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曆史上,有一位不是帝王卻勝過帝王的太後,她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慈禧太後。這位讓一個日漸腐朽的封建王朝變得病入膏肓並最終滅亡的最高統治者,對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寢也不甘落後,修建了超過所有列祖列宗規模的超豪華型的寢宮,夢想著將自己生前的榮華富貴帶到地宮去繼續享受。可是惡人終究有惡報,就在她死後埋入生前精心雕琢的地宮僅僅20年,她的屍體就被她生前視為亂臣賊子的軍閥拋出了棺外,聚斂的財富被洗劫一空。
那麼,她精心打造的那個碩大的陵寢豪華到了什麼程度?她到底帶走了臣民多少血汗?
慈禧陵隆恩殿的“鳳在上龍在下”丹陛有何寓意?
地宮中真的有“金井”嗎?
那件罕見的織金陀羅尼經被是怎樣織造出來的?
她聚斂的財富是被誰,又是怎樣一掃而空的?盜墓者的下場又如何呢?勞動人民的財富最終又落入了何人之手?
所有這一切,都是人們急於知道的。
@@◆有多少人為她殉葬
慈禧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徽寧池太子兵備道惠征之女。鹹豐元年大選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第二年五月九日入宮,時年18歲,封為蘭貴人。鹹豐四年十一月封那拉氏為懿嬪。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時,葉赫那拉氏生穆宗同治皇帝於儲秀宮,第二天便晉封為懿妃。鹹豐七年正月封為懿貴妃。鹹豐帝駕崩時,懿貴妃27歲,同治帝尊她為聖母皇太後,徽號慈禧。鹹豐帝臨終前,遺命載垣、肅順等八人輔政。慈禧勾結與英法聯軍談判的全權大臣恭親王奕忻,密謀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北京政變”,因事出在辛酉年,亦稱“辛酉政變”。八大臣全被撤職,賜載垣、端華死,將肅順斬首。慈禧從而爬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奕忻被授議政王、軍機大臣。從此,這位從秀女一步步爬上太後寶座的女人,就開始了對中國長達48年的統治,成為了大清帝國實際的“皇帝”。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疾病身亡,卒年74歲。1909年十月初四日,葬入清東陵的普陀峪定東陵內。這位實際的統治者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在她走入墳墓的漫長過程中,到底有多少人成為她權力的犧牲品,成為她的殉葬品呢?這到現在還是一個並不完全清楚的謎。在她的統治中,因她而死的人大致有:
東太後慈安。鹹豐帝的孝貞顯皇後(1837~1887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比鹹豐小6歲。初入宮侍文宗鹹豐帝潛邸,鹹豐帝登基後於鹹豐二年二月封貞妃,五月晉貞貴妃,六月奉旨立為皇後,時年僅16歲。鹹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皇後隨鹹豐帝自圓明園逃往熱河行宮,第二年七月鹹豐帝崩,此時皇後25歲。因皇後無子,便由懿貴妃(慈禧)6歲的兒子載淳承繼皇位,尊皇後為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為“慈安”,尊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徽號為“慈禧”。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東路的鍾粹宮,故稱東太後,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後。
同治、光緒兩朝初年,慈安、慈禧兩太後先後兩次垂簾聽政。慈安為人老實,但也頗有見識。鹹豐帝即位之初,也是有一番從頭收拾舊河山的打算,但接手祖宗留下的這個爛攤子,先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接著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連年不斷,沒有兩年,一番雄心壯誌也就一掃而空,隨之而來的就是沉迷於酒色。慈安曾屢勸鹹豐不要長夜宴飲。有時遇事也頗果斷。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出京置辦龍衣,安德海等乘船隻順運河南下,龍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刮民財,激起民憤,山東巡撫丁保楨彙報宮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極大不滿。1881年3月9日慈安暴亡,卒年45歲,因死時突然,故有傳為慈禧所害之說。同年9月入葬清東陵普陀峪定東陵地宮。
傳說中的麗妃之死。麗妃、麗皇貴妃、莊靜皇貴妃皆指一個人,三個稱呼為三代皇帝封的不同冊封。她是主事慶海之女,他他拉氏,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比鹹豐帝小6歲。初入宮號麗貴人,鹹豐四年被封為麗嬪;鹹豐五年五月初九日晉為麗妃;鹹豐十一年十月登基的同治帝感念麗妃侍奉鹹豐帝多年,又育大公主,謹尊封為麗皇貴妃,其時居住在永和宮;同治十三年封為麗皇貴太妃。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麗皇貴太妃薨,時年54歲。
