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由選秀入宮、母因子貴、最終登上太後寶座的慈禧,之所以能夠控製滿清大權長達近50年,關鍵在於她為鹹豐生了一個惟一的皇位繼承人。這位從最下層爬上來的秀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她一次次立下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一次次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為了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在她走進地宮的漫長過程中,至少有兩位皇帝、一位太後、一位皇後、一位妃子、數十位大臣、無數的義和團戰士成為她地宮的殉葬品。這些還是有據可查的,至於間接死於其手的人,那就無法計算了。
@@◆比紫禁城還豪華的殿宇
定陵之東的普陀峪,埋葬著鹹豐的兩位皇後,一位是東太後慈安,另一位就是把持清王朝政權近半個世紀的西太後慈禧。兩陵並排而立,規製相同。掌權後的慈禧為了蓋過慈安,顯示自己的地位,修建的陵寢豪華到什麼程度,從隆恩殿等三大殿就可見一斑。
甲午之年,中日交戰,慈禧在宮中慶賀了自己的60大壽。第二年即1895年,割地賠款,國庫空虛,又值全國大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慈禧全然不顧,為了死後仍享受榮華富貴,居然把修建了22年的普陀峪萬年吉地的三殿全部拆除,嚴令原材料絲毫不得遷就。這項重建工程一直持續了14年,到慈禧死時才算完成。
重建後的慈禧陵三殿,其規模工藝,豪華富麗;其用料耗銀,靡費驚人。不僅超越了清代祖陵,就連明、清兩朝二十四帝居住的紫禁城,也沒有這般奢華。慈禧陵三殿奢華在一些什麼方麵呢?
慈禧陵三殿的梁枋架木、門窗隔扇,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構製。黃花梨學名為海南檀,木質堅硬,木料精美。三殿在製作工藝上也別具一格。減去了披麻做底帳的工序,原木外露,呈現出木料本色。在那深褐色的原木上,直接瀝粉貼金,至今雖已經過80多個春秋,依舊十分堅固,毫不剝落。慈禧陵三殿的貼金和璽彩畫,與紫禁城內絢麗多彩的龍鳳祥雲和璽彩畫迥然不同:這裏的彩畫是在原木上巧用赤、黃兩種金葉子直接瀝粉貼成龍、雲、蝠、壽錦紋。三殿內外彩畫中,共有2400多條金龍,分為行龍、臥龍、升龍、降龍,皆安排得體,布局有方,千姿百態,光彩奪目。
曆代帝後陵的隆恩殿內,隻有四根明柱上貼金,做成纏枝蓮花或盤龍行雲,就連代表皇權威嚴、帝王登基受拜的紫禁城內的金鑾寶殿,也隻有六根貼金明柱。可是,在慈禧陵三殿內外,卻有64根金柱!這不是一般的貼金,而是用銅做成半立體鏤刻的盤龍,銅上鎦金,光華四射,閃閃耀目。尤其是在立體的金龍頭上安裝帶有彈簧的龍須,借助空氣流通,龍須自行擺動,如群龍低吟,無比美妙。可惜這費盡心機、巧奪天工、舉世無雙的金龍,如今連一鱗半爪也不存在了。在那殘留的殿柱上,還依稀可見金龍盤玉柱的痕跡。
慈禧陵三座殿堂內的牆上鑲有大小不等的20塊雕花磚壁,共計237平方米。所雕的花紋有“五福捧壽”、“四角盤長”、“萬字不到頭”等。“五福捧壽”為五隻展翅向心飛翔的蝙蝠,圍繞著一個幾何紋的變形“壽”字,諧音而謂之。“四角盤長”取其盤長綬帶,連綿不斷之意,寓吉祥如意。“萬字不到頭”,寓其富貴不到頭之意。所有雕磚的外圍,均飾以蔓草蓮花和珠文;凡突起的花紋,全用赤金葉子貼飾,底部用黃金葉子貼飾,赤黃二金,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光彩奪目。一般帝後生前所居室內以及陵寢殿堂的牆壁,均粉刷牆圍,以米黃色為主,用翠綠色鑲邊,再加以紅、白、黑三色線條,顯得很莊重,但慈禧陵三殿不願如此一般,裝修得金碧輝煌,僅貼金一項就用了黃金4592兩。
慈禧陵隆恩殿的雕刻,現在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最引起人們迷惑的地方,這又是為什麼呢?慈禧陵隆恩殿前,有一塊“鳳引龍”的陛階石,高310厘米,寬160厘米,周邊雕刻纏枝蓮花,中心為丹鳳展翅淩空,穿雲俯首向下,紋龍曲身出水,騰空向上。全部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鳳、龍均雕刻得十分生動,玲瓏剔透,欲飛欲躍。建陵時,初置的陛階石與慈安陵一樣,隻是淺浮雕。慈禧嫌它不好,要壓過東太後慈安一籌,就下令將這塊陛階石拆掉埋入地下。後來,被挖掘出土,現陳列在宮門外,與隆恩殿前重新雕製的“鳳引龍”陛階石相對比,愈發顯出慈禧的奢侈。在隆恩殿周圍的漢白玉望柱和欄板上,也布滿了“鳳引龍”的雕刻圖案。69塊欄板的裏裏外外,到處是“鳳引龍追”,一隻回首顧盼的翔鳳和一條昂首向前的行龍,穿雲舞動,惟妙惟肖。全部欄板上138組“鳳引龍”連接起來,令人產生天在旋,地在轉,宇宙在永恒地運動之感,猶如騰雲駕霧一般。還有那74根望柱頭,打破了曆來一龍一鳳相間的“龍鳳望柱”的格式,安排所有柱頭均雕翔鳳穿雲,而在柱身裏外各雕一條升龍出水。像這樣明顯的鳳壓在兩條龍龍頭之上的雕刻實屬罕見,現在人們猜測這種雕刻可能是暗示埋在這裏的婦人曾控製同治、光緒兩代皇帝。
另外慈禧的地宮內,在陵寢地宮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一個圓形通地脈的深孔,這便是頗具神秘色彩的“金井”。《漢唐地理書鈔》說:古代有金人用木杖撞地而成井,深不可測。金者,寶貴也,故有“金井”之稱。流行於民間關於金井的傳說眾說紛紜,神秘色彩更加濃重。按“風水”之說,金井為“風水”之穴,借以溝通陰陽地氣;有的則以“井”字附會,認為金井內有一股終年不竭不盈的泉脈。由清代喪葬典儀的有關記載可以知道,金井是帝王帝後們生前所格外關注的,每每誠惶誠恐施之以禮。慈禧太後曾親自到地宮看視金井,並把她手腕上的一件稀世珍寶“十八顆珍珠手串”摘下來,投入金井,作為鎮墓之寶。此外,慈禧還屢次派大臣自內廷前往地宮,在金井中安放了數量驚人的金玉寶器。金井成了貨真價實的“金井”了。
@@◆棺內財富知多少
慈禧太後生前就十分思慮她死後葬身之地,曾從北京乘轎途經200多裏,到遵化觀看“萬年吉地”的“風水”。慈禧死後,又將窮其一生巧取豪奪的奇珍異寶齊集棺中。那麼她棺中的家當到底值多少錢呢?
