於書房,專供政務之餘臨摹,並將該書房命名為“三希堂”,還專門命人收集古今名帖編為《三希堂法帖》。他廣收名畫名帖及珍異古玩,生之同屋,死之同穴。曾多次至陵寢,為孝賢皇後酹酒題詩,還把他的詩句製成雕漆掛屏懸掛在隆恩殿內的暖閣中。一座隆恩殿,聚金斂玉,琳琅滿目,堪稱奇珍異寶大陳列。
史料曾經對裕陵隆恩殿內的物品作了記載,隆恩殿內物品之多讓人瞠目結舌,而後人發現史書檔案記載的僅僅是乾隆十七年養心殿員外郎白士秀送的。那時乾隆皇帝方42歲,離他的死期還有47年!在這其後的幾十年裏,隆恩殿裏又增添了些什麼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相關的記錄,但我們知道,乾隆晚年也走上曆代封建帝王揮金如土的老路,對自己身後的大事肯定不會吝嗇,由此可見以後增置添設的程度,那就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了。
如果說隆恩殿是珍寶的陳列室,那麼地宮更是一座藝術的大寶庫。乾隆朝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修建時間長,規模大,地宮建築工藝水平高。地宮是石雕刻和石結構相結合的典型建築,是陵寢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裕陵地宮進深54米,總麵積372平方米,完全是傳統的拱券式石結構。由一條墓道、四道石門和三個主要堂券組成,四道石門上雕刻了八座菩薩,所雕刻的菩薩立像身高約1.5米,各個都裝扮得異常優美。“她們”頭頂蓮花瓣佛冠,梳著高高的發髻,長發披在肩上,兩耳佩環,袒胸露臂,下身著羊腸大裙。周身佩飾絡飾垂珠菊花,肩披隨風飛舞的長巾,雙手掐西番蓮,在蓮花上承托著法器。“她們”赤著雙腳,於芙蓉上亭亭玉立,脈脈含情,既恬靜又純潔,宛如遊春的少女,十分動人。第一道石門,西扇雕刻著代表大力的大勢至菩薩,右手持降魔杵能驅走邪惡,左手執法鈴可傳播法音;東扇雕刻著代表大智的文殊菩薩,右手持寶劍能斷除煩惱,左手執經卷可使眾生增長智慧。第二道石門,西扇砌雕著代表大願的地藏王菩薩,右手執畫絹,能滿足眾生無邊之善願;東扇雕刻著代表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右手擎念珠,象征著佛法無量。第三道石門,西扇雕刻著代表情德虛空的虛空藏菩薩,右手托月牙兒,象征著清涼;東扇雕刻著代表除去蓋障的除蓋障菩薩,右手擎太陽,象征著光明。第四道石門,西麵是代表大行的普賢菩薩,右手執法杵,能降伏妖魔鬼怪,成就一切善願;東麵是代表大富貴的慈氏菩薩,右手持法輪,象征著勇於進取,誓不退卻。帝王和他的妃嬪們以為有這八尊端莊美貌、法力無邊的菩薩守護著宮門,真可使地宮中的亡靈安然自得地進入“極樂世界”了。
或許是乾隆帝生怕菩薩的法力不夠,還在地宮的第一道門洞券裏,東、西兩壁雕刻著四天王像,也稱做四大金剛。“金剛”是什麼意思?“四大金剛”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有何作用呢?
“金剛”是梵文的意譯,金中最剛之意,用以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將四大天王稱為四大金剛是一種通俗叫法,《封神演義》中就采用此說,人們也就叫開了,其實天王與金剛在佛教中是兩碼事。古印度神話中說須彌山山腹中有欲界六天,其中第一天為四大天王。四天王為釋迦牟尼的外將,他們各居須彌山的一方,護持著東西南北各自天下,因此稱為“護世四天王”。門洞西側雕著兩位天王,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名吹多羅吒,為樂神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居南的是南方的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他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門洞東側也雕刻兩位天王,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為龍群的領袖,右手托著寶塔,左手纏繞一水蛇為法器;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名叫毗沙門,他右手持傘,左手握吐寶銀鼠為法器。四位天王手持的法器,諧音吉祥之意。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諧音要“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傘遮風擋“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持水蛇降服歸“順”,這“風調雨順”四個字,滿足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帝王生前威風一世,死後還讓四天王身披甲胄,立眉張目,威風凜凜地守護著宮門,充當死後的封建帝王的禦用奴仆,這也無非是生前生活的縮影,因為帝王是上天的兒子,生前由人世間的奴才陪護,死後希望借助這傳說中法力無邊的神靈來保佑他們在“天堂”繼續享受著奢侈的生活。
至於乾隆的棺槨放在地宮的什麼地方呢?傳說中神秘莫測的“金井”在裕陵中又是怎樣的一口井呢?
乾隆的棺柩就放在金券內,金券是地宮最後的堂券,是主要墓室。在室內寬達12米的艾葉青石寶床上,原來停放著6個棺槨,也就是乾隆帝與他的兩個皇後、三個皇貴妃,現僅存四具。金券頂部刻有三大朵佛花,外層為24個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組成。佛花周圍簇擁著珊瑚、火珠等吉祥器物。金券東西壁平水牆上,半圓月光石裏,刻著佛像和八寶圖案。平水牆下,所有圍牆上都刻滿了梵文和藏文兩種文字的陰刻經咒,計有29464字,可謂洋洋大觀。這些陰刻經文編排嚴密,端莊整齊,刀法遒勁有力。
金券寶床正中,停放著乾隆帝的棺槨。棺下有一口“金眼吉井”,相傳這口井不管天氣多熱井水也不幹涸;無論天氣多澇,井水也不外流,所以被稱為不竭不溢的金眼吉井。實際上這口井的井口直徑隻有十多公分,隻是一個“穴”位,井中並沒有水。其中曾隨葬了一些乾隆皇帝生前喜愛的珍寶。
乾隆帝棺柩東側為兩位皇後的靈柩,西側為三位皇貴妃的棺木。為什麼在乾隆帝的41位後妃中,惟有這五位後妃與皇帝合葬在一座地宮中呢?首先的一個條件,她們都必須死在皇帝之前;待到乾隆帝死時,金棺入了地宮,放置在寶床正中的穴位之上,棺木四角卡上雕花的龍山石,亦稱卡棺石。一切停當之後,放下頂門的“自來石”,封閉四道石門,砌死金剛牆,填平墓道,地宮便永世也不再打開了。第二個條件,陪葬的後妃必須是皇帝喜歡的,如果是皇帝不喜歡的後妃,盡管死得再早,也要另立陵寢,享受不到這一特殊的“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