許多野史或戲劇中,將麗妃描寫成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因麗妃冒險保留了鹹豐帝的遺詔,事情敗露後,她含恨而死。有的文藝作品將麗妃之死處理為慈禧效法兩千年前呂後殘害戚夫人的手段,拔掉她的頭發,斬斷四肢,弄破聲帶,挖掉眼睛,熏聾耳朵,變為“人彘”,置於廁中受盡淩辱而慘死,隻不過將茅廁改為酒缸。據考證,實際上麗妃並非死於鹹豐十一年,而是死於29年之後的光緒十六年;更非慘為“人彘”,而是因病謝世。這位貴妃之死不能算在慈禧頭上。
同治帝、後之死。關於同治帝之死,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死於性病,究其原因,與同治帝生前一些“非君王之為”的活動有關,但實際上這對夫婦還是間接死於慈禧之手。
相傳同治帝一天天長大,朝政由太後做主,他深居九重宮闕之中,無事可做,悶得發慌,於是瞞著兩位太後,帶上十幾名隨身小太監,都換上藍布長衫,百姓打扮,偷偷出宮,在京城到處遊逛,大小館子也吃得不少。他微服出遊,最怕碰見王公大臣,因此,凡是大的娛樂場所、大店鋪、大飯館都不敢去。他經常光顧的地方是天橋夜市場、韓家潭妓院,以及冷僻街道的茶館、酒店。總之,這些小地方,王公大臣是不屑一顧的,恰好是他的自由小天地。日子久了,北京城裏逐漸傳遍了同治帝微服出遊的事,隻瞞著慈禧太後一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太醫院公布病情是“出天花”。據說其實是在韓家潭妓院染上了梅毒,當時還沒有治梅毒的特效藥。太醫們認為萬歲爺染上梅毒太不光彩,隻得說成“出天花”掩蓋過去。親政僅兩年,終年才19歲。當時在民間流傳著一副對聯:“不愛家雞愛野鶩,可憐天子出天花。”
這些傳說逸聞的真實性可靠性,無從考證。至於“死於天花”之說,根據內廷李越縵、翁同和的筆記所載:十一月同治皇帝出天花,全身都長痘而且發熱。載淳確實生天花了,盡管經醫師診治已好轉,但在痘痂將結之時,又受了刺激,導致痘內陷而死。如此,同治帝應是天花病變之後搶救無效而身亡的。
但同治帝之死與慈禧的專橫有直接關係。一日,皇後阿魯特氏到養心殿看望同治帝病情,臥榻旁夫妻倆相依談心,皇後為婆媳之間不睦之事而傷心落淚,皇帝百般勸解安慰說:多忍耐一些時間,將來總有出頭的日子。孰不知隔牆有耳,這些話飛到慈禧耳中,一場大禍從天而降。慈禧闖入皇帝內室,淫威大作,破口大罵:“好個狐媚子,又來勾引皇帝!”皇後辯白:我是乘鳳輦從大清門迎娶進宮的,天下皆知,皇帝生病我前來探看,犯了什麼罪?這幾句話猶如火上潑油,正燒到了慈禧的痛處,因為慈禧是大清皇後中惟一一個由最低賤的秀女當上皇後之位的。惱羞成怒的慈禧一把抓住皇後的頭發,連拽帶打。皇後哪敢還手,慈禧還不解恨,又咬牙切齒地呼喊太監用棍杖擊打皇後。這番折騰,把個久病初愈的同治帝直嚇得昏死過去,此刻慈禧才算住了手。同治帝從此臥病不起,日趨惡化,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一命嗚呼。
阿魯特氏當皇後僅兩年,同治帝崩,皇後為丈夫早亡萬分悲痛,又因自己無子,必須由宗室內“溥”字輩中找繼承人。當時王公們認為第一代恭親王奕忻之孫溥倫依序當立(奕忻有三子,均早死,有孫溥偉、溥倫、溥儒等,奕忻死後由溥偉承襲為第二代恭親王),但慈禧太後認為如依序而立則自己便成了太皇太後,不能垂簾聽政,因而指定迎立醇親王奕道之子載湉,就是光緒帝。阿魯特皇後為自己渺茫的前程感到絕望,又對慈禧的專橫、陰毒、暴虐充滿怨恨,竟吞了金屑。雖經搶救暫緩死日,後又絕食,至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崩逝,時年22歲,距同治帝死期隻有半百之日。
光緒皇帝之死。1875年,年僅4歲的載湉登基,年號光緒,又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由慈禧“訓政”,二度垂簾。光緒十五年,18歲的光緒帝大婚,同時親政。慈禧隻好再次歸政,但她豈肯放棄手中大權?為將光緒帝牢牢控製住,她特在光緒帝的婚事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慈禧將其胞弟桂祥的女兒、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氏立為皇後,並在多處設置親信,廣充耳目,以窺測光緒帝的行動,帝後從此不和。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賠款2億兩白銀等,引起朝野震驚,群情憤慨。人們渴望變法維新,期望國家富強。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頒布新政。慈禧頑固守舊,極力反對,在榮祿、袁世凱等封建頑固勢力支持下,重演了一次宮廷政變,即戊戌政變。慈禧自頤和園還宮,將光緒皇帝囚禁在南海的瀛台;同時對支持變法的珍妃撤了簪珥,施以杖刑,不許她再見到光緒帝;殺害維新派譚嗣同等六人。八月初八日,慈禧訓政,詔令恢複一切舊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慈禧挾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臨行前珍妃提議光緒帝應留京,慈禧大怒,命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並命令斬殺義和團,以求媚外。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長期受到慈禧打壓的光緒帝薨,據說是被慈禧害死。次日,即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後因痢疾而身亡。