慈禧太後的心腹太監李蓮英親自參加了慈禧棺中葬寶的儀式。據他和他的侄子所著《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上三層金絲串珠繡花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多。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翠荷葉,滿綠碧透,精致無比,葉麵上的筋絡不是雕琢之工,都是天然長成。腳下安放一朵粉紅色的碧璽大蓮花。慈禧的屍體放在荷葉、蓮花之間,身著金絲串珠彩繡袍褂,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重四兩,大如雞卵,是件世間難得的瑰寶,價值一千萬兩白銀。她蓋的衾被上有珍珠堆製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鐲是用鑽石鑲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連貫而成。身旁放有金、紅寶石、玉、翠雕佛爺各27尊。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甜瓜二個、白菜兩棵,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200多個。那翡翠西瓜為綠皮紅瓤黑籽白絲;翡翠甜瓜一對是青皮白籽黃瓤,一對為白皮黃籽粉瓤;兩棵翡翠白菜,都是綠葉白心,菜心上伏著一隻滿綠的蟈蟈,墜葉旁停落著兩隻黃色馬蜂。慈禧屍身左旁,放著一枝玉石製成的蓮花,三節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汙”,節處生出綠荷葉,開出粉紅色蓮花;還有一個黑玉石荸薺。屍身右側,放著一枝玉雕紅珊瑚樹,上繞青根綠葉紅果的蟠桃一枝,樹頂處停落一隻翠鳥。這些珍品,均係天然料雕成,單是選料就極為難得,更不用說構思之匠心獨運、雕琢之巧奪天工了。另外,尚有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等等多種寶物,共計700多件。當寶物殮葬完畢,又倒進4升珍珠和紅、藍寶石2200塊,填補棺內空隙;4升珍珠中有八分大珠500粒、二分珠1000粒、三分珠2200粒。寶石與珍珠約值白銀223萬兩。
這滿滿的一棺奇珍異寶,據當時人估計,不算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私人的奉獻,僅皇家隨葬品入賬者,即值5000萬兩白銀!至於這些珍寶的藝術價值,那就更是無法估量,可謂價值連城。慈禧太後這一具棺槨,其珍寶之多,貴重之巨,堪稱世界之最了。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將慈禧陵地宮葬寶洗劫一空,不過留下的衣物,如繡有佛字的龍袍、繡滿福字的上衣、平金團壽的褂子、黃緞堆絨繡荷花枕、鋪絨彩繡荷花褥、彩繡串珠荷花的花盆鞋等物品的價值也夠讓人歎為觀止了。其中最精致、最有文物價值的絲織品是大型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這是一件怎樣的經被呢?它有什麼功效呢?
織金陀羅尼經被長280厘米,寬274厘米,基本是正方形。明黃緞底,撚金織成,除機邊2厘米外,其餘全為提花部分。花紋布局精巧、嚴密。最外層是萬福萬壽花邊,由4萬壽與蝙蝠相間組成,寬8厘米。第二層為團佛與蓮花相間組成,寬15厘米;上下橫排各9尊佛像,左右縱列各12尊佛像。第三層為漢字佛經部分,總共17800多個漢字。第四層與第一層相同,亦為萬福萬壽花邊。經被中心部分是由經文組成的一座寶塔,塔高為140厘米,塔頂有楷書漢字橫額,自左向右排列著“慈航渡福”四個字。匾額上方為三星:星左為日,日中有烏;星右為月,月中有兔;三者構成十二章的日月星辰。整幅經被文字筆筆清晰,花紋道道精美,堪稱晚清織品中的精品。陀羅尼經被為佛教密宗聖品,這種經被遍印梵文密咒。密宗認為,人死之後用經被裝飾,有不可思議之功德。皇家不僅自己篤信宗教,還把陀羅尼經被賞賜給王公大臣,不過所賜經被多為白緞用朱砂或金漆印寫藏文佛經。所謂經被之“不可思議之功德”就是把經被蓋在死者身上,作為生者對死者的敬重和安慰,兼有使死者超脫苦難、盡快進入“極樂世界”之意。清朝末年,陀羅尼經被流傳至民間,多為有錢人家所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